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布策略
今天咱們繼續說蒂姆·費里斯的《巨人的工具》,今天出場的人物是媒體策略師萊恩·霍利得(Ryan Holiday),他給大公司和暢銷書作者提供諮詢服務,他自己還出過四本書。
不過霍利得在《巨人的工具》這本書里說的道理不是媒體策略,而是怎麼當學徒 —— 他把這個道理稱為「 畫布策略 」。
咱們先假想一個劇情。假設你是一個學生物的博士生,你的導師是一位著名生物學家。導師給你安排了非常繁重的任務,你做了很多實驗,整理了數據,畫成圖表交給導師。在一次學術會議上,導師做了個精彩的報告,這個報告裡最重要實驗結果就是你做出來的,甚至PPT上的圖,都是你畫的。可是自始至終,導師根本就沒提你的名字。
當然,現在幾乎所有科研項目都是多人合作的結果,你的名字也出現在PPT的第一頁上,只不過你被淹沒在眾多聯合署名人之中,位置一點都不特殊。會後,人們談論這個報告內容的時候,都說那是你導師的成果。
請問你會作何感想。
這對你很不公平。公平的做法應該是講到誰的成果,就告訴聽眾這個是誰誰誰做出來的,最好還利用報告的機會把自己的學生介紹給與會者。但是我們知道,有些導師就愛把功勞歸於自己。有時候甚至整個工作都是學生做的,導師非得當論文第一作者。因為這樣的矛盾,學生和導師翻臉的故事數不勝數。那你怎麼辦?
霍利得的策略是,你不妨把所有功勞都給導師。
NFL新英格蘭愛國者隊的主教練比爾·貝利奇克(Bill Belichick),曾經拿過四次超級碗,也曾經給人當過不計功勞的學徒。
貝利奇克高中就是橄欖球隊員,他對橄欖球懂的比他的教練還多,他在場上就相當於半個教練。這可能得益於貝利奇克的父親就是美國海軍橄欖球隊的助理教練。而父親給貝利奇克最重要的一條忠告,不是關於技戰術的,而是關於球隊政治的:如果你要給教練提反饋意見,一定要找個私下的場合,用最謙遜的方法告訴他 —— 這樣你就不會冒犯他。
貝利奇克做到了。他在不得罪任何人的情況下成了一個明星。可是最值得說的,還是貝利奇克退役以後轉型當教練的故事。他在職業球隊的第一份工作是錄像分析師,純實習,沒有工資。
這是一個費時費力,教練沒有時間親自做的工作。貝利奇克會用幾個小時的時間分析對手的比賽錄像,得到結果和數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戰術建議,交給助理教練。等到助理教練和主教練討論戰術的時候,他會把所有想法都說成是自己的,連貝利奇克的名字都不會提。那貝利奇克對此是怎麼反應的呢?
一個教練是這麼評價貝利奇克的:「你給他一個任務,他消失幾個小時,等你再次看到他的時候他已經做完了,然後他向你要更多的任務。」
霍利得說,貝利奇克掌握了「畫布策略」。所謂「畫布策略」,就是你發現別人要畫油畫,你給他找個畫布讓他畫。
畫裡也許有你的功勞。但你的位置,是給人提供畫布的。這就是學徒做的事情。
古羅馬有一種職業叫「清道夫」。政客或者有錢人,會僱傭一些有才華的年輕人給自己做事 —— 但不是做為工作助手,而更多的有點像是咱們現代這些影視明星的「助理」。清道夫的一項任務,就是在這些大亨出行之前,把路上的事情安排好 —— 所以叫「清道夫」 —— 也包括送信之類各種跑腿的事情。
有個古羅馬文學家叫馬提亞爾,早年生活貧寒,就給人當過清道夫,而且他還同時服務於兩位大亨。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這兩位大亨家跑來跑去,很辛苦。
馬提亞爾,非常不喜歡清道夫這個工作。在他後來的作品中對自己早年的這個職業有很多怨恨之詞 —— 我一個文學青年,才華蓋世,你們居然讓我干這個?!
霍利得對此的評論是馬提亞爾怎麼不想想,如果沒有這個工作,以你當時的條件,怎麼可能有機會接觸到羅馬上層社會的生活,你又怎麼可能有一個這麼好的視角,有這些好素材,去寫出那些作品來呢?
清道夫這個職業有點像中國過去的「學徒」,為了學點手藝什麼雜活都得干,其實西方的學徒也是這樣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都是從學徒起步。
霍利得說,學徒這個工作的邏輯是什麼呢?是 ——
第一,你根本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厲害,也沒有那麼重要;
第二,你這個不謙虛的態度就不對,你的性格需要磨練;
第三,你從學校和書本上學到的那些知識,要麼過時了,要麼根本就是錯的,你需要第一線高手的真知灼見。
給人當學徒,就給你提供了這個機會。你現在把自己和一個高手連接在了一起,你可以從內部了解第一手的經驗。這就是學徒工作的協議:用禮敬和服務,換取機會 —— 而這個機會還不是立功露臉的機會,而是學習實踐的機會。
本傑明·富蘭克林做過類似的事情。他哥哥辦了個報紙,富蘭克林匿名寫稿,把稿子放在信封里從哥哥的印刷廠的門縫裡塞進去。他哥哥一看文章不錯,就發表出來。一來二去,富蘭克林的匿名文章越來越受歡迎,乾脆每期都上了報紙頭版。富蘭克林從來沒從中拿到過一分錢稿費,而且一直過了很久都沒有人知道那些文章是他寫的。
富蘭克林收穫的是寫作經驗和真實讀者的反饋。那富蘭克林為什麼不直接把文章交給哥哥發表?原因難以置信 —— 因為他哥哥嫉妒他。事實上,等到哥哥知道是富蘭克林寫了那些文章之後,不但沒有感謝他,還把他打了一頓!
咱們可以想想這件事情。如果你的老闆嫉妒你,不給你出頭的機會,你會怎麼做。本傑明·富蘭克林,美國國父,當年可是這麼做的。
注意,霍利得一再強調,學徒的服務,可不是阿諛奉承,用英文說就是這不是 kiss ass。這不是讓你給老闆送禮,不是讓你去走什麼夫人路線,也不是讓你卑躬屈膝。「畫布策略」的關鍵是在工作上給人一個幫助,給人鋪路,讓別人能把事做得更漂亮。
然後你把功勞也給對方。前面我們說你「不妨把所有功勞都給導師」,「不妨」這個詞還用錯了 —— 你應該高高興興地把功勞讓給別人。從功利角度講,你可以把這件事當成一個投資,與其你欠大人物一個人情,不如讓他欠你一個人情。
用一句話總結畫布策略的心法,就是 「be lesser, do more」 —— 把自己放在更次要的位置,給別人做更多的事。
有什麼好想法,趕緊告訴老闆。多跟不同的人認識,介紹不同的人之間互相認識。別人都不願意做的事,你去做。發現團隊有什麼缺點和漏洞,你去補救。更進一步,不但對前輩要這樣,最好對所有人都應該這樣。想想有什麼好想法能幫助別人,免費把想法給他。
這就是學徒的精神。
那你說,這個學徒什麼時候才能當到頭呢?霍利得說,「畫布策略」沒有過期時間。哪怕你自己已經獨立做事了,哪怕別人都開始對你使用畫布策略了,你還應該繼續給人當清道夫。
因為還有一個最後的道理,是那些狂妄自大的人體會不到的:當你給人鋪路的時候,你實際上也在左右他的前進方向。
今天說的這番道理,你很難想像是從美國人嘴裡說出來的。前段時間有個新聞熱點,說有個實習生因為公司上下的人讓他中午去買盒飯,他很不滿。網上很多討論,有人就說這就是中國國情,你要不服,你去美國工作。
美國厲害的學徒可能會高高興興地出去買盒飯。
這段書到底要不要講,我自己其實猶豫了很久,因為我覺得這個道理有點low。想當大人物,就得先當小人物,要想學會指揮,就得先學會服從,這怎麼聽都不像是英雄所為。更何況,如果你今天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明天的回報,這不是太功利了嗎?
首先咱們得承認,這裡面確實有功利的因素。人非聖賢,厲害人物難免會有傲慢的缺點,你想跟他平等共事,他根本就沒必要跟你平等。當然你可以說,研究生是我自己考上的,你就得好好教我 —— 可是什麼叫「好好教」?他可以例行公事地教你,也可以真心付出地教你。
可是從另一方面說,當好學徒,也是一種不帶功利的自我修養。對高手難道不應該禮敬嗎?對事業難道不應該奉獻嗎?不計功勞,難道不也是氣度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霍利得說的最後這個道理,更值得我們好好體會。幫助別人就是影響別人,如果你能幫很多人,你本身就是高手,你的影響力就很大,你就能做更大的事 —— 這大概也是氣度的力量。
劃重點
畫布策略:學徒要善於給高手創造條件,讓高手把事做好 —— 只有這樣,高手才願意帶你玩。
羅輯思維 2019-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