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陸已近十年,近年我感覺,『在地化』其實會比國際化重要很多。
龍應台在《在紫藤盧和Starbucks(鏈接)》中對國際化的定義算是很好,但你終會發現,了解非洲的殖民歷史、美伊戰爭、俄羅斯的轉型……最終仍並無法給你太多實質的幫助,弔詭的是,學校教授、社會賢達、媒體輿論……這些主流論述成天鼓吹國際化在競爭力上的重要性,卻很難有人講得出實質的幫助在哪裡。
峰仔並非說國際化是錯的,而只是想指出『國際化』最多僅能視為個人嗜好,而無關個人競爭力,它在生活上的重要性,不見得會比音樂繪畫還來得重要。
麻煩的是,當社會的主流聲音都在強調國際化的重要時,這不但會引領我們往錯誤的方向投入精力,反而讓人忽略了真正重要、悠關個人利益的『在地化』。
近年我在大陸經營的心得是,即便你再有能力,很多時候還是很難與當地人競爭,除了人脈不如人外,你也很難比當地人了解當地市場,甚至你在行銷時,常因為不夠理解當地語言、民情,因而無法寫出觸動人心的文案,而這些,都會減損了你在事業上的準度。
『在地化』還不僅在事業上。如果你知道居住地的美食,就能給你生活上的小確幸;如果你知道居住地的治安狀況,就能讓家人活得更安全;如果你知道居住地的建案行情,那在投資房地產的贏面就大……在地化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就發生在你身邊,它時刻與你休戚相關。
所以你仔細觀察,會發現賺最多錢的,都是那些最懂在地化經營的人。在今周刊《靠一款商品 小糕餅店年營收七億(鏈接)》中,你會發現這老板沒有高深的學問,只有傻傻地在地經營,然後再把賺來的錢拿去投資房地產,最後身家超過25億,峰仔在台中,也看到許多類似的商家(長崎蜂蜜蛋糕 、老向的店、瑞穗林臭豆腐……),他們只經營一間店,然後再將賺來的錢投資房地產,最後賺到了一般人難有的財富。
與此相反的,是我那些唸一流名校,整天飛來飛去出差的外商公司朋友們,他們從小就深信國際化的重要,也確實出類拔萃,但他們沒想到的是,中年後他們常面臨裁員的危機,更別提他們的資產遠不如在地化的經營者。
而當凱健整天想著『國際化』,欲前往廣州、上海、澳洲撈錢時,我提醒他『在地化』才會讓他賺到錢,果不其然,他回台中才一年,就已經月入50萬(鏈接:凱健月入50萬),也輕易賺回曾經因為離開台灣所慘賠的錢。
再以我本身為例,隨著近年我對台中各處市場、商家、建案……的著墨愈深,也才發現許多從前沒注意到的商機,而這才是值得個人去培養的競爭力。
鏈接:【小店學堂】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