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去逛福州倉山學生街,長期看著這些路邊攤的經營,心中不免感慨。這感慨有二類,一是對台灣時代變遷的感慨,一是對大陸底層的感慨。
我這年代的人,可能都記得小時候在台灣的路邊攤是很賺的,生意好的路邊攤,老板常是『掛勞力、駛賓士』,通常還買了好幾棟房子。念大學時,當我知道廣告人的起薪只有2萬5時(經過了20年,聽說廣告公司現在還是這種起薪,實在太誇張了),就感嘆唸到大學還不如賣雞排。
而出社會後,我發現幾年的過度競爭後,台灣路邊攤的收入已大不如前,大部份的小販都是辛苦經營,不但比上班族還累,收入有時還更低,今昔對照,讓人不勝唏噓。
我的第二個感嘆,是來自觀察大陸底層生活的辛苦。
若台灣底層的生活要用艱辛來形容,那大陸的底層只能說是慘不忍賭。他們沒有社保去負擔醫療,沒有關係去找好的工作,更無奈地,他們必需用微薄的收入,去支撐高昂的生活開銷。
我常對朋友說,70-90年台灣經濟起飛時,靠路邊攤致富的小販一大堆,然而大陸同樣是經濟起飛,卻沒看到類似台灣當年的有錢小販,我感覺攤販們能維持生活的基本開銷就很難得了。
我常覺得,攤販是一個社會底層的象徵,如果攤販的生活好,肯定它的中產階級也肯定是好的,一如70-90年的台灣。所以,能將社會底層生活照顧好,才會是真正好的政府。
鏈接:【小店學堂】系列文章
【後記】
我覺得大陸很難看到生意好的小販,也跟整體的社會風氣有很大的關係。
大陸的小販很難看到創新,又喜歡用便宜的原物料(通常來自黑心廠商),導致整個產業向下沉淪,而人們也愈來愈不敢在路邊攤吃東西。以我自己為例,剛到大陸時常吃路邊攤,但隨著愈來愈深入當地的生活,我現在已經不太敢吃路邊攤,除了他們的口味很差外,更重要的是非常不衛生。
反觀台灣,小販的創新很多,以致我每次回台灣,在夜市都會看到令我『wow』的東西,此外,老板敢用好料,所以你會吃得開心又放心。也因此,上自達官貴人,下到販夫走卒,到路邊攤吃東西也都成為了生活的一部份。
相對而言,台灣人對路邊攤的信任度是很高的,所以我說,台灣的路邊攤,還真的是台灣人的驕傲呢。
鏈接:【小店學堂】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