讀書不是很重要
(連結:2023)
讀書不是很重要,思考才很重要。
會講這句話的原因是,我覺得台灣多數的知識份子(或是老師),常常強調多讀書的重要,但你最後會發現,很多人讀書讀到了最後,結果卻是『明明懂得道理很多,卻仍過不好一生』。
相反地,我認識一些不喜歡讀書的人,卻非常善於思考,而他們常常能實現財務自由,從而過好自己的一生。
也因此,讀書不是那麼重要,懂得思考才是重要的。
別誤會我,我並不是說讀書『真的』不重要,而是說你要把讀書當成一種『訓練思考』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你會說,這不是廢話嗎?誰不是這樣做的?
那我告訴你,我覺得台灣大部份的人,都是把讀書當成目的,而不是獲取思考的手段。
舉例來說,台灣人常崇拜那些一年讀很多書的人,似乎讀書愈多,他的知識愈高。
但我認為這觀念是錯誤的,讀書愈多,只會資訊愈多(data),而不一定會知識愈多(knowledge)。
資訊愈多,表示你懂得很多,卻不一定能活用,你只能拿別人的話來應付特定場景,但一旦遇到不同的情境時,就無法處理了,因為你沒有透過思考把它內化成自己的知識。
所以讀書只能讓你獲得資訊(data),但只有透過思考,才能獲得伴隨一身的知識(knowledge)。
至於怎麼樣去思考呢?我舉中國李叫嘼的例子來說明。
李叫嘼曾經看到一句話:『人的爬行腦喜歡具象化的信息。』這句話很簡單,看完不需要兩秒鐘,但是他卻會在這裡停留一個小時。
停留這一個小時幹嘛呢?就是去思考在生活中哪些現象可以用這句話來解釋,在未來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應用?
他事後解釋,只有這樣經過深度思考,才可能讓這個知識和我們大腦內部的神經元建立連接,否則就是浮光掠影,沒有任何價值。
然後,你看台灣的知識份子或網紅,都喜歡強調自己讀書的『數量』很多,但如此真的有比較好嗎?
我在留言處放了一篇《北大學霸兩年看1000本書,速成騙局坑了多少人》 ,不論北大學霸或浙大學霸都承認,即使他們很高效地唸書了,有時候還沒唸得很細,唸完1000本書都要花至少5年。
那你想想,台灣有些不是學霸的人,號稱自己一年能看300-500本書,平均一天一本書,假設這本書有200頁,然後還不是故事書那種,如果他還要工作,你就可以想想那種翻書的速度有多快,這種速度下,別說思考,光談要記憶起來,你覺得有可能嗎?
所以,不要追求讀書的『數量』,而是要追求『理解』的程度,而這個在台灣,絕對不是主流的想法,因為我一天到晚都是在看到有人吹噓自己一年讀幾百本的,但這真的有意義嗎?
當然啦,如果一年讀幾百本,都還能一邊讀一邊深思考,那可以,不然的話,我覺得這種速讀法,不但會讓人失去了閱讀的樂趣,同時也失去了讀書最重要的意義:思考並內化。
台灣人第二件愛追求的事,就是喜歡讀『流行書』,而不是經典書。
什麼是流行書?就是最新的書。
這個我覺得也不太好,因為這主要是書商為了賺錢,就不斷推新的書出來,然後多數人就被行銷了,接著就買了一堆書,說穿了是追求知識,實際上是在追趕『讀書的流行』。
我覺得在多數領域,你把經典的五本抓出來,慢慢看、慢慢思考,它的收獲絕對比你去讀那些最新的流行書來得有效多了,但我相信,多數人可能讀了許多流行書,但最經典的書都還沒有讀過。
像是行銷學,你先把 Kotler 的行銷學慢慢唸完了,慢慢思考後,其實獲得會比一堆市面上的雜書來得大。
而且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這種經典唸完了,因為你的知識是有結構的,之後看那些流行書,可能別人要唸一個月,但你可能翻個幾小時就懂了,甚至知道這本書的優點和缺陷在哪裡,而這就是讀經典的好處。
此外,如果你有唸過經典,會發現經典書通常有一定厚度,所以你不是刷一次,而是要刷五次,刷到你沒有收獲為止,主要是唸這種經典,第二次、第三次通常體會會更多,然後在這之後,效果才慢慢遞減。
也因此,不要追求書商的流行書,也不要只看一次,而是把經典拿出來,連續刷五次,這也不是我說的,是華與華的華杉說的,我自己平常經典最多只刷三次,但後來覺得華杉說得更有道理。
結論是,台灣講的讀書,一是太追求數量而不追求思考(這二者是有些衝突的,很難做到二全),二是太容易被書商行銷而忽略了經典書。
當然,除了讀書外,其實我覺得旅遊與交友也能引發思考。
旅遊就不談了,這主要是你到另一個地方,感受到不同的民情風俗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些觀察與思考,雖然它不是每次都發生,但確實存在。
交友也能產生思考,我也確實有朋友不怎麼唸書,只靠著對現象的觀察和認識高手,就能獲得很好的思考。
不過我認為交友還是有侷限性,首先是你的朋友圈要很強,但通常你的朋友中,即使在高社經人群中,我覺得能有5個非常擅於思考的人就很厲害了,所以想透過交友去不斷做到思考的突破,我覺得還是有難度。
也因此,雖然旅遊、交友也能獲得思考,但我覺得還是不如唸書來得高效,讀書是讓你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就獲得這世界最一流人的想法,不過前提還是我講的,你要精讀並且思考,然後要讀經典而不要追求流行書。
結論是,讀書如果只是盲目追求數量,那讀書就不是很重要了,但若你讀書能夠產生思考並與自己對話,那讀書就會是你人生中,一件寶貴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