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萬,比你想像的還大
(連結:201809、201812、2020、2023,原文寫於2015年)
在媒體上,我們常聽到『台灣很小,所以要走出去』,這句話貌似合理,但恐怕不是那麼正確。
首先,在全球化的時代,不論大小,本來就都要走出去,難道大國不用走出去嗎?所以「國家大小」和走出去本就不該做因果聯結。
其次,就是『台灣很小』這件事,這裡通常指的是人口數量,然而,2300萬,會比我們想像中的大很多。
先以時間的橫軸來看,亦即觀察現今的整個世界,你將發現,許多耳熟能詳的國家,人口都比台灣少上許多。例如:澳洲2300萬、荷蘭1600萬、瑞典900萬、瑞士700萬、芬蘭500萬、紐西蘭400萬……但我們可能不會認為這些國家很小,至少,不會認為人口和我們相近的澳洲很小。
若再以時間的縱軸,亦即中國歷史來看,許多朝代的人口也比2300萬少上許多:秦朝1300萬、西漢2100萬、三國800萬、西晉1600萬、元朝900萬……但讀歷史時,我們並不會覺得這些朝代的人口少,在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中,我們的觀感還是人口眾多,所以能人才輩出。
最後,若以今日國際常談的『國力』中最重要的GDP總量來看,2017年台灣的GDP總量約為5800億美元,在全球200多個國家中,排行第22名,勝過瑞典、挪威、甚至以色列……可以說在全球近前面1/10,如此也可得證台灣並不小。
若以其它指數來說,台灣PPP購買力平價排世界19,在亞洲只輸給香港新加坡,比起歐洲也沒遜色多少,而在聯合國幸福報告中,台灣排26,東亞之冠。
此外,在世界經濟論壇中,台灣競爭力排13,創新力第4,而台灣的外匯存底4600億美金,排世界第五,台灣的海外資產1.2兆,排世界第四,2018外籍人士滿意度調查台灣排世界第二。
也因此,不論是橫軸(現在的世界)與縱軸(過去的歷史),甚至國力上(GDP總量),2300萬的人口都不算少,那為何媒體天天嚷著台灣的人口少?原因就在於,我們相比的對象是中國,但這樣卻失去了客觀,因為除了印度,任何國家和中國相比都會很小,而要真正客觀衡量,就應放眼世界。
今天會提這件事,就是要再次強調前文提過的《在地化比國際化更重要》。因為傳統上,我們會認為國際化的企業會做得比內需型的還大,但實際上,在台灣光靠內需就可以撐起很多大企業,甚至大於那些全球型企業。
《在地化比國際化更重要》
http://mapleduh.pixnet.net/blog/post/44540383
舉例來說,光是711的年營收,就可達到2000億,這是許多台灣國際級的企業都達不到的(而且別忘了,711還同時與其它超商、超市、量販店……競爭),即使近年興起,主要做台灣市場的《Lativ》,年營收也能到50億,這早已遠超過台灣許多上市櫃的全球型企業。
結論是,若只將眼光侷限在二岸間,確實會覺得台灣蠻小,但若放眼國際,你會發現不論是人口數,或是內需的經濟量,台灣其實都不算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