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巴爾扎克是個俗氣的死胖子,每當騙到預付稿費,他便迫不及待去搞花裏胡哨的裝飾,勾搭貴婦人。

同時代的諸位,大家都覺得他沒品味,甚至對他推崇不已的毛姆,都覺得他故事講得好,可是文筆差。但這不妨礙如今,你書架上放一本他的書,客人翹大拇指:有品味!

勃拉姆斯從小窮困,所以得去賣酒的地方彈鋼琴養活自己,沾染了一身市井氣,第一次去李斯特家拜訪,聽他彈琴,居然沒禮貌地就睡著了。

到他成名後,大家依然覺得他沒什麼教養,粗魯沒品味,他自己都承認。然而這不妨礙他的曲子如今成為古典樂有品味的象徵。

貝多芬《第九交響樂》當年首演時,孟德爾松的父親去聽了,覺得是烏鴉叫,毫無品味。那個年代,維也納人覺得聽羅西尼的歌劇才有品味;貝多芬?不夠優雅,沒品味!

但現在,貝多芬的曲子擱那兒呢。誰能說聽貝多芬沒品味的?

 

陶淵明的詩在鐘嶸《詩品》裏的列表檔次,評價不高,不算有品味。

但到宋朝,蘇軾覺得陶淵明品味高得不得了;自那之後,讀陶淵明詩,並歸隱田園,便成了中國文人品味象徵了。

梅爾維爾《白鯨》剛出版時,賣得極差,美國人民覺得:這玩意就一個土裏土氣的航海捕鯨小說。

一百年後,這玩意被承認為名著了,品味絕高。有一段時間,英國還有人把讀《白鯨》與讀《尤利西斯》並列,有品得沒邊了。

這些曾經被認為很沒品的傢伙,創造了一些後世人等追著覺得特有品的文本。

於是問題來了:這幾位爺,算是有品還是沒品呢?

或者更進一步:品味到底是什麼?

 

彼得·梅爾先生寫過本書,《有關品味》,裏面大談魚子醬的吃法、雪茄的抽法、老式旅館的選法、訂做西服諸如此類。若要總結,大體無非兩點:

一、不要矯揉造作擺譜。

二、砸錢在最高級的東西上——通透地說,“若無其事的砸錢”,就是他老人家的品味了。

 

話說得不太好聽,但咱們可能接近真相了。

法國大師丹納認為:路易十四到路易十五時期,宮廷裏的法國人最有品。諸位爵爺與夫人,各自談吐雅致,說話語調不高不低,書信簡潔幽默,善於揶揄,陽傘華服天鵝絨,用瓷器,觀繪畫,精細典雅,逛著花園子,在客廳裏溫文爾雅地聊天,是所謂攝政風格到洛可哥風格。

19 世紀大革命之後,大家還時常回憶 18 世紀,覺得那樣田園牧歌的儀態和打扮,算是有品味。

但其實,早在 18 世紀,長著百科全書大腦的狄德羅先生,已經對此不爽了。在狄德羅看來,所謂品味,大概就是:在一大群受了類似教育的人群裏,亦步亦趨,不要做過度的事,在他們的許可範圍內表現自己,保持一種儀態上政治正確的溫和雍容,就是有品味。

為什麼這種品味會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因為在 18 世紀,這種品味的代表人出自宮廷,掌握權力和財富,即,掌握著話語權。

事實是:品味的細節,是一個浮動的標準,是一個有話語權的圈子裏默認的、中庸的政治正確。

 

但品味作為一個沒有可度量標準的玩意,是會改變的。如上所述,偉大的大師們,可以靠自己的力量,逼迫時代改變品味。

《泰坦尼克號》裏有個經典細節:露絲收藏畢卡索的畫,她未婚夫道:“相信我,這貨不會成名的。”一個微妙的諷刺。

但確是事實:1907 年前後,收藏畢卡索被認為品味低劣,但二十年後,他已經成了神。

巴爾扎克很早就描寫過,如何追逐品味?去貴婦人的宅子與舞會裏多加歷練,在衣食住行每個方面都增加閱歷與見識,背下天鵝絨、葡萄酒、煙草、傢俱、歷史方面的知識,自然便顯出品味來。

大仲馬在這方面,嘲諷更惡毒些:《基督山伯爵》裏,基督山一個水手出身的人,因為跟法裏亞神父學習了知識,又顯得“我來自東方”,對歷史、奢侈品、航海、銀行業務都格外在行,加上有錢,自然就品味超凡,可以彌補出身的問題了。

以前寫到過,著名的貝阿特麗絲·羅斯柴爾德,早年喜歡新派藝術,認為古典藝術土鼈;到大家都喜歡新派藝術時,她在尼斯海峽造了一個純路易十六+威尼斯混搭風的別墅。

大家都覺得她有品味爆了——為什麼呢?因為她確實有錢買得起路易十六王后以前用的東西,以及她確實有錢有勢到讓大家都拜服在她裙下。

所以啦:品味是會變化的,而掌握品味標準的,通常是最有話語權的人——不是有錢有勢,便是有才華。

 

所謂“品位、氣質”這種東西,未必與思想及能力掛鈎,卻和所受行為教育有關。

康拉德說過段話,有點刻薄,大意是這樣:

簡·奧斯丁那時代的英國鄉紳,都接受一些“看起來很正常”的禮節,被訓誡閱讀某些“有品位”的作品,用餐、談吐、騎馬、走路,都合乎規則。這些做派,許多並非自然而然,而是一種訓練——就像軍隊裏的操範一樣。這種儀態,是用來社交的。

品味,也是作為社交禮儀的一部分。

如果您志在融入一個圈子,那只要稍微跟隨著這個圈子的人,亦步亦趨,適當地微笑緘默,不要大驚小怪,便會顯出有品來。

因為品味的話語權通常不由你操控,也不必強自去擺譜——小圈子對一切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東西都會覺得不爽,會簡單地將你列成沒品的窮光蛋或沒品的暴發戶。

 

當然,還有一種方式:

你可以讓自己強大,強大到成為一個具有品味話語權的人。

到時候,哪怕你一輩子舉手投足都大大咧咧顯得沒品透了,但到最後,大家都會追隨你,覺得你才是品味的標準——比如巴爾扎克,比如勃拉姆斯。

偉大的莎士比亞,老年間在歐洲大陸幾個國家,雖然得到了塑造人物如神的讚美,但也常被紳士們罵成色情、暴力、粗俗。

法國人把他歸結為“黑色浪漫主義”,和但丁一樣,都屬於沒品味的暗黑系。可是在 2016 年,朗誦莎翁的詩,在哪里都是有品味的事。

強者是可以扭轉現實的,就是如此。

羅輯思維  2016-05-12/張佳瑋

 

綜合一下,“品味”這個事有以下秘密——

1. 富有和強大本身並沒有“品味”。

2. 但是,富有和強大者有機會重新定義“品味”。

3. 時間給“品味”加分。

4. 強烈的情緒永遠沒有“品味”。

5. “品味”是加入一個圈子的通行證。如果你不想加入,那就不用鳥他們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