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內容為王:為何有中國元素的電影都死得那麼慘?】

有時候我會思考生活中彼此矛盾的事情,想通後,往往能得到更大的啟發。

舉個例子唷,像是在經營上,我們常說『在地化』,就是要符合當地消費者的口味,如此才能獲得更大的利潤。

這點不會太難理解,像是肯德基曾推出蛋餅或豆漿,來滿足中國的消費者。

也因此,在過去的20年,好萊塢為了獲取中國這個最大的市場,常常引入了中國原素,像是在電影中一定要放幾個中國明星,或是要拍馬屁的說中國即將解救世界。

這麼做沒錯吧?畢竟中國快速崛起,在電影中安插一些中國元素,肯定會在中國市場獲取更大的市場,從而撈到更大的利潤。

但你發現沒?過去20年中,只要好萊嵨電影中,插入了中國元素,都會死得很慘,這不論是早期的《Mummy 3 神鬼傳奇3》,或是最近的《花木蘭》,都死得很慘。

然後你再去回想,只要加入任何中國元素的電影,往往都沒有很好的下場,幾乎沒有一部例外,而且還常常是大投資、大賠本。

這很怪唷!因為前面我們不是談到了,『在地化』是很重要的商業經營準則,怎麼愈在地化,反而愈慘?這很矛盾啊!

我的解釋是,你還是必須【內容為王】。

什麼意思?就是你還是要在內容上做到最好,像上面那些有中國元素的電影,往往是『為加而加』,從而導致電影的內容不是太自然,這些不夠自然的東西,就很難引起共嗚。

(中國會成為世界救星?這可能連中國人可能都很難說服,不是說科技問題,而是說這國家很少在世界的公領域上做出重大貢獻。)

結論是,你就不用去思考什麼中國元素,而只要專心創作,你就真的不用考慮什麼在地化,而是要反向,從心中描繪出那個你想告知世界的故事,這種故事,才能打動人。

而想通了這件事,這種看似矛盾卻符合0階原理的事(內容為王是最重要的,不要亂加調味料),你才能發揮自己更大的才能,同時也為自己帶來更大的利潤。

【峰語】內容為王:為何有中國元素的電影都死得那麼慘?/2020-03-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