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員工嗎?
劉潤 2023-02-18(原文出處)
霍桑工廠的福利其實非常好。
然而,工人在怠工罷工時,卻極少意識到這一點。
在進化島中也常有同學提問,企業改革推行不下去,沒人支持怎麽辦?
還有人“補刀”說,是員工總要抱怨,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
果真如此嗎?
今天,我和你分享一個故事。
1 被“打臉”的假設。
1924年,哈佛大學教授喬治·埃爾頓·梅奧(George Elton Mayo)帶著一批學者來到芝加哥西屋電氣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霍桑工廠。
這是一家安裝繼電器的工廠。
它的福利,很讓人羨慕。
工時短、工資高。
廠里有內部餐廳,飯菜可口,價格便宜。很多訪客總是被員工拉著去自己的餐廳嘗嘗鮮。
還備有一所醫院,設備齊全,醫務工作者資質很強。
管理者也盡職盡責,盡心盡力,為當地青年創造就業機會。而且公司還會為員工制定各種儲蓄和投資的計劃、提供休假等等。
又是一家神仙企業,你肯定會感嘆。
但實際上,工人們依舊常常缺勤、工作效率也很低、動不動就憤憤不平的罷工。
為什麽?
難道是生產車間的分工不科學,大家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麽嗎?
並沒有。
當時工廠踐行的是泰勒科學管理法,專人專職、按件計工資、設計標準化的作業流程。
工廠里有線圈部、接線部等等部門,工人們各司其職,看起來井井有條。
那是不是工廠廠房的環境不適合工作呢?
於是梅奧決定發起一次實驗,來驗證一下。
他仿照自然科學中的對照實驗,想測一測廠房的光照對工作影響大不大?
選出了兩組燒線工,各6名。一組作為實驗組,一組作為對照組。
兩組人員要做的工作,包括設備、原料、溫度、濕度都和原來廠房中的一樣,保持不變。
唯一的不同就只有想要測試的因素,即照明度。
對照組所在的房間照明,保持不變。
實驗組的房間會更改燈光亮度。
首先,調高實驗組房間里的燈光,瞬間亮如白晝。
幾天後,這組的工人的產量上升了。
與此同時,他們驚訝的發現,什麽條件都沒變的對照組的產量也上升了。
接著,又調低了亮度,甚至最後調到了只有3支光源。有多黑呢?
就是差不多在月光下,穿針引線的感覺吧。
但就算這樣,實驗組也好對照組也好,產量還是都提高了。
這樣的結果讓梅奧和他的研究團隊大跌眼鏡。
所以,實驗失敗了嗎?
好像也沒有。
畢竟通過實驗,兩組的產量都比以前高了。
可是既然工作效率和照明這樣的客觀條件關聯不大,那什麽才是重要的?
梅奧最初的假設開始動搖。
2 身體可能在騙人。
要知道在實驗之前,當時美國企業幾乎人人堅信,所謂的經濟人假設。
什麽意思?
這一學說最早來自亞當·斯密的《國家財富的性質和成因研究》。
在書中斯密解釋到: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經濟人在一切經濟與生產活動中的出發點都是追求自身利益,並傾向於用最小的犧牲來滿足最大的需求。
對於霍桑工廠中的工人們來說,如果給他們創造足夠好的環境、和報酬,那他們為了自身利益,一定會認真賣力工作。
但,就像我們開頭說的,霍桑工廠的福利其實非常好。然而,工人在偷工減料時,卻極少意識到這一點。
也像第一場照明實驗中看到的,就算借著微弱如月光的燈光,工人們依然幹勁十足,好像他們也極少意識到自己應該為自身利益最大化努力。
難道工作環境這些客觀因素,不是工人最看重的?
那還有哪些別的影響因素?
梅奧想到了,人身體的疲勞。
當時有不少管理學者研究它對工作的影響。
在希爾博士的研究中發現,人在勞動中會消耗能量儲備,當工作日結束後這種儲備就被消耗殆盡了。如果企業可以給員工在工作中提供更多輪班休息的時間和次數,有助於幫助他們保持相對穩定的體能狀態。
另外在1924年美國疲勞研究局還認為,人的疲勞不僅僅是肌肉性的,也就是那些通過休息就可以恢覆的疲勞。還有因為長時間重覆同一勞動而生成的,對單調的厭倦。
不論是機能的消耗,還是厭倦導致的狀態下降,都會影響工作效率。
那怎麽解決疲勞呢?
梅奧開始了新一輪的實驗。他選擇了若幹名裝配繼電器的女工,作為實驗組。
從茶歇、工時上做了一系列改變,包括增加休息時間、休息次數、縮短工作日、還有在上午增加點心和咖啡的供應等等。
這場實驗一共持續了12期。
開始時,先給工人們增加了休息時間。
分別在上下午各休息5分鐘,結果不出所料日產量增長了。
接著在和女工們聊天的時候發現,他們經常早上為了趕著上班,常常不吃早飯,以至於在快到午飯的時候就特別餓。
這可能是一個影響產量的原因。於是,他們又在上下午各設計了一個供應茶點的環節。
接著又縮短了工時,從原來一天12小時工時變成了8、9小時。
經過這一系列調整後,每人每周的產量從一開始的2400個,增長到了12周的2900個。
看來,實驗很成功。
果真如此嗎?
當實驗結束,這些女工的作息又調整回了最初的狀態。
但他們的產量依然在升高,達到了3000多個。
不僅如此,他們的缺勤率也有了大幅下降,降了8成,是其他車間的三分之一。
難道,是工人們自己的身體在騙自己?以為還在延續之前的作息?
梅奧的假設,再一次“被打臉”。
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他決定把這兩次“結果詭譎”的實驗放在一起找找原因。
這時,一次談話解開了謎底。
研究員找參加實驗的女工們聊天,他們紛紛對研究員說,
自己非常樂意參與實驗。因為這里“沒有指手畫腳的行政管理和令人討厭的監工。”
比如,不會有人強迫自己撿起地上的工件。
而且被選中,讓他們感覺很自豪。
原來,原來,原來,提高效率的變量,從來都不是什麽照明、工時、茶歇、休息,不是肌肉的勞累,不是工作的單調。
而是,感覺。
自由的、被尊重的、受重視的,感覺。
可,感覺,真有這麽大的作用嗎?
管理者,如何才能更好了解員工的感覺呢?
這給了梅奧第三次實驗的靈感。
3 2萬人參與的談話。
終於認清事實的梅奧,決定請工人們來一次“話療”。
他想通過這場談話,知道工人們到底喜歡什麽、不喜歡什麽,以及驗證之前兩次實驗的結果。
感覺,究竟有多重要?
管理者未來可以如何做,以提高工人的效率?
梅奧和研究員們從工廠管理者中選了5人作為訪談員,由他們來和工人面談。
並且為他們設計了問題清單,比如對自己的工作、對工作的條件、對管理者的正反面意見等等。
在訪談時,出於性別理解的考慮,女性對接女性、男性對接男性。
為了得到更公正的結果,實驗規定訪談員不得與認識的工人談話,且都要承諾對所有的內容保密,不問及他們的名字和工號。
且為了進一步打消工人們的顧慮,避免引起大家的猜測,同一天里面只安排極少數一兩位來自同一工作崗位的工人。
就這樣,這場實驗持續了2年多,若不是因為二戰而中斷,可能還會持續更久。
在這2年多時間里,他們一共對2.1萬名工人做了面對面訪談,超過了總人數的50%。
最初開始訪談時,新上崗的“話療員”把問題清單裝在心里,開始拐著彎的引導工人們回答。
但是沒想到當訪談者“老練地將他拉回到要點問題上”時,工人們總是又會切回自己想說的話題上。
比如,你想問他對自己工作表現的看法。
他興奮的說了很久,邊上同伴是怎麽幫助自己的,或者今年家里打算怎麽慶祝聖誕節。
這樣的雞同鴨講,常常讓“話療員”措手不及,於是索性擺爛,順著對方的話繼續說下去。
慢慢地他們發現,只要碰到了合適的點,一個平時再怎麽悶聲寡言的人,也會變得滔滔不絕起來。
這讓他們得到了很多未曾設想的答案。
比如,管理者自己也沒有想到在工人們心目中,對他們的負面評價竟然超過了半數。
比如,原來他們會在各自車間里潛移默化的形成一些自發小團體,有自己的規則,而且還很有榮譽感,不願意輸給別的團隊。
於是,研究員們決定接下來的訪談就這麽說,盡量不打斷他們,不刻意引導回答問題,請工人們主導話題的走向。
經過這系列一對一訪談後,終於工人和管理者互相理解了各自的工作。
工人們的狀態也提升了很多。就像是積蓄了一水庫即將要滿溢的水,終於遇到了開閘的時刻一樣,情緒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梅奧的實驗“成功”了。
後來他把在霍桑工廠的實驗結果寫成了一本書《工業文明的人類問題》。
在書中他說,
假如個人不能在充分理解工作環境的前提下工作,那麽,因為他不是機器,他只能是違背自己的意願工作了。
即使他全心全意地願意合作,他也會發現,要將此種行為堅持到自己都看不清楚的終點,那是非常困難的。
不是工作環境、不是作息習慣,
而是只有實現互相的理解,才是解開工人怠工、罷工的鑰匙。
在企業中,人是一項重要的“資源”。
圍繞著如何提高這一資源利用效率的問題,無數的管理者、企業家絞盡腦汁,思考辦法。
增加工作時間行不行?
哦不,縮短點好,不然容易疲勞。
提供更好的福利行不行?
哦不,不符合成本最優。
……
種種嘗試,就像梅奧在霍桑工廠的那些實驗一樣。
但他們即便遍歷所有方法,都不曾突破,把人視作“工具”的框架。
是工具,就要計算得失。
是工具,就要考量損耗。
而霍桑實驗的結果,第一次真正讓員工回歸了人本身。
他們是,有理想、有情緒、會在乎他人眼光、會期待他人的鼓勵的人。
和資本、技術這些資源不一樣,人的激情需要被激發。
被點燃後的熱情,會在組織中迸發出不可估量的能量。
最後的話
最後的最後,我再和你講一個微軟變革的故事。
2013年可能是微軟迄今最難熬的一年,長期依賴的現金牛業務,Windows系統和office軟件,陷入了停滯。
股票市值一路從2000年的6000億美元下滑到了1500億美元。被新興的蘋果、谷歌遠遠甩在身後,像一個遲暮的老者。
它真的就這樣落寞了嗎?
當然不。
今天的微軟不僅是全球最大的軟件集團,還是智能雲服務的領先者。更在最近這場chatGPT帶起的通用人工智能競爭中,贏下了第一回合的較量。
這場蛻變,究竟是怎麽做到的?
要從2014年2月薩提亞·納德拉臨危受命擔任微軟CEO,開始說起。
納德拉看著啃老本度日的微軟,下定決心要業務轉型,提出“移動為先,雲為先”的戰略。
把未來的重心放在數據處理能力上。
打破Windows、office與蘋果勢不兩立的局面,化競爭對手為合作夥伴。
戰略走對了。那怎麽推行呢?
納德拉相信,好的文化是實現組織重生的關鍵。
好的文化,一定能喚起員工心中對使命的共鳴。
好的文化,一定能建立起每個人對創新的信心。
為了踐行這一理念,他開始了一系列嘗試。
將高管會議從辦公室搬到了陽光燦爛的戶外,邀請他們分享自己的生活、個人愛好、往事經歷,鼓勵大家敞開心扉。
在戰略會中邀請了除管理者的更多人,還包括了被並購公司的創始人,創造坦誠對話的窗口。
鼓勵管理者傾聽員工的工作夢想和個人夢想,看到他們的成績和優點。
等等等等。
這些努力都圍繞一個目標。
去看見、聽見、尊重每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激發他們的熱情。
改革後的微軟,
2016年,超過Google,成為第二大雲服務提供商;
2017年,市值重回5000億美元。
它完成了一次涅槃。
納德拉說,“微軟要實現覆興,靠的是我們所有人的努力。”
他做到了。
休謨在《人性論》中說,
一切科學對於人性總是或多或少的有些關系,任何學科不論似乎與人性離得多遠,它們總是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途徑回到人性。
100年來,霍桑工廠的實驗填補了企業管理者對人的理解的空白,它就像一個燈塔照耀著管理的往事。
可是,往事時有重現。
100年前的職場現象,今天仍在上演。
當你發現自己要在公司里推廣新策時,沒人支持時;
當你發現自己所在的團隊,疲態倍顯的時候;
請回到100年前的這場實驗中,向往事求答案。
管理,從了解人開始。
真正懂你的員工。
祝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