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 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林肯總統被刺。
巴黎郊外,一群法國著名的知識份子熱切地談論法國和美國在獨立戰爭中的鐵血盟友關係。有人提出在即將到來的美國建國一百周年時,法國應該送給美國一個紀念禮物。
31 歲的青年雕塑家巴特勒迪沉默地坐在賓客中。他一直夢想做一座全世界最高大的塑像。此時的他不知道二十年後他將永遠改變紐約,他的一件作品會成為美國的象徵。
1867 年,巴特勒迪在巴黎世界博覽會求見埃及總督,提議為埃及塑造一個獅身人面像一般的巨形塑像:一個手舉明燈的女奴,站立在蘇伊士運河的入口,名為“埃及給亞洲帶來光明”。埃及總督非常喜歡塑像的名字,但是僅此而已。
被埃及婉拒後,巴特勒迪把他的目標轉向正為南北戰爭後重建的美國。1871 年,巴特勒迪乘船前往美國。帶著他設計的銅像:一個代表古羅馬自由女神的女子。她頭上的王冠上有七個尖刺,代表世界七大洋和七大洲。她右手高舉火炬,正在從一堆手銬腳鐐中間走出。巴特勒迪把塑像起名為:自由照耀世界女神。塑像為青銅,高46.3 米、重225 噸,世界第一。
在美國,巴特勒迪見到了總統、政要和各地鉅賈。每到一處,每見一人,巴特勒迪都熱情洋溢地推薦他的巨型雕塑。和埃及總督的反應不同,美國人喜歡塑像的名字,更喜歡他的設計,但談到拿出錢來建造塑像,一片沉默。
空手而歸的巴特勒迪依舊執著地夢想著他的自由女神像。三年後,在被他感動的朋友們的幫助下,一個為塑像籌款的委員會——美法聯盟成立。委員會決定法國方面將籌款建造塑像,美國將負責放置塑像的底座。
1876 年,當第一筆捐款籌集到後,巴特勒迪開始建造他夢寐以求的塑像。他雇傭了一名優秀的工程師設計塑像的骨架結構。十年後,這個工程師用了相同的技術在巴黎設計了世界著名的鐵塔。工程師的名字叫艾菲爾(Alexandre-Gustave Eiffel)。
捐款時斷時續,巴特勒迪的建造工程不得不時常停頓。近乎絕望和拒絕讓自己的夢想半途而廢的堅強意志,讓巴特勒迪從一個藝術家變成了一個聰明的銷售商人。巴特勒迪和籌資委員會開始向全法國公眾賣“彩票”:得獎者將獲得巴特勒迪親自簽名、限量版的自由女神像的模型。更誘人的是頭等獎獲得者將贏得藝術家本人的兩件雕塑作品!
三年後,巴特勒迪成功地籌集到了完成塑像需要的 75 萬美金。充滿熱情的巴特勒迪全身心投入工作,塑像漸漸成型。這時他突然發現他面臨另一個大問題,一個三萬噸重的問題:美國方面的塑像底座連個影子都沒有!
陷於嚴重經濟危機的美國政府一直不贊成自由女神像的專案。國會拒絕了撥款十萬美元建造底座的提議。紐約市批准了五萬美元的資金,但在最後一刻被州長否決。媒體也紛紛潑冷水。當時紐約和全國的百萬富翁們沒有人為塑像倡議,沒有人捐獻。
普利策(Joseph Pulitzer)少年時隨父母從匈牙利移民到美國。十七歲離家出走。他當過騎兵,捕鯨人,侍者。在身無分文,頻換工作的日子裏,唯一不變的是把他所有的空餘時間都花在了圖書館裏。他教會了自己英語,從一字不識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最後成為報業大王。
當普利策得知自由女神像項目因為沒有資金建底座而將失敗時,他在他新近購入的《紐約世界報》上宣佈:他將把每一個給自由女神像捐款的人的名字印在報上,哪怕只捐一分錢。
普利策的號召和策略獲得巨大的成功,五個月後的一天,普利策的《紐約世界報》用大字宣佈:十萬美元!自由女神像的底座集資勝利完成!共有120 萬人捐款,平均金額是0.83 美元。因為每個捐款人想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報上,到最後全美國都想知道捐款的進度,《紐約世界報》也因此成為西半球發行量最大的報紙。
1885 年8 月15 日,分裝成214 個木箱的自由女神像到達紐約。巴特勒迪和妻子隨後到達紐約。被無數的記者包圍、提問。巴特勒迪只簡單地說了一句話:我畢生的夢想實現了。
1886 年10 月28 日被定為公眾假日,約一百萬人聚集在紐約街上,觀看自由女神像的揭幕典禮。
在白德路島上,女神的臉包裹在紅白藍法國三色旗的幕布下。塑像的腳下,擁擠著美國總統克利夫蘭和他的全體內閣。美國當時口才最好的參議員艾弗爾特(William M. Evarts)為塑像致揭幕辭。
巴特勒迪獨自站在自由女神像冠頂裏,透過視窗看著地面的一個小男孩。根據約定:等艾弗爾特的致辭一結束,小男孩就揮動手上的手絹,巴特勒迪一拉手中的繩索。
艾弗爾特開始了他準備已久的精彩演講。剛說了兩句,因為太激動,他停下換氣。小男孩以為演講結束,揮動手中的手絹。巴特勒迪奮力一拉,三色旗飄然落下,露出自由女神光亮的臉龐。河面上汽笛長鳴,禮炮轟鳴,鼓樂齊奏……
自由女神像永遠成為了紐約天際線的一部分。
羅輯思維 2015-07-27/朱輝
人類文明是一個層壘結構。
肉身代代死去,造物或存或留。
在這個結構裏,個體的人輕如鴻毛。
所以,所謂“英雄”,從來就不是什麼傑出者。
英雄,只是成功的“說服者”——
讓資源樂為所用,讓他人樂於跟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