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周刊登這位剛創業的陳老闆文章(文末),初始我有些驚訝,因為他還沒開始賺錢,但當我看過幾篇作者的文章後,我覺得商周讓他寫專欄應有二個原因:首先他的文筆不錯,其次是他的學經歷俱優。

但免不了大部份創業者的命運,陳老闆最後也是以失敗告終,並在這周出了最後一篇文章(文末)。若不以成敗論英雄,我覺得這位陳老闆還是值得讚賞的,至少多年後他回頭看,會知道自己曾經追逐自己的夢想過。

其實在1960-1980台灣經濟起飛的時代裡,一堆人被逼著創業(因為找不到更好的工作),結果莫名奇妙的成功,其中有能力者,就成為優秀的創業家(舉凡台灣優秀的創業家,都是在那個時代出來的),即使去掉這些有名氣的創業家,你仍不難發現在你周圍,總有些朋友的父執輩是相當賺錢的中小企業,而他們都是從那個時代成功的。

但到了現今的時代,你很難聽到創業做出相當規模的(你很難舉出白手起家、營業額破10億的創業者),反倒是賠一屁股的故事多有所聞。事實上,即便是上一代那些成功的創業者在這個時代所投入的新事業,也多以失敗告終。於是最後你會感慨原來是:『時也、命也、運也,非我之不能也!』

嚴格算起來,峰仔創業過三次。

第一次是【2000年】我還在研究所時,我和朋友將《一中街大輪紅豆餅》拓展到80多攤,並成為台灣最大的紅豆餅連鎖。但研究所畢業後我想先到大公司歷練,所以最後將股份無償送給朋友,但我離開後,紅豆餅攤萎縮剩不到5攤,朋友只好再投入其它事業。

第二次是【2006年】我與美國的朋友到東莞經營TMS電話營銷,透過東莞的員工打電話到美國的華人,建議他們更換第四台的服務商(Direct TV 與 Dish Networt) 的,最後公司在我們幾人的努力下非常賺錢,當時每個月明明能淨賺20萬美金,依股份我每月應能分得3萬美金,但弔詭的是,我卻沒分到錢,主因就是美國股東做假帳,他的假帳讓我八個月只拿到6000美金,還不如在在711的工資。而這次的挫敗讓我又多了一個心得:股東的品德最重要。

在這之前,因為歷經紅豆餅的成功,加上研究所廣泛學習,又累積了711三年的實務經驗,我天真地以為自己出來後,必能創業成功。沒想到創業後,才發現先前所學幫助並不大,書本上所學與711的體驗雖然都很好,但也只是學會如何在大公司的分工下運作,實際創業後,很多事的運作先前都沒有遭遇過。舉例來說,學校的教科書不會告訴你:要學會如何跟心術不正的美國股東鬥心機。

先前從711離開時,我手邊共有積蓄100多萬,這是學生時代打工所存下的30萬,與711工作三年存下的70萬(在台北上班很難存錢,主要都是台中時期當區顧問所存),我存這些錢就是為了有一天創業時,不要再跟家裡拿錢。不過第二次的創業已讓我賠光了這些積蓄,於是,我只好厚著臉皮向家裡借了50萬。

第三次創業,則是【2007年】到福州開奶茶店,那時歷經前面電話營銷的失敗,再加上跟家裡借錢,總感覺自己很窩囊,此外,我也感覺叭卟將會是我的最後一次機會,於是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開始了最後這次的創業。

事實上,我現在的收入已超過711的部長(『部長』是我在711再做十年都達不到的職位),但我仍然戰戰競競地過日子,我常對絨絨說,叭卟這樣的好光景不知還能有幾年,但我必須做好最壞的打算,那就是如果叭卟那天真的收掉了,我還要有能力再看到下個機會。

而這幾年的創業心得是,若有成功,它肯定是來自慘痛的失敗教訓。

鏈接:《小店學堂》系列文章

 



30男創業一年 正式畢業

「不會吧,你決定要收了嗎?不覺得可惜嗎?」

「我覺得你應該再撐一段時間下去,搞不好會有新的機會冒出來。」

雖然周遭朋友覺得惋惜,不過在其他成員因健康問題和職涯規劃而退出後,隻身作戰的我也決定幫自己設個停損點,回歸上班族的生活,結束過去近一年幾無收入,卻也體驗良多的創業生活。

雖然一路上挫折沒少過,連續的提案失利,剛開始還會吃不下飯,最近已經可以拿來當笑話自嘲了。最後作個總結,決定承認失敗的關頭,還是有很多掙扎,面對親友時總覺得有點難以啟齒,當然更難的是面對自己。

這時候就要告訴自己,雖然賠上了一些時間和金錢,換來的收穫卻也是過去不可能得到的,就把它當作一趟「體驗之旅」也不壞,起碼多交了一些朋友,也更認識了自己,在挫折中鍛鍊了心智。

教訓多少有一點,面對身邊躍躍欲試的朋友,我會給出兩點以「除非」和「否則」作造句的建議:一、除非已經有明確客源等著,否則最好還是維持住一份穩定收入,不用太多,能支應日常開支並且讓你有餘裕作規劃就可以了;二、除非你的專業技術能力已經難以取代,否則一定要找好團隊,明白這絕對是一場打群架的長期抗戰。

三十歲的尷尬先前已經提過,經驗和人脈比不上四十歲,時間和金錢壓力卻又比二十歲時來得重。所以,一份堪用的收入,將會讓自己和周遭的親人都心安點,延長支持下去的時間;緊密而互補的團隊,可以讓絕大多數進度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效率和反應速度。

儘管如此,我想,教訓未必人人適用,比起教訓,我更想談談從自己和身邊同齡朋友身上觀察到的,一種價值觀上的掙扎:賺錢和生活,哪一個比較重要?如果兩者兼得,那簡直是奇蹟,多數人只求兩者不要雙輸就不錯了。

我們這群人,在教育的過程中,成為集眾多矛盾於一身的大雜燴:既期待實踐夢想,又怕被笑不切實際;明明知道這份薪水難以讓自己高枕無憂,卻又擔心放棄了下一份不會更好……在不斷反覆猶豫之間,時間就這麼溜走,然後越來越擔心以後有天會後悔當初沒去嘗試,行動上卻越來越不敢在職場的黃金歲月時刻冒險。

現在我明白了,其實無所謂走哪條路一定比較好或比較壞,重點是要心甘情願。要瞭解到,自己曾經是有所選擇的,既然選擇了其中一條走下去,那就對自己負責,欣然接受此後一路上的風景。凡有選擇,就一定有代價,也就是經濟學上說的機會成本。有些時候,機會成本是可以換算成金錢比較高低,但更多時候,是難以計量的:比如陪伴孩子的時間,比如身體健康,比如快樂。

所以我想,繼續隻身撐下去,等待契機出現,不輕言放棄或失敗,是一種選擇;但大方面對自己,承認這回的創業經驗不成功,重新回到職場,也是一種選擇。奇妙的是,在經歷了這段路後,我更珍惜起每一分靠自己勞動和付出掙來的錢,也更明白自己的價值和侷限了。

有朋友問我,未來應該不敢再創業了吧?我臉上笑著,心裡想的是:那可不一定。


作者簡介 陳老闆 
現在的頭銜是老闆,本尊其實才三十出頭,前一個身分和大多數人一樣,是個領死薪水的小資男。研究所畢業後,進入大公司當起「研究員」,每天和時事資料數據相處。原本朝九晚五倒也相安無事,但選在不上不下的三十歲離職創業,就是想擺脫不上不下的上班人生。創業尚未成功,小資男邁向老闆之路,正在努力…

30男創業周記 2012-07-2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