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暢銷書《異類》的流行,“練習一萬小時成天才”這個口號現在是盡人皆知。也許仍然有不少人相信那些不出世的天才必有天生的神秘能力,但科學家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已經達成共識,那就是所有頂級高手都是練出來的。不但如此,最近幾年的科學進展,人們可能第一次擁有了一個關於怎樣煉成天才的統一理論。
首次提出“刻意練習”這個概念的是佛羅里達大學心理學家 K. Anders Ericsson。這套練習方法的核心假設是,專家級水準是逐漸地練出來的,而有效進步的關鍵在於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務讓受訓者按順序完成。這些小任務必須是受訓者正好不會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學習掌握的。完成這種練習要求受訓者思想高度集中,這就與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帶娛樂色彩的練習完全不同。“刻意練習”的理論目前已經被廣泛接受,我們可以總結一下它的特點。
1、只在“學習區”練習
科學家們考察花樣滑冰運動員的訓練,發現在同樣的練習時間內,普通的運動員更喜歡練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動作,而頂尖運動員則更多地練習各種高難度的跳。普通愛好者打高爾夫球純粹是為了享受打球的過程,而職業運動員則集中練習在各種極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練習不是為了完成運動量,練習的精髓是要持續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域: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二者中間則是“學習區”。只有在學習區裏面練習,一個人才可能進步。有效的練習任務必須精確的在受訓者的“學習區”內進行,具有高度的針對性。在很多情況下這要求必須要有一個好的老師或者教練,從旁觀者的角度更能發現我們最需要改進的地方。
只在學習區練習,是一個非常強的要求。一般的學校課堂往往有幾十人按照相同的進度學習知識,這種學習是沒有針對性的。同樣的內容,對某些同學來說是舒適區根本無需再練,而對某些學生則是恐慌區。科學教學必須因材施教,小班學習,甚至是一對一的傳授。真正高手訓練與其說是老師教學生,不如說是師傅帶學徒。
一旦已經學會了某個東西,就不應該繼續在上面花時間,應該立即轉入下一個難度。長期使用這種方法訓練必然事半功倍。2004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學習成績和他們在學習上投入的總時間沒有直接關係,關鍵是學習方法。
2、大量重複訓練
從不會到會,秘訣是重複。美國加州有個“害羞診所”(The Shyness Clinic),專門幫助那些比如說不敢和異性說話的人克服害羞心理。這個診所的心理學家不相信什麼心理暗示療法,什麼童年回憶之類,他們相信練習。他們認為使人害羞的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觀點。怎麼治療恐女症?做法是設計各種不同難度的場合,從在房間內集體對話到直接跑到大街上找陌生美女搭訕,安排接受治療者在一個療程之內跟130個女人聊過天。
這種把不常見的高難度事件重複化的辦法正是MBA課程的精髓。在商學院裏一個學生每週可能要面對20個真實發生過的商業案例,學生們首先自己研究怎麼決策,提出解決方案,最後老師給出實際的結果並作點評。學習商業決策的最好辦法不是觀察老闆每個月做兩次決策,而是自己每週做20次模擬的決策。軍事學院的類比戰,飛行員在電腦上類比各種罕見的空中險情,包括邱吉爾對著鏡子練習演講,都是重複訓練。
在體育和音樂訓練中,比較強調“分塊”練習。首先你要把整個動作或者整首曲子過一遍,看專家是怎麼做的。然後把它分解為很多小塊,一塊一塊地學習掌握。在這種訓練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來才能感知技能的內部結構,注意到自己的錯誤。在美國一所最好的小提琴學校裏,甚至有禁止學生把一支曲子連貫地演奏的要求,規定如果別人聽出來你拉的是什麼曲子,那就說明你沒有正確練習。職業的體育訓練往往是針對技術動作,而不是比賽本身。一個高水準的美式足球運動員只有1%的時間用於隊內比賽,其他都是各種相關的基礎訓練。
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這種事先的重複訓練,一個人面對不常見的事件往往會不知所措。統計表明工作多年的醫生通過讀X光片診斷罕見病症的水準反而不如剛畢業的醫學院學生— 因為很少遇到這種病例,而在醫學院學到的東西早就忘了。最好的辦法其實是定期地讓醫生們拿過去的舊X光片集中訓練,而不是期待在工作中碰到。
3、持續獲得有效的回饋
傳道,授業,解惑,老師和教練最大的用處是什麼?也許對一般人來說小學老師最大的作用是激發了他學習的興趣,教會了他什麼東西,曾經有過傳道授業解惑。而真正的高手都有很強的自學能力,對他們而言,老師和教練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即時的回饋。
一個動作做得好與不好,最好有教練隨時指出,本人必須能夠隨時瞭解練習結果。看不到結果的練習等於沒有練習:如果只是應付了事,你不但不會變好,而且會對好壞不再關心。在某種程度上,刻意練習是以錯誤為中心的練習。練習者必須建立起對錯誤的極度敏感,一旦發現自己錯了會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練習到改正為止。
從訓練的角度,一個真正好教練是什麼樣的?John Wooden 是美國最具傳奇色彩的大學籃球教練,他曾經率領 UCLA 隊在12年內10次獲得 NCAA 冠軍。為了獲得 Wooden 的執教秘訣,兩位元心理學家曾經全程觀察他的訓練課,甚至記錄下了他給球員的每一條指令。結果統計表明,在記錄的2326條指令之中, 6.9%是表揚,6.6%是表示不滿,而有75% 是純粹的資訊,也就是做什麼動作和怎麼做。他最常見的辦法是三段論:演示一遍正確動作,表現一遍錯誤動作,再演示一遍正確動作。
與外行想像的不同,最好的教練從不發表什麼激情演說,甚至不講課,說話從不超過20秒。他們只給學生非常具體的即時回饋。所有訓練都事先進行無比詳細的計畫,甚至包括教運動員怎麼系鞋帶。他們仿佛有一種詭異的知道學員在想什麼的能力,即使是第一次見面能指出學生在技術上最需要什麼。他們是絕對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斷地提供高度具有針對性的具體指導。
獲得回饋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給自己當教練。高手工作的時候會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體的小目標,對自己的錯誤極其敏感,並不斷尋求改進。
4、精神高度集中
刻意練習沒有“寓教於樂”這個概念。曾經有個著名小提琴家說過,如果你是練習手指,你可以練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練習腦子,你每天能練兩個小時就不錯了。高手的練習每次最多1到1.5小時,每天最多4到5小時。沒人受得了更多。一般女球迷可能認為貝克漢姆那樣的球星很可愛,她們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少有球員能完成貝克漢姆的訓練強度,因為太苦了。
看了鋼琴家朗朗的傳記之後,可能很多人會懷疑是否真的應該讓孩子接受這樣的苦練。實際上,頂級運動員都是窮人家的孩子。不練這一萬小時,一定成不了高手,但問題是考慮到機遇因素練了這一萬小時也未必成功。
這就是興趣的作用了。如果說有什麼成功因素是目前科學家無法用後天訓練解釋的,那就是興趣。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對某一領域感興趣。感興趣並不一定說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興趣只要願意練,也能練成。興趣最大的作用是讓人願意在這個領域內苦練。
不論如何,刻意練習是個科學方法,值得我們把它運用到日常工作中去。顯然我們平時中做的絕大多數事情都不符合刻意練習的特點,這可能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沒能成為世界級高手。天才來自刻意練習。
羅輯思維 2015-03-15/同人于野
我們公司CEO脫不花說,
一個人的成敗,從小時候的學習表現,到長大後的職場表現,
基本上取決於同一個因素——
能不能長期地高度集中注意力。
我一觀察,果然如此。
一件事情,集中注意力,長期反復幹,不牛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