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二百年前的智慧

1800年,德國洛赫小村的牧師卡爾‧威特的長子誕生了;五十二歲才當父親的牧師,用他自己的一套方法啟引兒子的「學習之旅」。

小卡爾‧威特八歲就會六國語言,也通曉化學、生物和物理;九歲時進入萊比錫大學;十三歲出版了《三角術》一書;十四歲因數學論文優異而獲博士學位;十六歲任柏林大學法學教授;二十三歲發表「但丁的誤解」,成為研究但丁專家,是人們公認的「天才」。

堅信「天才」不是天生的、是後天培養成的,
1818年,老卡爾‧威特把他十四年來用在兒子身上的這套教育理念和實踐,寫成《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成為世界上最早討論教育的文獻。

這本書的理念之一是,教育應該在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一個「科學怪人」或「藝術瘋子」。

老卡爾‧威特說:「我從來不想把兒子培養成某一方面的天才,……我只想讓他一生在充滿情趣和幸福中度過。」

為了讓孩子有樂趣的學習語言,他從講故事和詩歌著手;為了讓孩子瞭解地理,他從繪地圖和旅行著手;為了讓孩子喜歡數學,他從擲骰子和扮演小店買賣起步……。

他更說:「在孩子的樂趣中,最重要的是讀書,幼年時期讀的書往往能左右這個人的一生。」

除了知識,他更培養情趣,他引用詩人歌德的話說:「為了不失去神給予我們對美的感覺,必須天天聽點音樂,天天朗誦一點詩,天天看點畫兒。」

其次,教育是父母每天的功課;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處處都在教。兒子三、四歲,每天早飯前一同散步,他總會找幾個有趣的題目和孩子對話。一會兒到北極探險,一會兒逆尼羅河而上;一會兒說斯巴達人攻打特洛伊城、亞歷山大遠征西洋的故事。地理、歷史知識,盡在散步中打下基礎。

每逢假日,又帶著孩子到田野摘花、拔草,觀察小蟲、小鳥的生活。這時父親對動物、植物、地質、天文的學問,就一一在生活中傳遞。

這本書談教育觀念最為關鍵之處,是要教育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除了「片面發展的,不可能成為真正幸福的人」外,卡爾‧威特強調:「我告訴兒子,做一個高尚的人是最大的幸福。」什麼是高尚的人?那就是「能理解別人的思想、能體會別人的情感;能克制自己,能減輕他人的疾苦,能替他人分憂。」

二百年前的智慧,今人依然得到很大的啟示,因為人會凋萎,智慧不會。


                                                              作者王力行為天下遠見發行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