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那天和朋友們吃飯,朋友不斷唉聲歎息。我們問他怎麼了,他說有個表妹,九二年的,整天就是在QQ空間和朋友圈裏曬自拍,要不就談論各種韓星,基本沒法溝通。大家一聽,都紛紛倒起苦水來,說現在的九零後責任感差,不合群,個人主義至上,貪圖享受,整天搞些不知所謂的娛樂,跟咱們小時候那沒法比,以後中國可怎麼辦。總之一句話——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說到後來,忽然一哥們兒說:“哎,你們覺不覺得有點耳熟啊?”大家再一琢磨,都樂了。

在座的都是八零後,想想看,那時候我們背負的駡名,也不小。我記得那會兒報紙動輒痛心疾首,說如今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脾氣暴躁,是垮掉的一代,還起了個綽號叫“小皇帝”,跟現在我們批判九零後的論調差不多,也是八個字——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一想到這個,我就突然有了慚愧。仔細想想,我們對九零後的種種看不慣,不算新鮮事,這只是在重複我們八零後當年的遭遇罷了。比如說,九零後喜歡用火星文,就是用一些生僻字來代替尋常字,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曾嘲笑其為腦殘體。再回想我當初剛上網那會兒,版主叫做斑竹,姑娘叫做美眉,郵件叫做伊妹兒,大俠叫做大蝦,喜歡叫稀飯,那是第一代網路語言,主流媒體也著實批判過一陣。在他們眼中,這也是污染中文的“腦殘體”。

在我們看來,當年那些批判者都是老古董,陳腐得可笑。在火星文使用者眼裏,我們何嘗不是在重複上一代人的偏見和以老賣老?

再往上數,七零後也不怎麼受上一輩待見。那時候流行的是喇叭褲、沒拆標籤的墨鏡,雙卡答錄機,氣得老一輩的老太太帶剪子上街,見喇叭褲就剪。我手裏有幾本從前的道德叢書,篇篇都語重心長,中心意思是你們做事太毛糙,不懂得關心別人,要懂得涵養和學習,不要沉迷於標新立異,少聽靡靡之音。那時候還出了本奇書叫《怎樣鑒別黃色歌曲》,可見當時的人們對道德淪喪焦慮到了什麼地步。

再往上數到六十年代五十年代,我就不太熟了。不過可以想像的到,無外乎還是九斤老太那一套論調:“一代不如一代”。

如果我們把尺度放大到整個中國歷史去比較的話,就會發現其中的滑稽之處。現在很多人感慨說如今道德淪喪,人都沖著錢去了,哪像民國有古風;我們再去搜檢民國報章,會發現頗有大把遺老在感慨西學東漸,西洋奇技淫巧潮水一般湧入,哪像從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那麼質樸。再往前數呢?明清小說筆記裏動輒就來一句:“世衰道微,人心不古,邪正不分,善惡顛倒”,要麼就是“竊慨世風日下,士之識力不足與談方今之計。”再往前追,宋代追憶孔孟,喟歎人心澆漓;回追到孔孟時代,老夫子們都在懷念周禮,覺得這世道禮崩樂廢已經快完蛋了——這麼一路追下去,恐怕可以追溯到山頂洞人在感慨元謀時代那樸實剛健的猿人時光。

所以你看,這一代看不起一代的現象,已經形成了文化,從未間斷過。世風永遠日下,人心從來不古,光看這些言論的話,這世界早就墮落到無底深淵,簡直就沒法兒要了。所幸天道有常,客觀規律不以個人意志和觀感為轉移,歷史始終在不斷前進,社會還在一直歡實地發展,一代代傲慢總會消退,一代代新人總會上位。

所以說,人心不古,是一句好話。不古意味著年輕,年輕意味著無限的活力、無限的可能性。一代一代的“人心不古”,才構成了這個世界進化的源動力。那種“世風日下”式的反思,看似震聾發聵,實則只是一種發現自己無法適應新時代的焦慮罷了。

胡適在《不老》裏說少年人應該問自己:“我們到了六七十歲時,還能保存那創造的精神,做那時代的新人物嗎?”對此李敖先生進一步闡發:“這問題還不是根本問題。我們應該進一步,問自己道:“我們該用什麼法子才可使我們的精神到老還是進取創造的呢?我們應該怎麼預備做一個白頭的新人物呢?”

他們的問題,實際上問的是如何保持年輕。而答案其實就四個字——人心不古。

 

羅輯思維 2014-12-15/馬伯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