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投資 vs. 集中投資』是投資學上二個截然不同的觀點,峰仔年輕時,也人云亦云地認同分散投資的觀點,但時間久了,才慢慢認同巴菲特集中投資的說法,而最近又有了些新的體悟。
傳統『分散投資』不強調質量,而只強調數量,也就是說,它不會要求你研究投資標的的好壞,而只會告訴你儘可能地多買標的,也因為你的投資極為分散,所以最後會接近市場的整體報酬,而規避掉了風險。
這論點表面上正確,實務上卻大有問題。因為若你要分散投資的話,最好的方式就是買基金,但峰仔在網誌多次談到,因為法規的不健全,在台灣買基金比買股票危險:基金經理人常與公司派合作共同坑殺投資人,以致於基金績效常遠遜於大盤。所以買基金不但是懶人投資法,也是笨人投資法,因為你付人家管理費來坑殺自己(好的,我承認年輕時自己也買了不少基金)。
事實上,不僅我自己,包括我周圍不少朋友,買基金幾乎都是賠錢(如果不是保本型的基金的話),事實上,基金公司的名言是『本基金不負責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但實際的狀況是,『本基金不負責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但我確定大多時候你是賠錢的。』也就是說,在台灣,在基金經理人的坑殺下,買基金比買股票還危險。
其實我認為基金公司就等於詐騙公司,因為你賺錢收管理費還合理,那賠錢你還好意思收管理費嗎?結果大多時候你還跑輸大盤,那我買 ETF 就好了,幹嘛花錢讓你幫我賠錢?這也是為何,20年前我就已經不買基金了,真要投資,我閉著眼睛買 ETF 就行。
《巴菲特十年賭約:指數基金跑贏優秀基金經理人》
https://fortuneinsight.com/web/posts/4191
關於基金的部分,這裡額外推薦一篇文章,是15年前天下雜誌所刊載,含金量很高啊!教你如何選擇基金,以及台灣基金的黑幕,其實現在台灣的財經雜誌,我已經很難看到這種高水平之作,我也建議,如果你已有買基金,那這篇要看,如果你將來準備買基金,那這篇更要看,總之,一篇文章能經過15年還讓人覺得非常實用,這種文章絕對值得收藏後,再慢慢看。
《透視台灣共同基金黑幕(天下雜誌)》
http://mapleduh.pixnet.net/blog/post/39567545
不過,大盤ETF的績效雖然比基金好很多,但它也必須立基於你了解整體經濟情勢後才能賺錢。舉例而言,我2014年重押大陸上證的ETF,而沒有去押台灣大盤的ETF,就是因為更看好大陸的股市,而之後,大陸股市的投報也確實高出台灣股市許多。
所以是否會讓你賺錢,重點不是在於是否分散,而在於你是否了解。你不了解的話,分散投資也是會遇到經理人不淑、經濟大蕭條、金融海嘯……等問題而慘賠,而更重要的是,大多時候,分散風險報酬率極低,峰仔上述談到的上證ETF也只是個近年來的特例。
也因此,時間久了,我慢慢認同巴菲特所說的集中投資:『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投資應該像馬克·吐溫建議的那樣,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這個籃子。』
而這一年,對於集中投資,我個人又多了些心得。我認為即使你很了解一間公司,但有時候還是有不可測的風險,ex. 石油危機、匯兌損失、競爭者的破壞式創新……所以將所有資金放在單一標的上,確實有時風險還是太大。
所以最後我的心得是:在你能了解的大前提下,儘量去做到分散投資,愈多愈好;注意,我的重點是了解,而不是分散。也因為必須花時間了解,標的的基本面也會變,所以你的投資標的數量也不可能多,或許是5支,或許是10支,不過很肯定的是,不會是100支。而這種投資方式,核心是了解,而形式上是分散。
最後,我依此將投資分為6種層次,由優到差分別是:
1、了解後,集中投資多支:隨著了解愈多標的,而愈分散。最優。
2、了解後,集中投資於1 支
3、不了解,分散投資:選擇 ETF。也佳。
4、不了解,分散投資:自選的隨機多支
5、不了解,分散投資:靠買基金來完成分散投資。最差。
《不想輸系列文章》
https://bit.ly/2uI0x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