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產業.新靈魂》宏亞轉攻「七七」高價姊妹品牌
一條巧克力35年全球化大冒險
七七乳加巧克力打破休閒食品壽命三年的魔咒,已經賣了35年;但當薄利多銷不再靈光,宏亞不得不在金字招牌之外,發展高價巧克力。
這是一支巧克力的冒險故事。
它,是台灣有史以來銷售最久、銷售量最大的巧克力。35年來,平均每個台灣人一年會吃掉八條以上。從關稅開放、中國市場崛起,到原物料成本上揚等挑戰,它雖然身處台灣,但卻經歷著一場濃縮版的全球化冒險旅程。
它,是七七乳加巧克力,現在,它正面臨問世以來,最大一次的挑戰。
畫面,轉到位於桃園八德市的「巧克力共和國」,這是全亞洲最大的巧克力博物館,是生產七七乳加巧克力的宏亞食品公司花費三億元投資而成。有趣的是,一走入館內,並沒有大量展出「七七乳加巧克力」,而是放上了全新品牌「巧諦可蒂」(CHOTTY & COTTY),因為這是三十五年來第一次,宏亞開始嘗試讓新生的巧克力產品線,放掉「七七」這個金字招牌。
傳奇誕生:巧克力+牛軋糖
定價比舶來品便宜,做多少賣多少
七七乳加巧克力,正面臨銷售量下滑,從極盛時期的每年一億五千萬條銷量,跌到五千多萬條的危機,它該如何自我搶救?
這個台灣巧克力界的奇蹟,誕生在1970年代。現任宏亞董事長張豪城與董事張添兩兄弟,早年在迪化街專賣南北貨,他們發現,進口巧克力一盒上百元仍有銷路,而巧克力不是大宗商品,統一、義美等國內具規模大廠,認為這塊市場太小,沒有投入。兩兄弟看好此商機,再加上歐洲的牛軋糖創意,於是發展出今日,七七乳加巧克力內有花生、外面再包覆一層巧克力的產品。
七七乳加巧克力當初以一條五元的定價,比進口產品便宜至少三分之二以上,「做多少賣多少,供不應求,」張添形容當年盛況。
但,「七七巧克力」所展開的第一次冒險,也在無預警下展開。
全球化威脅:巧克力關稅驟降
開發新產品線,和國際品牌競爭
1987年,在中美談判下,巧克力進口關稅從1970年代的100%,驟降到17.5%,對手競爭條件變好,但是宏亞需求的進口原物料如砂糖、花生、乳製品等,卻因為政府要保護國內農民,沒有同時降低關稅。這讓七七乳加巧克力很早就感受「全球化」威脅,開始思考如何跟國際品牌競爭。
宏亞的做法是,選擇幫七七乳加巧克力延伸眾多產品,如「新貴派」。
新增產品線絕非易事,為了新增餅乾用的威化線,張添甚至賣掉台中老家土地。過程中也有失敗,一款藍莓薄派,賣不到一年就下架。宏亞統計新品有大約一半以上陣亡,他們小心翼翼,因為一支不成功的產品,就是上千萬元虧損。1998年,宏亞為求多角化跨足紅酒生意,但專業不夠,不懂如何賣,當年出現創業以來唯一一年的虧損。
賺小錢的路線讓張家兄弟倆一直小心翼翼,專注經營本業,不與大廠做正面競逐。
前進中國:行銷戰吃苦頭
初期虧兩億,改台製外銷才賺錢
但中國的崛起,還是讓七七乳加巧克力做出第二次的大改變。
1990年代開始,大陸市場開放,「大家鼓勵我們去,都說那邊市場很大……,」張添說。看到同業發展的成功案例,直到2002年,保守的宏亞才終於進入大陸市場。結果,產品還沒賣起來,昂貴的廣告行銷和通路費用已經讓宏亞吃不消。
張添說:「他們早期去的是人家拿錢排隊去跟他買東西,我們是拿錢請人家幫我們賣東西。」這讓宏亞總共認列了超過兩億元的虧損。直到2007年以後,改為台灣生產外銷,透過經銷商進入中國,去年中國市場的營收貢獻達三億元,占全公司營業額超過一成,在中國市場的冒險,才開始賺到錢。
即便七七乳加巧克力已經用最保守的方法在兩岸銷售,但全球化還是逼著現在的七七,展開第三次冒險。
年輕人消費口味正在改變,五、六年級可能都是吃七七乳加巧克力長大,所以對此品牌有感情。但新的一代,卻因為台灣市場開放,吃著各國品牌的巧克力長大,過去十年,七七乳加巧克力銷量開始下滑,更慘的是,這兩年飆漲的原物料單價,造成2010年產品成本上揚12%,毛利率降低四個百分點;2011年產品成本上揚6.6%,毛利率降低2.3個百分點,讓其堅持薄利多銷的路線再也行不通。
高價突圍:改做精品巧克力
第二代接手,先擺脫七七平價印象
宏亞的第二代、張添的女兒,現任總經理張云綺,決心發展高價品牌巧克力突圍。她想讓宏亞生產的巧克力,可以開專賣店,在百貨公司專櫃銷售,一公克可以賣2.5元到3元,比七七乳加一公克0.3元,最高多出達九倍。
但新品牌若還是掛在「七七」底下,會脫離不了過去的平價品牌印象。宏亞一直以「七七」自豪,只要是巧克力產品,都是掛在「七七」品牌下,創立三十六年來第一次脫鉤,讓內部也經歷一場心理革命。
「以前(上一代)只要把品質做好就很好了,現在競爭這麼激烈,要能永續經營下去,更重要的是品牌價值,」張芸綺說。
35年來,七七乳加巧克力只漲價五元,因為大家對成本很敏感,但一旦做高階巧克力,「這挑戰我們以前的定價策略,還要花很多行銷費用去拱它,」張芸綺說,這做法不免遭受質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這麼貴,賣得動嗎?」
新舊兩代也有不同的看法。如原本在「巧克力共和國」內有販售公司產品的商店,張添希望把所有七七和禮坊全系列商品都放上去,因為這是宏亞的榮耀,但張云綺認為,這裡不是便利商店貨架,應該是藉此去凸顯高階巧克力的價值感,「你要花很多時間跟老人家溝通,我們在做的品牌,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我們訪問張添時,他說,他也在學習放手,「你會不放心,但你一直做就沒有人銜接。」他也坦承:「我年紀大了,想法也比較老舊,企業經營要交給年輕人。」
三十五歲的七七乳加巧克力需要改變,背後的推手,也正尋求讓品牌年輕化的方式。這是一般休閒產品品牌少有的經歷,因為一般的產品壽命通常只有三年。
七七乳加巧克力能否躲過墜落的浪潮,尚待時間印證。但是它經歷的,幾乎就是台灣中小企業過去數十年來的歷史。面對全球化,既然無法迴避,那就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冒險,讓自己改變,讓自己走出去,讓自己有更多籌碼存活下去。
商業周刊 2012-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