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婆前二天問到是否不要讓小孩學古文,我本身是比較傾向有機會的話,多學些優美的文言文。
2、出社會後,就很難再有時間去學文言文了,所以學生時代不學,以後基本沒機會。
3、我本身雖不喜歡多數的中華文化的內涵,但藝術與文學例外,我覺得那種美很不同於西方,是一種好像早已在你血液裡的美。
4、我喜歡西方人的思考,但文學上我還是比較喜歡東方的,西方的文學常常寫得很細,我覺得失去了一種「留白」,相對地,古文常有一種含蓄與空間。
5、能學習文言文是一種幸運,你必需具備一定的中文能力後,才能理解它的美。我認為中文程度不夠者,很難去體會文言文的美,例如多數會中文的阿斗仔。
6、我覺得文言文可能沒有反對論者講的這麼難,除了極少的文言文外(如詩經),很多文言文都能大致猜出意思,反而是用白話文寫成的新詩,我常看不懂。
7、新詩給我的感覺就是,每字我都懂,每句我也懂,但組成的上下文,我就看不太懂了。原因是,新詩的上下文的邏輯不太連貫,但文言文不會。
8、所以表面上是新詩更為淺顯,但實務上,我認為文言文因邏輯清楚,反而更容易懂,也因為更容易懂,就更容易記憶與背誦(其實我不太記得任何一首新詩,但卻記得不少文言文)。
9、每個人對文字的感受不同,但多數時候我覺得文言文簡潔又美,網友舉例:『文言文:懷日之月/白話文:擁抱太陽的月亮』
10、文言文的美不但可在文章中,也可以運用在生活中,例如你看到美景時,有可能有感而發說出《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但若要用白話文來講,那種意境就會差很多,例如「靠,真他媽的美」。
11、學習文言文並不與學習其它學習相衝突,相反地,我認為會有加乘效應。
12、政府既然已要弱化文言文的學習,我相信未來學習文言文的人會愈來愈少,而這正是你小孩的機會,因為實際的生活中,你懂得文言文愈多並懂的如何運用,都會把自己在人群中突顯出來。
13、此外,如果我們認同中國在未來世界舉足輕重,如果你也覺得了解中國人的想法很重要,那麼,當中國人愈來愈強化古文的學習時,那你更必需要學習文言文,不然,將來你小孩接觸到對岸菁英時,會少了許多理解。
14、我的原則是,絕對不要相信政客,例如新南向政策,例如弱化文言文。
15、附上另一篇由朱宥勳所寫的相反論點,也有可讀之處,我的觀念是,很少有百分百對的事情,所以正反意見都聽,然後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
文言文爭議的「簡潔」迷思/朱宥勳
在延綿超過一周的國文科爭議當中,「文言文比例」再次成為主要的戰場。擁護文言文的一方(簡稱「護古派」)提出的論據沒什麼新意,不外乎就是訴諸他們個人的美感經驗和文化使命感,但始終無法論證這些東西為何需要全民埋單,強制所有高中生都要接受。其中有些說法似是而非,更是顯示了護古派文學素養的低落,比如「文言文比較簡潔,這是白話文比不上的」。
文言文一定比較「簡潔」嗎?白話文就一定無法「簡潔」嗎?其實未必。一般而言,所謂簡潔,指的是「在讀者可以理解的前提下,用最少的字數來表達同樣的意思」。所以並不是字越少越好,還得要準確傳達。不然我隨便在紙上寫上「月光」兩個字,然後說我傳達了「對於事物亙古不滅,相比之下人身顯得渺小的感懷」,任何人都會覺得我是神經病;就資訊傳達的角度來說,這只是「簡陋」,而非「簡潔」。
傳達理念清晰為要
既然要考慮到傳達是否準確,那就不只是以文字短小為上,還要衡量讀者的背景。因此,以文言文的文字短小為優,並且以此貶低白話文的價值,純粹是思慮不周的迷信。
回到文言文流行的時代,不管是哪一個中國的朝代,這些文字都是知識份子寫給知識份子的。在廣袤的中國土地上,識字率始終不高。清代的識字率估計,從1-30%的說法都有,就算取其上限,把粗通文墨者算進去,也無法跟我們的識字率相提並論。
而當時的學科分化並不複雜,所有識字者大致上都是念差不多的教材長大的(他們可沒有那麼多科目要念),這些知識份子基本上是一個巨大的同溫層。在這些條件下,很多文言文之所以能寫得那麼簡短,是因為他們彼此有默契,很多話不必講就能懂,而不是他們的文字真的比較精妙。在他們的時代,那樣寫是「簡潔」;在我們的時代,這樣寫就是「簡陋」,非加註釋不能理解了。
反過來說,在識字率極高、專業分工更加複雜的當代,只有同一業界的人士能以極簡的文字溝通。但如果我們要去理解發電廠議題、土地徵收議題、原住民傳統領域議題,該領域的專家,就不能再以他們的「簡潔」為標準來跟我說話,大多數人一定會聽得一頭霧水。因此,大部分的白話文章之所以常常寫得比較「鬆」,原因是預設了更多元的溝通對象。當我們想把理念傳達給大多數人,而不是業內人士自己交流時,「清晰」就比「簡潔」更重要了。
為美感溝通難度升
這並不代表白話文無法「簡潔」——只要挑幾首經典的現代詩讀一讀就知道了,它一樣可以做到,但一樣需要補充大量的脈絡才能理解。當我們為了美感壓縮字數,那就會讓溝通的困難度上升,這點在文言文和白話文都是一樣的。
而以「簡潔」為由,認為文言文優於白話文的護古派可以想想:你之所以能夠體會到那種美感,是不是因為你的成長環境和階級位置,讓你儲備了夠多的先備知識?你是否有把握把你體會到的簡潔之美,傳達給沒有這些先備知識的,國文成績後30%的學生?
別再這麼自私了吧。教育政策應該考慮的是「一個都不能少」,而不是「前段學生好棒棒」。
蘋中信 2017-08-30/朱宥勳
註:峰仔本身是贊同要多學些文言文,理由見留言處。只是這篇文章甚佳,因愛其文而收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