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迄今已20年,回頭看,若以世俗的『收入』為標準,峰仔發現六年級生的際遇也是相差頗大。
首先,收入最好的,就是繼承家業的富二代,他們的家業因為經過數十年的累績,所以只需要蕭規曹隨,營收即能輕易破億,還能四處分享成功心得,也因此,他們的生活是有錢有閒有尊嚴,是他媽爽爆了的人生。
次爽,是自己出來創業的。但六年級生出來創業的,通常只能撈到市場上的殘餘機會,營收不易衝高。即便如此,收入仍比上班族好上許多,加上工作上有極高的自由度(時間、思考),所以也是過得蠻爽。
再來,就是上班族,這也是我最多朋友的工作類型。其實每個人所在的產業差異極大,所以不容易從年薪去劃分,但若從畢業的學校來看,最後卻是讓我很驚訝的結果。
我高中就讀的是台中二中,而高二以前讀的是理工科。當年的台中二中雖是第二志願(僅遜於台中一中,我聯考差4分就能撈到一中),但能考上國立大學的還是少數,更多的朋友,是就讀逢甲的理工科系。而峰仔在二中畢業後,因為成績太差而又到補習班重考了一年,最後很幸運地被我撈到政大。
所以我的朋友裡,有不少的朋友來自逢甲與政大,而在我們傳統的觀念裡,若只由『學歷』這角度去看,會覺得政大學生顯然優於逢甲學生,他們不但在學習上更為認真,出社會後也更能找到好的工作,所以經過了20年的發展,政大的學生收入也必然較好,這沒錯吧?
然而20年後回頭看,答案卻讓我吃了一驚,我朋友收入最好的,反而是逢甲大學唸理工科系的朋友,我探索背後的原因,才了解他們剛好搭上了六年級生的二大時代潮流:台灣電子業的興起 + 中國大陸的崛起。
這些逢甲的理工科系朋友,在1995-1997年這段時間投入職場(有些人要當兵,會晚二年投入職場),這時候仍是台灣科技業的黃金期尾段,所以他們也擁有當年科技業最令人稱羡的市值配股,朋友中最好的,年薪竟可達500萬以上。
而其中更爽的,就是在1990年代末期來到了大陸的朋友。他們在大陸工作了幾年後,就在當地買了幾棟房,而2004年以前的大陸,房子都是白菜價,到了今天,許多房子都已增值了10倍以上,這幾位朋友現今的身價,竟然可以上億。
是的,我朋友中上班族最爽的,竟可以靠著打工而累積到上億資產,而這幾人都是台中二中畢業的,至於台大、政大的朋友,現在混得最好的是在大公司是做到了中高階主管,年薪約在200萬左右,收入與資產皆遠遜於我的逢甲朋友。
其實我這二個朋友群,表面上是「逢甲大學 vs. 政治大學」,本質上卻是「科技業 vs. 服務業」。所以當我回頭看時,給我最大的震撼是,學歷並不是最重要的,機遇才是,你選對了產業、跟對了潮流,就像是風口上的豬,不飛都困難。
然而,在現今的台灣,我不認為會再普遍發生上述逢甲超越政大的例子,因為時代的機遇已過,而大陸也開始走下坡,而在一個普遍低薪而機會鮮少的時代裡,國立大學的畢業生在職場的發展應還是會好些的。
上述,是我覺得混得好的朋友,但混得普通的上班族仍是多數,他們揹負著沉重的房貸並苦哈哈地養家,更慘的,還有失業已久而未婚者,所以當我過了20年,回頭看我這代人的發展時,竟也是驚訝我們的人生起伏竟也可以如此巨大啊~~
連結:《不想輸》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