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年終獎,看上去是錢,實際上是人心
筆記俠 2023-01-15(原文出處

 

 

年關接近,對於員工來說,現在都在對“收成”期盼,盼著一年來的勞動成果,能得到公司的獎勵和認可。

而對於管理者來說,現在卻是場對激勵管理水平的“考試”,如何更好地設計和發放年終獎,決定了員工的心理滿意度,和團隊明年的戰鬥力。

 

一、年終獎的具體發放方法

獎金作為最有激勵性的薪酬要素,它的主要作用是激發員工工作動力。

在分配獎金方面,一定要堅持團隊優先,兼顧個人。

也就是說,在分錢時,要確保公司整體目標先完成,公司獎金池擴大了,才有部門獎金包,最後才有個人獎金包。否則,個人指標完成再好也不行。

它的分配也一定要拉開差距,否則就成了吃大鍋飯,無法激勵組織沖鋒陷陣、走向勝利。

分配獎金要涉及到業務場景、業務戰略和業務增長點,所以,獎金的設計非常複雜。

現在我們來看看,華為是如何設計分配獎金的?

 

1.基於作戰單元

作戰單元的部門分為成熟區域、新區域和產品線,獎金的來源算法都不同。

成熟區域可以考慮貢獻利潤和收入作為獎金來源;

新區域可以考慮山頭項目和收入作為獎金來源;

產品線可以考慮貢獻利潤和收入作為獎金來源。

 

2.基於業務場景

基於作戰單元分配獎金之後,作戰平台、管理平台要和它們互相進行聯動。

比如說,如果中後台的員工想要得到更多的獎金,只有通過幫助一線的員工才能得。

一線員工的獎金多,中後台員工的獎金才能多。只有前中後台員工一齊發力,才能對準困難打勝仗。

 

3.基於增量績效

增量績效體現在三個方面:增長、增效、增值。

① 增長

首先,我們要理解增量績效的內涵和外延。

增量績效的內涵是增量貢獻;增量績效的外延表現,是業務的增長、收入利潤的增長和財務指標性的增長。

這種增長容易構建一個獎金的算法,例如提成制。

② 增效

增效就是要不斷增加人均產出和投入產出,不斷降低費效比,才能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當公司業務沒有辦法增長時,可以選擇降低成本。

③ 增值

增值指的是不斷創新業務的發展、幹部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客戶滿意度的提升。

比如說,一家餐飲店的各方面都已經做得很好,翻台率達到了上限,成本也不能再降,餐飲店要如何增加績效?

這時還可以在創新業務方面入手。例如把旗艦店做成人才培養和輸出的基地,這也算是增量貢獻。

 

4.基於基準盈利

發獎金一定要達到基準盈利水平。

什麽是基準盈利水平?核心要考慮的是股東的基本回報率。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企業在12月份還未發獎金,那麽公司賬上的這筆未發獎金就是未分配利潤,我們叫作獎金前的利潤。

假設股東對公司投入的資本是一個億,一般情況下回報率至少要達到15%。

假設回報率達到了15%,一個億的投入要能夠給股東增購1500萬的利潤。

所以,公司發獎金的前提條件一定是要超過這1500萬的基本回報。

如果公司有了2000萬的利潤,那就需要先把1500萬減掉。然後我們再跟團隊股東一起分享剩下的500萬超額利潤。

最後,公司下面的各個部門再算自己的,算出來之後上下兌換。

站在公司層面上來講,這就是上下兩頭算,大河有水小河滿。

 

公司總體的獎金包確定了之後,從部門分到個人時,發放的方式該如何設計?有6種典型的方案:

① “火車頭”獎金方案

火車頭可以理解為管理者,適用於銷售部主任、銷售/產品/競爭/交付副代表、業務部部長、首席財務官、人力資源總監等崗位。

通過崗位責任,確定目標獎金基線、組織績效、運作效率和個人績效結果,從而確定獎金修正系數。

② 同比增長法

適合作戰類型的崗位,員工分享組織整體業績的增幅和減幅。基於實際貢獻、參考業績增幅和個人績效結果,進行拉通評估。

③ 業績分享法

適合獨立銷售人員的崗位,以“個人業績分享”為主,激勵與業績呈顯性關聯。

比如說,獎金與個人業績(收入)強掛鉤,根據產品、客戶、行業、盈利情況調整。

④ 貢獻權重法

適合作戰型員工,主要是根據由相應系數決定個人貢獻,在獎金包中獲取分享。

⑤ 工資倍數法

適合基層員工,員工直接根據績效結果確認工資倍數。基於個人績效確定月工資倍數。

⑥ 職級當量法

適用於專業類員工,使用時應基於員工個人職級、投入項目、人力情況來分享獎金。

 

 

 

二、每個人都有3筆錢

1.每個人都應該有的3筆錢

除了年終獎,其他的錢該怎麽分?

年終,很多公司都會開始制定明年的目標。但是,只談目標,卻不談錢,那是耍流氓。

所以,薪酬體系,每個人應該有三筆錢:年薪=工資+獎金+年終獎。

工資,是發給責任的。

每個月,大家都會拿到固定的工資,天經地義。承擔了責任,付出了努力。就應該拿到工資。

那獎金呢?獎金,是發給超額業績的。

獎金,用來更好地激勵。當員工實現了超預期的結果,當然也應該拿到超額獎金。

那年終獎呢?年終獎,是發給行為和價值觀的。

有很多公司,年終獎是隨便發的,看心情。其實不對。有些人為了完成業績,可能會不擇手段。所以,需要一筆錢,作為對沖。

這筆錢,一般是年終獎。如果不誠信,如果傷害客戶,年終獎是要扣掉的。有業績激勵的油門,也要有年終獎的剎車。

這是每個員工,都應該有的三筆錢。

 

2.這三筆錢,應該怎麽發?

那麽,三筆錢要怎麽發呢?

根據不同崗位的特點,調整三筆錢的具體比例。

在任何一家公司,都基本有這三類崗位:STO。

S=Sales,也叫業績責任崗。比如銷售,比如BD。

T=Technology,也叫專業能力崗。比如編輯,比如工程師。

O=Operation,也叫支持服務崗。比如財務,比如行政。

每個崗位的分配比例,是不一樣的。

S,業績責任崗,是什麽樣的比例?一般是6:3:1的比例。也就是說,如果把年薪分成10份的話,60%是基本工資,30%是業績獎金,10%是年終獎。

比如他的年薪是20萬:

那麽他的工資就是12萬(20萬×60%=12萬),平均一個月1萬。

業績獎金是6萬(20萬×30%=6萬),平均一個月5000。

年終獎是2萬,(20萬×10%=2萬)。

T,專業能力崗,是什麽樣的比例?一般是8:1:1的比例。

也就是說,如果把年薪分成10份的話,80%是基本工資,10%是業績獎金,10%是年終獎。

比如他的年薪是30萬:

那麽他的工資是24萬,平均一個月2萬。

業績獎金是3萬,平均一個月2500。

年終獎是3萬。

O,支持服務崗,是什麽樣的比例?一般是9:0:1的比例。

也就是說,如果把年薪分成10份的話,90%是基本工資,不設業績獎金,10%是年終獎。

比如他的年薪是16萬:

那麽他的工資是14.4萬。

平均一個月1.2萬。

年終獎是1.6萬。

那麽,為什麽STO三個不同的崗位,是這樣的分錢比例?

這是看距離業績和收入的遠近。因為離收入越近的人,比如銷售,就需要更多的獎金部分,激勵他們創造業績。

而離收入相對遠的人,比如行政,就需要更高的固定工資,給他們安全感,用更穩定的心態做好支持工作。

 

 

三、員工為什麽被激勵?

1.激勵的3個要素

為了支持公司不斷取得新的發展,很多公司都會制定績效標準。

但是,當你在制定績效評測機制時,先要弄清楚績效背後的本質——員工為什麽會被激勵?

首先,人們有自戀被滿足的需要,每個人胸前都有一塊隱形的牌子,上面寫著“我很重要”,也就是人人都有被看見與聽見的需要,員工通過績效的形式來表達 “我對公司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性”,從而區別於其他的員工。

當然“自戀被滿足的需要”必須基於員工的“個人生活能夠得到保障、工作環境足夠穩定”的前提下。

這就特別吻合第二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當人們低層次需求被滿足的時候,高層次需求的滿足才有激勵作用。

第三點是雙因素理論的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行為科學家赫茨伯格曾提出雙因素激勵理論。一種是“保健因子”,一種是“激勵因子”。

保健因子包括工資、工作環境、人際關系、職位、管理制度等,和工作內容本身沒有太大關系。

激勵因子則包括工作本身帶來的成就,獲得的認可、提升的可能性、成長的空間、精神的鼓勵、額外的獎勵等等。

保健因子,解決待遇上的“吃飽”問題,企業應該讓這些維持在使員工滿意的水平。

然而,保健因子最大的價值是降低員工的不滿,但並不能幫助提升員工的工作熱情。

保健因素是什麽?

其實相當於是我們的三餐。你不吃三餐會死的。

激勵因素就相當於水果,你不吃沒關係,但吃了以後你的滿意度和生活品質會上升。

但如果沒有保健因素,激勵因素是無法發揮作用的。

保健因素在薪酬設計里面主要是基本工資保障,所以年底獎金也好,平常的獎金也好,它必須在基本工資得到保證的前提下,才會發揮作用。

 

2.激勵要注意這3點

關於激勵因素有3個點是需要大家注意的。

第一,風險太高的計劃,它是不具備激勵作用的。

當你推出一個獎勵計劃,員工如果覺得風險太高,他就會覺得這個不是在激勵我,這是在克扣我。

特別是在跟新員工進行入職談判的時候。比如招聘一個高層,我們希望給他挑戰性,底薪30萬,如果做的好,獎金可以達到100萬。他會感覺沒有安全感,覺得這個不是激勵,而是在給我挖坑。

第二是公平性,如果員工覺得不公平,同樣的高激勵也會影響激勵作用。

人很奇怪,要超預期激勵因素才起作用。

員工對應得的激勵有一個預期,即使你給他的激勵很高,但是低於他的預期就等於沒有做激勵,只有在超出他的預期,激勵才會有效果。

舉個例子,有個上市公司在做IPO的時候,不論前中後台、工作年限、過去的貢獻大小以及未來的價值預期,老板給了所有的高管每個人30萬股股權。

這似乎很公平,但正是因為平均,所以就特別不公平,沒有一個人是滿意的。

老的高管當然覺得不公平,我竟然和新來的人一樣多;新來的高管也覺得不公平,他覺得在其他地方我都可以拿40萬股,到了這兒我只有30萬股,虧大了。

第三,當獎勵成為固定項目,激勵作用就會失效。

有一年,阿里巴巴集團的年終分紅除了年終獎外,馬雲還增加了一個“特別紅包”,這個“特別紅包”直接打入每個人的支付寶賬號里。加了獎金大家當然都很開心。

第二年年終時,大家就期待今年會不會也有這個“特別紅包”,結果卻是沒有。而且馬雲在那一年提前三個月就通知:不發紅包的原因是今年阿里巴巴集團並沒有取得特別成績,所以也就沒有特別驚喜。

馬雲背後的深層用意,就是來源於此。

曾有一位浙江義烏的老板向馬雲道出了自己的苦惱。

他說,自己給員工的福利很豐厚,比如,保底計價、工齡獎、表現獎、滿勤獎、老人介紹新人獎、8小時以外的加班費。

還在工廠設立了台球室,購置投影儀定期播放電影電視,為了豐富員工的業余生活,他想盡辦法,年底更是包了不不菲的年終獎。

可是,大年一過,廠里的員工還是都來集體提離職,到現在只剩10多個人了,讓他覺得很無奈,很受傷。

可是,自己廠里的員工從90多人一直走,到現在只剩10多個人了,而且新人一時半會兒也沒增加多少。

有訂單,但是人員少,招不來人,原材料還漲,企業很難往前發展。

對此,馬雲回應說:“不要認為自己對員工做得已經夠了。”

馬雲說:“員工來公司不是打台球,也不是看電影、看電視,老板要問問自己有沒有坐下來傾聽員工走的真正原因,他們都離開了,他們到了哪里?

難道他們去的公司的台球桌更大,電影更多?假如把台球桌拆了,把員工工資增加了會怎麽樣?假如老板和員工分享公司的未來會怎麽樣?

員工是不能哄的,雙方要有感恩之情,老板有好的員工,要對員工有感恩之情,員工有一份好的工作,要對老板有感恩之情。”

所以你看,這個義烏老板把優厚的福利和獎金陽光普照式地發送給員工,這種年終獎就變成了保健因子,員工的滿意度往往不會持續超過兩個月,就習以為常了。

而且,當保健因子的發放過高時,就也壓縮了激勵因子的作用空間。試想:接下來這位義烏老板要再付出多高的獎勵,才能有效喚起員工的積極性?

 

 

四、年終獎的6個常見問題

Q1.公司沒有完成預算目標,年初說好沒有年終獎金的,真的可以不發嗎?

不能發,否則考核沒有公信力了,但又不能不發,除非你的底薪很有市場競爭力,否則員工會有怨言。

怎麽發:預期管理很重要、換種形式、適當的、局部的、今後納入薪酬體系從而形成慣例。

 

Q2.公司尚未盈利,怎麽算獎金?

財務指標是顯性指標——結果指標。

而評價公司是否健康是隱性指標——結果的前置指標。

 

Q3.部門之間績效不平衡,一線基層員工很無辜怎麽辦?

要先評價各部門當年度業績貢獻度。

其次同樣是業務部門,因為業務性質不一樣,指標也應該不同,獎勵方式也要有區別。

再次,業績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部門,一線員工的績效薪酬比例要比較小一點才合理。

 

Q4.同樣的績效,有的是因為公司給足夠的資源,有的是完全自己的努力,怎麽辦?

不同類型的業務,獎金包的來源和獎勵比例可以不一樣。如舊業務考超額度部分,新業務考總額。

公司高速發展往前沖時,有可預期的績效,浮動比例可以高一點,且可以拉開差距。

發展業績不可預期或預期不大時,比例不要拉太大,不要太狼性。

 

Q5.管理者打分,大家往往差不了幾分怎麽辦?

管理者之所以不願拉開分值,他會擔心,自己下屬打低了以後不聽話,或對不起兄弟,會有很多心理戲。

要在機制設計上花心思,不要為難管理者,讓他客觀根據規則打出差異分。

比如:拉開每次打分,5分一檔,不用分數而是分檔用系數,再來強制分布。

 

Q6.公開打分,但大部分創業者不太習慣或有經驗如何公開打分,有什麽培訓和注意事項?

所有管理者不是天然會打分,績效評價與反饋是個技術活,需要培訓。要注重日常工作的及時反饋,而不要在年終時突然說員工不好不行。

管理者設定的考核指標相對客觀,評價結果敢於公開,並能做及時且良好的反饋。

 

 

 

結語

最後給大家幾條績效分配的要義:

獎金是對人性的理解,也是創始人的價值觀的表達。

激勵是個系統工程,沒有完美方案,只有權衡之計。

成本最高也是最直接的激勵——金錢(“物性” )。

最容易也是最難的激勵是——認可與尊重(人性)。

便宜也是最昂貴的激勵是——理想與夢想(神性)。

 

參考資料:

1.《最好的年終獎,是錢嗎?》,筆記俠;

2.《劉潤:難走的路,從不擁擠》,筆記俠;

3.《茶顏悅色工資爭議的背後:臨近年終,如何分錢?》,筆記俠;

4.《真正的高手,都很擅長給員工發年終獎》,虎嗅APP。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筆記俠 2023-01-15(原文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