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一家公司
劉潤 2023-05-22
今天我們來玩個拼圖遊戲。
想像一下,你面前有一堆拼圖碎片,可能是幾十,可能是幾百,甚至是上千,接著需要你把這些零片進行拼裝,最終還原成有完整圖案的矩形平面。
先別著急動手,我還有一個小小要求:你事先並不知道圖形的全貌。
啊?沒有全貌那還怎麽拼?這根本不可能完成!
老話說,未知全貌,不予置“拼”。
但是,在全國範圍內,有 5000 多萬人在玩這類拼圖遊戲。
他們的開局就只有一塊拼圖,剩下的碎片,只能慢慢找。
運氣好的話,從碎片變成版圖;運氣不好的,碎片變成粉末。
這個拼圖遊戲還有個別名,叫創業。
創業就是拼圖,創始人就是拼圖選手。
在這場遊戲裡,決定拼圖完整性的因素有很多,個人的努力、夥伴的幫助,甚至歷史的進程......
2000 年的 QQ、2010 年的淘寶、2020 年的抖音,每一塊商業版圖的誕生,都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
聊到這裡,你應該會發現,要實現版圖的擴張,太難了、太玄學了,也太累了,個人的努力夠不著,歷史的進程摸不清,靠譜的夥伴看不見。
並不是每個人都具備全部條件,把拼圖拼完。
沒有條件?那遊戲還能不能玩下去?
當然可以!
但是,我們需要借一股東風——把別人拼到一半的圖粘到自己身上。
慢慢拼出鼻子、眼睛、耳朵......
這股東風,便是收購。
在軍工領域,我們常聽到的是買不如造,而對於公司來說,買,有時更重要。
這是為什麽?以下是我的分享。
1 收入
買公司,就是買杠桿。
要理解這句話,我們要提到一個金融概念:估值。
估值,估值,就是估計出來的值。
給一家公司估價,關鍵在於尺度。
它是值50還是100,不是你說了算,也不是我說了算。
那誰說了算?
估值模型說了算。
估值模型你可以簡單理解為市場共識,一顆雞蛋賣十塊錢市場會有分歧,有人會買也有人不買,如果降到一塊錢,買賣雙方對價格的分歧會消失,也就形成了共識。
而影響估值模型的因素主要有兩個:
一個是股票收益,即一年能賺多少利潤;
一個是市盈率,它是一個倍數,這個倍數代表你多久能把投資的錢收回來。倍數是1,需要一年,倍數是100,那就需要100年,曾經騰訊和螞蟻倍數都有到過100。
那這兩個因素是怎麽撬動估值的?
在完成一家公司的收購後(假設公司是盈利的),你的利潤會增加,而估值會成倍增加。
嗯?怎麽說?
假設A公司收購B公司,
B公司有1000萬利潤,A公司市盈率有20倍,當收購完成後,A公司便會增加2個億(1000*20)的市值;
那A公司付出的成本呢?
是極低的。
假設B公司的市盈率是5,那麽A公司只要付出5000萬(1000*5)的成本,就能增加2個億的市值。
這就是估值杠桿。
這買賣聽起來還不錯。
我繼續。
2 團隊
《三國演義》里講,張翼德(張飛)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耳。
對於敵人,一招致命,夠狠。
而對於朋友,要溫柔。
必要時,也可以送上玫瑰。
找到一個優秀的夥伴是不容易的。
招聘者不僅要大海撈針,而且要從北上廣深四片海里撈。
但是通過一個優秀的夥伴找到一群優秀的夥伴會容易些。
人與人之間有一種很奇妙的連接——氣味。
氣味相同的人,交流會自然發生:工作時有默契、等電梯時會聊天、吃飯時能講八卦。
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你是什麽樣的人就吸引什麽樣的人。
換而言之,優秀的人,總是能和優秀的人走到一起。
這也就是為什麽有人會買團隊。
他買的是人嗎?
這麽說不太準確,應該說買那個人及其以他/她為中心形成的那股氣。
比如說,字節跳動的張一鳴。
張一鳴招人的策略分兩種情況。
等待。如果聊完你還是比較猶豫,那就等,一年、兩年、三年,年復一年的等。
有一次,為了一位產品研發負責人,他等了三年。
收購。優秀的人不會在原地等待伯樂,而是自己會先成為伯樂。
程昊、陳林創立朝夕日歷,王旭創立幕布,朱駿、陽陸育創立Musical.ly,郭列創立Faceu激萌,張楠創立圖吧......
如果遇到候選人在創業,張一鳴的做法是買下來。
沒錯,他們以及團隊最後都到了字節。
買來的團隊磨合得怎麽樣?
陳林,擅長產品設計,紮根今日頭條,帶領團隊從0做到100,現在任職大力教育CEO,在新業務上繼續攻城略地。
郭列,把美變成生產力。2018年,繼臉萌和Faceu激萌(加入字節前創作的產品)後,清顏相機騰空出世,在美顏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同年便沖上App Store總榜榜首。
還有朱駿,現任字節跳動產品和戰略副總裁;
張楠,現任字節跳動中國CEO。
在創業時,他們是光;在字節內,他們依舊是明燈。
聽到這,我大為震撼。
三顧茅廬已經誠意滿滿了,沒想到,還能把茅廬和居士一同請來。
佩服。
3 技術
關於護城河,巴菲特先生曾說過:
想要成為行業巨頭,獲得超額利潤,必須為自己的公司挖護城河。
再直白一點,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護城河具象的表達是專利壁壘。
什麽是專利壁壘?
比如說,過去HTC每賣一台手機,要給微軟支付5美元的權利金。
權利金就是專利的變現。
權利金除了獲利之外,還能影響到競爭格局。
當年手機操作系統經歷洗牌,選手使出渾身解數搶灘登陸。
但自從2007年Android誕生之後,局勢變得明朗起來,憑借著免費和開源兩大策略,Android攜手HTC、三星等一眾廠商拿下一座座山頭,微軟、塞班、RIM被遠遠甩在身後,甚至有超越蘋果的趨勢。
在這時候,蘋果和微軟試圖利用專利壁壘,把Android逼上絕路。比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行政法官初步裁定HTC侵犯了蘋果的2項專利,如果裁定成立,HTC將面臨禁售風險。
Android背後的谷歌還嘴了嗎?
沒有,彼時谷歌在移動方面的專利只有幾百項。
那谷歌無動於衷嗎?
也沒有,它還手了,還走了一步狠棋。
溢價63%,斥資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
為什麽這麽做?
因為摩托羅拉等於17000個專利,以及7500個正在申請過程中的專利。
谷歌確實無路可走了,但是把逼它的人買了下來。
專利到手後,敵人突然變得友善起來。
你有很多專利,我也有很多專利,反正也討不著好處,那我們坐下來談談。
後來,交叉授權出現了,所有專利糾紛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專利壁壘,就是一堵墻,你在裡頭,競爭者在外頭,不管你做什麽,都只能眼巴巴地看著。
是一招險招,也是一步好棋。
4 市場
在經濟學中有個詞,叫規模效應。
你規模做得越大,邊際成本會變得越小。
別人生產一顆雞蛋成本要一塊錢,而你規模大了之後,進貨多,可以享受到原材料的議價權,這時候生產一顆蛋,成本會降到九毛錢,這便是成本優勢。
有了成本優勢後,就會強化競爭優勢,來買蛋的人會越來越多,當你把賺到的錢投入再生產,規模效應會繼續擴大,最終形成規模壁壘。
我們再把這門生意放大,比如互聯網?
那規模壁壘會變得堅不可摧。
歷次互聯網大戰,不管是打車、單車、外賣......大家的手段都極其相似:
先燒錢,占領市場,獲得優勢地位之後,再漲價,維持成本。
“燒錢 + 補貼”這樣的商業模式之所以能成立,是因為在互聯網世界中有一個壁壘,叫做“網絡效應”。用戶越多,越有價值,越有價值,用戶越多。在經過幾輪正循環後,用戶總數突破一個臨界點之後,會進入贏家通吃的狀態。
所以,在互聯網競爭格局中,比的不是誰先到終點,而是誰先到臨界點。
誰會最先到呢?
一定是跑得最快的那個人。
怎麽樣能跑得最快?
買時間。
怎麽買時間?
買一家規模效應的公司,縮短通過競爭所必須花費的時間。
雖然這是比賽,但大家的起點並不一樣。
最後的話
1766年,約翰·史皮爾斯布里(John Spilsbury )把歐洲地圖粘在一塊木頭上,然後用馬克斯鋸沿著國家的邊境線進行切割。
這是關於拼圖最早的文字記錄。
但我覺得,拼圖的歷史還能往前推一推。
我們要感謝一群航海家。
為什麽?
用上帝視角來看,地球就是一張巨大的拼圖,而大陸是一塊塊碎片。
航海家做的事,是在未知的情況下,探索大陸,還原地球原貌。
也正因為這樣,約翰·史皮爾斯布里才有機會把地圖變成拼圖。
航海家、創業者,本質上做的事情都一樣,大家都是在玩拼圖遊戲。
這個遊戲只屬於冒險家,勇敢的人。
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