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是人類進化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也是人類社會能夠得以延續的基本保障,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的精髓。當然,仔細想來,制度的產生可能並不是那麼的偉大,制度應該是人類相互之間鬥爭到極致的產物。
作為一種天性好鬥的物種,人類產生之初應該是沒有什麼秩序的,相反,應該是時時處在鬥爭之中。當鬥爭過度而疲憊的時候,人類便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大家還是應該尋找一種相互認可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不能再動不動就搞個你死我活的。
當大家約定的條條,慢慢被大家接受的時候,制度也就產生了。人類歷史也就進入了所謂的文明社會。
但是在人類這幾千年的文明史當中,真正能夠解放人本身的現代文明也不過就200多年,占比不過0.5%,而另外的99.5%卻是被束縛的歷史,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專制制度時代。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專制必然存在著對人性的摧殘,現在我們用了各種詞語來描述專制制度的醜惡。那麼考察我們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中,什麼制度對人性的摧殘最烈?在我看來,最突出的體現便是在太監身上。
太監的人性變態,這裏就不用說了。假如不能理解,男人不妨假想一下自己的那條命根子被人切了會變成了什麼樣的人,女人不妨假想一下自己老公的那支寶貝兒被人割了該怎麼活。
為確保皇家血統的純正,把男人閹了來管理宮廷內務,這表面上看起來是皇帝老爺的殘暴殘忍。然而,事實上皇帝並沒有強制把男人閹了當太監,想像一下把一個男人閹了會激起多大的仇恨,沒有哪一個皇帝會傻到自己下令把一個男人閹了當自己的近侍。
我很懷疑,世界上第一個太監一定是自己為博得皇帝信任而揮刀自宮了。後來有人發現在皇帝身邊當太監可以得到莫大的好處,太監這個職業也就慢慢興起來了。在有的皇帝那裏,太監理論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西元十世紀,正逢五代十國亂哄哄,南方有一個小朝廷史稱南漢,那是唐末封州刺史劉岩割據一方。他自稱皇帝,建都廣州,稱興王府。
他有一套神奇的治國理論,認為一般人都有妻兒老小,既有妻兒老小,便有私心,便不能無私奉獻自己於皇上,而太監“無鳥一身輕”,故只有太監最無私,沒有後顧之憂,必死命效力。
傳位到他的孫子南漢王劉倀,更下了一紙文件,曰:凡是朝廷任用的人,不管他是進士還是狀元出身,一律要閹割,達到“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化境之態,方能當官。
於是中國歷史上蔚為壯觀的太監王朝產生了。
王船山反復渲染太監的可憐可悲,這卻是他的書生之見。羡慕太監的人比羡慕他這位大學問家的多著呢。
在太監得勢的時代,民間往往相應掀起“自宮潮”,許多小康之家的兒子也忍痛自宮,以圖仕進,這確實是一條終南捷徑:讀書須受十年寒窗苦,自宮卻是一時痛終身富貴。
據《<山堂別集>中官考十》記載:“南海戶淨身男九百七十餘人複乞收入。”一個小村子,居然有如此之多的童男自宮。整個國家呢?
天啟三年,徵募宦官缺額3000人,結果應徵者多達2萬人。政府竟想不到會有如此多人,一時無措,不得不增加1500人,剩下的人,安置在京郊南苑的收容所。即使如此,收容所也容納不下這麼多人,許多人不得不淪為乞丐和偷盜者。下有自宮之風,上有體制的膨脹,有明一朝,太監機構的編制不斷擴大,太監們組成了“大朝廷中的小朝廷”。
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太監都是自小被父母送進宮的,皇帝沒有逼哪一個父母要把自己的兒子送入宮當太監,都是父母自願把自己的兒子送入宮的。
在太監們的心裏,皇家就是他們的家,皇帝就是他們的救命恩人,所以太監對皇上忠誠,對皇家忠誠。誰要敢冒犯聖威,太監就掌誰的嘴;誰要敢褻瀆皇家,太監就剝誰的皮。太監們以當太監為幸,以當太監為榮,成為皇權最忠誠的衛道士,可以說是皇家最堅定的“愛皇者”。
可憐天下父母心,是什麼原由致使人世間會有父母忍心把自己的兒子送入宮當太監呢?明明知道送入宮就要被閹了,父母何以變得如此殘忍了呢?
沒有人逼他們,皇家沒有逼他們,官家也沒有逼他們。
有人說是處境逼他們,處境讓他們一家人陷入了絕境,送兒子入宮,不僅可以救兒子一命,還可以救全家人的命。於是接收小孩入宮當太監,反而成為皇家賜于窮人的恩典了。當窮人窮到實在活不下去了,總算還有一條送兒子入宮當太監的路,雖是一入宮門深似海,但這也叫天無絕人之路。
這是處境之惡,沒有人懷疑是制度之惡。
這就是制度的絕妙之處,讓你把兒子送入宮當太監,還以為是皇家救了你兒子,救了你全家的命,讓你把女兒送給皇帝姦淫,還以為是皇恩浩蕩惠及你家,一人當妃,全家光榮,就連你女兒也倍感自豪,生是皇家人,死是皇家鬼。
曾經,制度的變化把摧殘人性的罪惡變成了掌權者的恩典,把人世間的苦難變成了處境的罪過。是你的處境讓你陷入了絕境,沒有人逼你,也沒有人害你,讓你看不到自己苦難的源頭在哪里,看不到自己的仇人在哪里,看不到人世間的罪惡的源頭在哪里。
羅輯思維 2016-02-27/閒人維傑
制度是“可能性”的製造者。
人性還是那個人性。但是——
好制度,讓人性升騰的可能性無上限。
壞制度,讓人性墮落的可能性無底線。
無論往哪個方向指引道路,總會有人走得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