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有解嗎?
經常有同學問我:
從“996”到“724”,為何現在盛行加班文化?你怎麼看待?
為什麼大家都不想加班,卻沒有一起到點下班就走,反而越加越兇?
大家抵制加班,但工作量完不成,不加班怎麼辦?
國家甚麼時候才能禁止加班?
這些問題都是關於“加班”的。
不難看出,加班已經是很多公司的普遍現象,也成了當代每個職場年輕人的生活常態。
這是個人的痛點,也是整個社會的痛點。
今天我們來講講。
1 劇場效應
我們先來了解一個概念,劇場效應。
什麼叫劇場效應?
你在劇場看戲劇,戲演的真好,妙啊。
坐在第一排的人為了看得更清楚,忍不住站起來看。
他們一旦站起來,第二排人就被擋住了,於是第二排人也站起來了。
可第三排也看不見,也跟著站了起來。
後面的觀眾都接二連三地不得不站起來。
就這樣,最後整個劇場的人都站著看完了這場戲。
你發現,如果整個劇場都站起來之後,大家從觀看視線的角度,還是跟原來坐著一樣。
全都坐著和全都站起來,都是看了場戲。但明顯是坐著看更舒服,對吧。
而這一切的起點都是因為第一排的人站起來了,只要他們不站起來,這事就解決了。
這就叫“劇場效應”。
今天的互聯網公司,就陷入了劇場效應的競爭。
前段時間有關拼多多員工996的負面新聞很多,為什麼會出現這些事?
就是因為劇場效應。
阿里在加班,美團想,我不加班那怎麼行?
然後騰訊說,那我也得加班。
騰訊一加班,字節跳動不幹了,說,我也得加班。
就這樣不斷地,第一排人站起來,第二排、第三排全站起來。
互聯網公司出現今天的現狀,是因為平台經濟贏家通吃的模式,使這一群公司必須比速度,足夠快才能贏。
多招人、加班的目的,都是為了來比速度、搶時間,獲得競爭優勢。
可一旦走到了這一步,所有人都在加班,到最後會發現,大家的競爭優勢又都沒了。
一切變得和原來一樣。
唯一不同的是,大家都從不加班變成了加班。
除了“加班”,我們身邊還有一種常見的現象,進入了明顯的劇場效應,那就是課外奧數班。
奧數班,原本應該是一個興趣班。
你對數學感興趣,覺得挺好玩的,就報一個學學。
但你在課外通過學科補課,學習了更多東西之後,在考試上的競爭優勢上升了。
在有些家長心中,去奧數班就和考試能加分,劃上了等號。其他學科補課也一樣。
那如果你是家長,你看見別人家的小孩成績都提高了,你怎麼辦?
你想,就這麼些教育資源,我們家孩子不補的話,怎麼辦?
於是奧數班就走入了劇場效應。不斷地越來越多。
最終結果是,所有人的處境都變差了。
家長多花了錢。孩子的學習負擔變重了。
奧數原本是學校錄取考試的篩選工具,大家都學,篩選結果就不准了。
從整個社會角度看,那麼多教育資源、好老師,都用來培養一大批對數學毫無興趣的孩子。
這樣的場景,比比皆是。
很多事情,明明大家都不想這樣,卻又不得不這樣做。
怎麼辦呢?
2 如何解決劇場效應?
說到解決劇場效應,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分享給你。
上個世紀50-60年代,美國煙草行業競爭非常慘烈。
為了搶占用戶心智,當時的煙草公司都拼了命的打廣告。
這些廣告語在今天看來簡直是誘騙現場,你感受一下:
Lucky香煙:與其吃顆糖,不如抽根Lucky煙;
Tipalet香煙:往女伴臉上吹一口煙,她就什麼都聽你的;
萬寶路甚至用孩子的照片,借助他的口吻說:媽媽,你一定很享受你的萬寶路香煙。
一開始,A公司通過打廣告,搶了很多市場份額,掙到很多錢,而B公司漸漸沒有聲量了。
於是B想,那不行啊,我也得打廣告。A看見這情況,又加大了廣告投入。
雙方進入了廣告戰,越打越多,往裡砸錢。拼命砸。直到都花了巨額的廣告費。直到再砸就要血本無歸了。
最後結果是,兩個公司都不掙錢。
我們換一組數字來看,更加直觀:
假設不打廣告之前,兩人共賺200萬,你100萬,我100萬。A花20萬發起“廣告戰”後,利潤明顯增加,B相應驟減。
為了挽回損失,B決定花40萬迎戰,A的利潤應聲下跌。
A一咬牙,決定花100萬反擊。B一跺腳,決定花100萬再戰。
A和B的總收入還是200萬,但卻憑空多花了200萬廣告費,利潤雙雙降為零。
利潤清零,但是廣告還不敢停。
這怎麼辦?
後來,煙草公司想出個妙招。
1971年,他們推動美國國會通過了一個法案,禁止所有的煙草公司,在電視和廣播裡做煙草廣告。
這條禁止令一出,大家立刻覺得,這下煙草公司得賠錢了。不打廣告會嚴重影響銷售額。
沒想到,結果恰恰相反。
整個行業的利潤大增。
A和B公司利潤不但沒有下降,還都獲得了不小的增長。
這齣乎不少人的預料。為什麼?
其實這法案是煙草公司們自己提交的。因為他們誰也不會、也不敢先放下槍,所以請求政府來數“1、2、3,同時放下”。
強制都放下槍,讓所有公司都省下了巨額的廣告費。所以在法案通過的第二年,煙草公司的利潤反而上升了。
政府的禁令,幫助煙草業打破了“惡性競爭”,規避了劇場效應。
這就是美國煙草行業廣告的故事。
這時,解決劇場效應的方法是:通過行政手段。
什麼叫行政手段?
就是誰都不准站起來,誰站起來罰款。當大家都不站起來,發現這樣也挺好。
同樣,奧數班的問題也需要國家站出來說,禁止課外的學科補課。
那,加班問題怎麼解決呢?
靠成立行業自律協會有用嗎?
不一定靠譜。自律協會就像學校的第一名和第二名一樣:兩人一商量,我們回家都不准複習。
結果兩個人拼命在家複習。
更靠譜的方法依然是政府的行政手段調控。
按《勞動法》規定,標準工時員工每天工作超過八小時的,就算加班時間。每月不得超過36小時。
加強“一個月不能超過36小時加班”這條規定的約束。堅決加強執行。
好,現在我們都把槍放下,都不可以加班了。我們去別的地方去找競爭優勢吧。
通過制度約束,來思考、創新出更多其他的好打法。
這其實會幫助所有的互聯網公司。
所以說,劇場效應可以通過行政手段來解決,有時通過國家的強制力實現效果會更好。
3 政府也需要博弈論
我們換個角度,從博弈論來理解一下這件事。
劇場效應的問題,類似“納什均衡”、“囚徒困境”、“公地悲劇”等博弈論問題。
我在5分鐘商學院裡講過:
什麼是“納什均衡”?
簡單來說,納什均衡就是一種博弈的穩定結果,誰單方改變策略,誰就會損失。
你不做廣告,別人做廣告,現有的顧客就全都被對手搶走了。於是大家都不得不做廣告。
這就是典型的納什均衡。
那怎樣才能把“壞的均衡”,變成“好的均衡”呢?
必須改變“制度設計”。
比如,人民公社。“大鍋飯”的理想是共同富裕,但在這個制度設計下,不幹活也能吃到飯,偷懶就成了農民的“最優策略”,最終形成所有人都不干活的“壞的均衡”。
怎麼辦?“包產到戶”解決了這個問題。偷懶,分不到別人的勞動成果,農民的“最優策略”就變成了勤奮,最終形成“好的均衡”。
什麼是“囚徒困境”?
兩名囚徒A和B被隔離審訊。
如果兩人彼此背叛,都坦白罪行,會都被判刑8年;但如果一人坦白,一人不坦白,坦白的人直接釋放,不坦白的重判15年。
如果兩人合作,都不坦白呢?會因為證據不足,都只判1年。
顯然,“都不坦白”是最優策略,兩人判得最輕。
但因為“納什均衡”,你會明白“都不坦白”是經不起考驗的。
我如果單方選擇背叛,將立即獲釋,誘惑太大;而且就算我守口如瓶,萬一他背叛了呢?我會被判15年,風險太高。在利益驅使下,“都不坦白”不是穩定的納什均衡。
“都坦白”呢?
那兩人都獲刑8年。這時,如果一名囚徒單方決定守口如瓶,他的8年刑期將立刻變為15年,而另一人則被釋放。
這一點好處都沒有,兩名囚徒如果是理性的,都不會這麼幹。
“背叛誘惑> 合作報酬”導致大家都想招供,“受騙支付> 背叛懲罰”導致大家不願守口如瓶,這就是“囚徒困境”。
它類似於劇場效應導致的惡性競爭問題。
那,如何破解呢?
第一,讓“合作報酬> 背叛誘惑”,把“都不坦白”變成新的納什均衡;
第二,讓“背叛懲罰> 受騙支付”,打破“都坦白”這個原有的納什均衡。
什麼是“公地悲劇”?
有一片公共牧場,所有牧民都可以在這塊牧場上放牧。但每個牧場的草,都是有容量上限的。
一開始所有牧民都商量好,每家放5頭牛,不許多放。幾天后,有幾個自私的牧民,多放了幾頭牛。其他人很氣憤,他們想:我守規矩有什麼用,草地早晚要被其他人糟蹋完的,不如我多放幾頭。
於是,越來越多的牛出現在草地上,最後,草場退化,牛群餓死。
這就是“公地悲劇”。
公地悲劇其實隨處可見,比如環境污染、過度海洋捕撈等。如何克服?
牧場的悲劇,也許可以通過把牧場切割為10份,分給10個家族。這樣牧民們自己內部會在放牧和保護牧場之間找平衡。
或者把牧場圍起來,每頭牛收100元的放牧費,發放養殖許可證。這實際上是對公共資源的定價,和管制。
這兩種辦法叫做:私有化和強管制。
把公共資源私有化,破壞納什均衡;對無法私有化的資源,加強管制。
當面對劇場效應,面對上面各種社會問題時,我們發現,很多時候是無法依靠自由市場經濟裡“無形的手”來解決的。
比如加班現象、學校教育、甚至國家之間的軍備競賽,由人們自由地做決定,事情的發展也不一定向好,常常導致每個人的處境都變得更糟。
所以,必要時就得通過政府、行業協會這些“有形的手”來調節。
同時,這是場博弈,長期的、與時俱進的博弈。政府也需要不斷學習和進化,來更好地制定有效制度和政策。
最後的話
今天我們討論的問題,“加班”有解,“劇場效應”有解,““納什均衡”、“囚徒困境”、“公地悲劇”,都有解。
其實問題的關鍵在於,你怎麼想。你怎麼看。
如果你認為,我們從小到大,都活在劇場效應裡。
那麼永遠有“別人家的小孩”存在。你永遠會害怕落後、害怕被落下。
為什麼許多人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陷入了劇場效應,怎麼辦?
劉擎老師回答說:
我們在餘生的第一天相遇,談談平凡生命的非凡意義。
因為每一天,都是你餘生的第一天。
祝:擁有疏通自己心態的妙計,保有選擇自己節奏的自由。
祝:人生由你,未來可期。
劉潤 2021-05-09(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