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比慢跑安全,比散步有效
◎ 走路在幾千年前就被醫學之父希波克拉提斯稱為「人類最好的醫藥」。

◎ 《走路!不要跑步 - Walk, Don't Run》一書的作者史塔曼博士說:「健走是一項完美的運動。」

◎ 德國體育運動學專家克勞思‧柏斯說,健走比慢跑安全,比散步有效,使人健康並保持健康。
對於很少運動或30歲以上的人,貿然跑步,膝關節、肌腱等,很容易受傷。

◎ 故美國總統艾森豪的心臟外科主治醫生保羅說:鍛煉雙腿肌肉是預防體力衰退的最佳方法,健走就是最理想、效果最大的運動。健走時,配合緩而深的呼吸、雙臂擺動、大跨步快速前進等,更可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 健走雖是有氧運動,一開始卻是以糖分為主要消耗能源,大約20分鐘後,才會正式燃燒脂肪,而且以成年男性平均每天攝取約2100大卡的熱量計算,人體基本新陳代謝與在職場中消耗的熱量共約1800大卡,意即有300大卡會堆積在體內,消耗1大卡約需走30步,消耗300大卡就需要9000步。所以根據人體體內能量代謝的先後次序和持續時間,應該持續運動20分鐘以上。

◎ 運動醫學界認為無論男女,(220-年齡)×(75~80)%=個人每分鐘最佳的訓練脈搏率,例如30歲的人脈搏應在143~150次/分之間,個人可依體重或健康狀況再行調整,慢性病患以減至50%為宜。在自然呼吸的情況下步行,讓心跳維持再最高心跳數的50~60%之間,就能提升有氧運動的效能。




健走的要領
◎ 步伐要跨大,跨步後腳跟先著地,再有意識地順序讓腳底、腳趾著地,接著再以腳趾用力蹬離地面。膝蓋最好微彎。

◎ 一定要抬頭挺胸。雙臂要主動運動。擺動雙臂使下臂呈約90度,有節奏地擺到胯後,向上則擺到與肩同高。

◎ 在平地可大步走,每步越邁60~80釐米。前腿儘量向前邁出,小腿和大腿儘量呈90度角,雙臂前後大幅擺動,後腿打直。

◎ 步行速度不能達到每分鐘80米,就很難達到鍛煉目的。

◎ 除了要達到至少每週3次、每次至少保持30-60分鐘外,每次更要走到一萬步以上。

◎  各部位要求
【頭】抬下巴,耳朵與肩膀呈一直線
【眼睛】直視前方180cm處
【肩膀】放鬆垂下
【胸部】挺起
【手臂】放鬆,從肩膀開始擺動
【手肘】彎曲,呈85~90度
【手】手掌成杯狀,讓手腕自然地前後擺動但不要超過身體。
【腹部】收緊小腹
【背部】站直,不要彎曲
【臀部】擺動
【骨盆】提高臀部,收緊骨盆
【膝蓋】保持柔軟,直向前方
【前腳】先放腳跟,別讓腳向內或向外移動




健走的選擇
【運動鞋的選擇】
錯(×)當然越軟的鞋越好啦。
對(○)慢跑鞋最適合。
原因:最忌諱選擇厚底高腰的運動鞋,嚴重影響運動效果,甚至提高運動損傷發生的幾率。因為鞋底太厚影響運動中腳的正常彎曲,增加腳掌肌肉的負擔,影響運動效果。高腰的運動鞋會影響踝關節的靈活性。也不要選擇練習太極拳時穿的軟底的練功鞋,因為太軟了,長時間地走路,腳掌受不了。

【運動時間的選擇】
錯(×)早早起床,太陽還未露面。
對(○)最好選擇在上午日出以後,下午日落前後。
原因:日出以後綠色植物會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
有利於運動時人體代謝。

【疾步走的環境選擇】
錯(×)反正是走路,任何地點都可以。
對(○)最好選擇在公園、社區內。
原因:一方面是環境好,綠色植物多氧氣充足;還有一方面是可以避免與非運動人群,特別是機動車、非機動車的交叉,造成運動不便和意外傷害。

【服裝的選擇】
錯(×)不是什麼技術性運動,隨便穿穿就好。
對(○)不要穿肥大的衣服,最好選擇透氣性好、柔韌性強的,類似於純棉加萊卡類的衣服,其中一般的運動類衣服萊卡占2%~5%左右。
原因:肥大的衣服影響運動的幅度和速度,無形中增加危險係數。




健走可增進身體所有部位的健康
【頭腦】促使腦部釋放腦內啡(endophin),提振精神,使心情愉悅。肺部增加最大通氣量、增強橫膈肌肉強度、緩和慢性肺氣腫和支氣管炎的症狀、減低對抽煙的渴望。

【背部】健走時椎間盤承受壓力與站立時差不多,比較不會受傷,同時還能加強背肌以鞏固脊柱。

【骨骼】骨骼也需要運動,健走相當於對骨骼施予重量訓練,能讓身體多吸收鈣質,對抗骨質疏鬆。

【膝蓋和腳】健走時關節部位承受壓力不大,又有強化肌肉的功效,當然有所幫助。中度病患如果經常從事溫和的運動,比不運動的患者,少受疼痛煎熬。

【心臟】走路降低血壓,減低阻塞動脈的脂肪量,降低休息時的脈搏數,促使心臟側枝血管更發達。

【腸胃】幫助胃腸蠕動,減低食欲。




預防疾病
身體下半身包括背、腰、臀、大腿、小腿等肌群,都與大腦、脊髓、神經互通訊息,且與腦幹有密切相關。如果每天健走,可以減少20%罹患乳癌、30%得心臟病、50%罹患糖尿病的機會。

【遠離乳癌威脅】據美國和《護理健康研究》(Nurse'sHealthStudy)一項長達20年的統計研究指出,一週運動7小時上,可以降低20%的乳癌罹患率,而最理想的運動就是健走。

【預防心臟病】人人都害怕自己是下一個心臟病患,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導,一週健走3小時以上,可降低35~40%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美國醫學學會也肯定,每天健走30分鐘,可維持心肺功能的健康狀況。

【走離老年痴呆】美國《自然》雜誌報導,60歲以上銀髮族,一週有3天,每次45分鐘以上的健走運動,有助於維持較好的認知功能。人體中最耗費氧的部位就是腦神經細胞,深呼吸可以提供充分氧氣給腦部,促進腦神經細胞功能活化,一邊健走一邊配合呼吸,可以獲得全身血液活絡與腦循環順暢的雙重效果,腦血管重返強韌,自然就能預防健忘與痴呆。

【健走能降血壓】人入中年以後,血壓多半會上升,但步行可以減少荷爾蒙分泌(因荷爾蒙促使血壓上升),因而減少血壓上升的機會;其二是步行會增加牛膽酸的分泌,而牛膽酸具有降低血壓的作用。

【預防動脈硬化】現代人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使得體內血液中的膽固醇與中性脂肪異常增高。血液中膽固醇量過多,會逐漸滲入血管壁,動脈因此變硬變脆變狹窄,血液流通不量,容易誘發心肌梗塞、腦梗塞等病變。膽固醇有好HDL、壞LDL之分,好的HDL會把多餘膽固醇送往肝臟,預防動脈硬化,持續20分鐘以上的健走,有助分解燃燒體內中性脂肪,增加HDL的量。

【預防治療糖尿病】造成中老年人罹患糖尿病的原因多半是因飲食過量、運動不足和壓力,而限制飲食量、減少積蓄在體內的糖分,再用運動把存在肌肉內當做能源使用的葡萄糖大量消耗掉,就可降低血糖值。美國《護理健康研究》刊載,一天輕快健走1小時,對第二型糖尿病,有50%的預防效果。糖尿病患者特別要注意配速,同時最好隨身攜帶點心,補充能量防止低血糖。

【健走避免脂肪肝】研究人員發現,常走路的人血液循環較好,血可以流到聚集在肝臟的眾多微血管末端,肝的代謝功能就好。

【走出好骨質】年紀愈長,骨質流失,骨頭裡面變乾變脆,就容易骨折或腰痛。預防骨質疏鬆症其實不難,除了多攝取含鈣食物外,運動不可減,健走更理想。

【改善腰、肩、頭部疼痛】平常行走坐臥你總是彎腰駝背?頭部重量約佔體重十分之一,由頸椎與覆蓋頸部到背脊的僧帽肌所支撐,如果駝背或姿勢不良,僧帽肌的負擔過重,肩膀就容易僵硬痠痛。最有效治療的方式就是健走,因為健走必須抬頭挺胸、雙臂大幅擺動、大跨步前進,自然拉直背肌與僧帽肌。

【消除壓力,幫助睡眠、紓解憂鬱】多用雙腳,能改善體內自律神經的操控狀態,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切換更靈活,有助於消除壓力,更容易入眠。除此之外,任何一個常健走,喜歡步行的人都能滔滔說出這項運動的附加價值:增進自尊、自信與樂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