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窮人翻身有多難?

最近有本書火了,叫《貧窮的本質》,博主以前有篇文章,本來是在知乎答題的,正好跟這個有點關係,然後搬遷過來。

我們剛寫《貴族的衰亡史》中就提到一個關鍵問題,貴族是講血統的,貴族之所以是貴族,因為他爹是貴族,他爹是貴族的原因是他爺爺是貴族,以此類推,推到第一代貴族,肯定是個泥腿子,跟著老大打天下,成功之後分蛋糕。

這裡就有個問題,只要跟著老大就夠了嗎?

不一定,比如最近一個小夥伴跑來跟我說,如果他在1924年就有幸加入黃埔第一期,他有多大概率能挺到建國後當革命元勛?

我大概說一下,他得挺過腥風血雨的征惠州,北伐,412,南昌起義,肅反,湘江之戰,長征,抗戰,解放戰爭,三反五反,反右,四清,大革命,我大概算了下,這些大事里有的傷亡率奇高,比如武昌起義,存活率不到3%,長征差不多10%,其他的能好一些,整體而言,就算你把握先機,進入黃埔,能挺到最後的概率不會超過十萬分之一,嗯,比你考清華的難度要難上三十倍。

整體而言,就算回到古代,跟對了大佬,從參加工作到功德圓滿,難度也不會比這個低,而且全程得開「逆概率反應堆」,這又是個什麼玩意呢?也就是說,在別人那裡概率越低的事,在你這裡概率越高,這樣你才能挺過各種逆天場景混到最後。避免發生陳友諒那種事,莫名其妙天降正義,一支羽箭把他帶走。

通過這個描述,大家應該也發現了吧,初代大佬最依賴的東西顯然是運氣,因為沒有運氣可能黃埔還沒畢業就填了惠州護城河,後來人最需要的東西顯然也是運氣,不然就投胎投歪了,這也就是巴菲特說的「卵巢紅利」,你還是個受精卵的時候,你的命運就決定了一大半,殘酷而諷刺。

這也是《貧窮的本質》這本書里的一個關鍵命題,你的命運往往決定於你父母,你父母就是你的起點,如果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你父母就能把你送入好學校,手把手教你怎麼記筆記,怎麼分解問題,怎麼培養注意力,怎麼處理人際關係,均衡搭配營養,正確看待搞對象擼管以及事業怎麼發展,當你想嘗試做買賣的時候還能給你一筆錢做啟動資金,當你破產了還可以再給你一筆錢讓你重新折騰。

這無論如何都比村裡出身,硬體條件差不多的人優勢大太多,而且這種優勢又是累積的,也就是你父母優勢會累積到你身上,你會遺傳給你兒子,如果你家生的娃足夠多,每代都集中培養腦子好的,用個幾代人,真可以出個州長總統什麼的,也不是不可能,美國那些豪門基本都是這麼玩的。

 

接下來我們說一下窮人翻身最難的幾個點,說清楚了這些事,說不定大家都能從這篇文章里有所收穫。

1、窮人最難突破的就是父母

父母是每個人的起點,也是絕大部分人的天花板。中國最近這代人大部分都比父母混的強,因為父母被耽擱了,再往後幾代,大家就能看出來我這句話的威力了,美國英國德國那邊的成熟型社會這一點非常明顯,絕大部分孩子沒法超過自己的父母。

我經常看到一些父母自己一事無成,教育起孩子來頭頭是道,但是孩子卻好像故意跟他們對著幹,就感到非常有意思,因為絕大部分父母都沒有意識到,孩子是在模仿你們啊,你是怎麼做的他就會怎麼做,當然了,等他長大了,他也會去教育自己的兒子,並且頭頭是道,但是孩子依舊當做聽不見,然後該幹啥幹啥,爹啥樣他啥樣。

也就是說,排除低概率基因變異的情況,孩子從父母那裡繼承了兩套基因,一套是生理學意義上的基因,你娃長得像你,跟你有著一樣的瞳孔顏色和耳垂形狀,這是生理基因。另一套是社會學意義上的基因,你娃做事方式也很像你,思考方式也很像你。如果沒有義務教育,你娃大概率就是你的翻版,這就叫社會基因。

有了義務教育還好點,畢竟能跟著牛頓學點基本常識,跟著魯迅學點罵人話。不再局限於所有知識都來源於家長,但是家長無疑對孩子的影響幾乎是決定性的。

也就是說,富人會把自己的一些經驗傳承給孩子,窮人會把自己的各種玩意全部傳授給下一代,儘管很多東西他自己也知道不對,但是不知不覺也就傳遞下去了,這樣的結果往往是父母啥樣孩子啥樣,多麼令人悲觀和不安的消息。

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從父母那裡並不能學到多少有用的生存技能,因為父母自己也不大明白,而且這種狀態會一直通過「社會基因」向下遺傳。

這一點在農業時代特別明顯,因為那時候讀書是奢侈品,並不能像現在這樣隨隨便便就接受到知識,一般的家庭根本不去想讀書識字的事,經驗幾乎都是從父母那裡來的。只有曾國藩他們那種小地主家庭,大兒子老老實實在家種地,剩下的孩子里選個腦子靈光的抓學習,這代人考個秀才,下代人就可以考個進士什麼的。

等著這個娃如果出息了,就把家裡其他兄弟也帶出去,比如後來曾國藩牛逼了,就把自己的倆兄弟曾國華和曾國荃也帶出來,跟他一起在外邊打仗立功,後來那個曾國華陣亡在了三河鎮,另一個弟弟曾國荃後來混的風生水起。

大家看出來了吧,古代整體遵循的就是一種「進化演算法」,一步一步來,每代人中擇優培育,如果一個人發達了,大家一起跟著發達。

現代社會跟古代相比,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最早起源於德國,被認為是後來德國和美國迅速趕超英國的殺手鐧,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重點是挖煤紡織嘛,技術含量不高,英國當時把工人當牲口使,用死了一批就換一批,根本沒人力資源一說。

德國最早開始普及義務教育,在電力時代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得有相關知識才行,英國那種「牲口教育」模式就落伍了,因為不識字的人沒法操作電力設備,注重教育,全民素質高的德國和美國後來居上,這招後來又成了日本中國等後發國家的殺手鐧。

義務教育強行把孩子們送學校,一方面可以搞愛國教育,這個別笑,是真的,美國那樣的一個大熔爐國家,每天早上孩子們都要背誦誓詞,就是那個大家熟知的「上帝之下,不可分割」,時間長了,國家意識就出來了,民國時期沒有義務教育,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中國的,這個沒開玩笑,馬督工之前就講過,「中國人」這個概念完全徹底的普及,不到七十年。

義務教育另一個優勢就是打破「社會基因」,父母知道的東西就那麼點,而且有可能是個神棍,這個也沒瞎說,早年看一個旅美學者的書,說美國那邊很多神棍,在家跟孩子說是上帝用了七天創造了世界,學校有義務教育,孩子被拖到學校強行灌輸宇宙大爆炸,進化論,分子生物學什麼的,這兩百年里美國信教比例大幅下降,跟普及義務教育強相關。

在中國也一樣,這些年創造了不少奇蹟,窮的掉渣的村裡竟然能考幾十個大學生,改變了命運,突破了父母天花板,不得不說義務教育功德無量。

不過這畢竟是少數,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出現了一個情況,發現各個層次的人都聚在一起,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優秀的人會聚在一起,這倒也不是他們故意排外,而是一種能從數學上證明的「同質化分層」機制,這玩意跨越物種,跨越文明,都存在。

也就是說,假如你是個窮人,你離開了家庭,盡量不受家庭影響,但是你的社會階層決定你周圍的人普遍不是特別優秀的那種,你從他們身上學不到太多的東西,你想牛逼就得突破這個圈。

 

2、可怕的同質化分層

一般社會初期的時候都平等,有點像把水和油使勁搖一搖,在一段時間內混在了一起,但是靜置一會兒,慢慢就恢復到水油分離狀態了,各個階層會形成明顯的界線。這個不要覺得不合理,全世界都這樣,古代現代也都這樣。

我讀大學那會兒我們這些土炮去大城市,發現大城市裡的人跟我們其實差的不太多,一樣都是土炮,當時我們班的城裡人住著那種單位宿舍,我去看了還覺得不如我們小縣城小平房住的爽。感覺2008年左右是個分水嶺,城鄉迅速就分化了,大城市的年輕人越來越潮,跟村裡的長得都不太一樣。

我當初的大學同學現在已經在大學教上書了,他有次跟我感慨,說他站在講台上,一眼就能看出學生們哪個是大城市的,哪個和自己一樣是村裡來的。

而且他發現一個事,最近這幾年越來越明顯,大學裡的土炮越來越少,自己上大學那會兒全校都是土炮的盛況已經不再重現。

其實觀察歐美就能發現,歐美已經和平發展幾百年了,不像我國這樣經歷完革命也才七十年,正兒八經的穩定發展也才三四十年,現在大家就開始討論富豪階層,中產階級神馬的,中產階級們一年能在孩子身上花十幾萬幾十萬,教育演變成了軍備競賽。在未來,這種狀態只會越來越嚴重,而且呈現出「圈子化」,各種不同的圈子一起快樂的玩耍,有的圈子裡的人只需要維持現狀不墜落就可以了,有的圈子卻需要不斷向上突破。

有點像有些人住在高樓層,只要維持不掉下來就行了。有些卻需要氣喘吁吁爬上去。問題是高樓層的人在競爭中維持很高的優勢,層次越低的人資源和條件越差,爬起來就越難。這個不是在說我國,全世界都這樣,而且越成熟的社會越這樣。下圖是德國的一個情況,5%的人擁有德國將近一半的房子:

 

剩下的人大部分租房。

 

萊比錫只有5%的人有房,剩下的人租這些人的房。

 

之前網上有個說法,說是德國人就不急著買房,所以房價不高,後來我不是常駐了一段時間德國嘛,前幾天還又去了一趟,我問我們一個公司的德國小夥伴,我說你們德國人真有這麼豁達的房地產消費觀?他說只有傻逼才不喜歡房,他們攢不住錢,普遍買不起房。


中國如果按照現在的模式發展下去,很快也會出現歐美的那種明顯分層效果,牛逼家庭從一開始就買了好學校的學區房,然後通過好小學升好初中,然後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的路徑就上去了,當然了,這裡不是說進了好小學就一定能上名校,歐美頂級私立也沒這個效果,但是概率會大增。
 
對應的,普通人就概率大減,受教育權利就這樣一點點向上移動,能扭轉不?也不是不能,但是不太好搞。
 
比如明清的時候朝廷就發現一個大問題,南方在科舉考試中比北方厲害的多,原因很多,比如南方受戰亂禍害較少,很多知識家族底子足,這些知識家族往往藏書上萬冊,甚至有藏書樓,歷代都有人在朝廷做官,熟悉科舉套路,輔導下家裡孩子自然有加成。
 
更重要的是,從宋朝開始,南方經濟開始超過北方,南方可以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培養小孩這個事業里,南方讀書的孩子無論是比例還是數量都遠遠超過北方。福建和浙江這兩個省的書院加起來數量比全國都多,經濟實力的優勢會反饋到所有層面,包括教育。
 
所以中國從明朝開始,就有點像現在的錄取模式,各個省都會有照顧,而不是簡單的全國一起錄取,但是在各省內部,依舊是有些地方霸佔了全省絕大部分名額,跟現在多像啊,現在不也是各省那幾所重點中學會拿走一大半名額嘛。
 
所以吧,不要懷疑,隨著經濟的繼續發展,社會再演變一些年,到處都會演變成一個個的圈,你進不了這個圈,你就做不了某些特定的事。

 
舉例來說,孩子進不了某些好的學校,就考不上211和985,或者說很難考上,如果上不了這類大學,將來就沒法進入那些互聯網公司,博主說這個並不是準備販賣焦慮順便賣什麼東西,而是一種即將到來的客觀現實,或者說已經來了。

 

3、消費的枷鎖
 
在《窮爸爸富爸爸》里,有句話對我打動特別深:
 
窮人和富人都會買奢侈品,窮人往往用他們每個月的血汗錢購買,那些本應該用來投資或者留給他們的子女的財富。富人則是用他們所產生的資本購買。窮人購買了奢侈品後確實讓他們看上去富有了,但他們隨即進入了債務危機。每月的工資用來償還債務,並繼續貸款,他們進入了惡性循環。

也就是普通人把自己的工資花了,而一些有富人視野的人會把錢攢下來,買那種可以帶來流水的東西,能帶來流水的東西叫資產嘛,然後花資產帶來的錢,因為那個收入算被動收入。

而且窮人消費和富人消費差距很大。之前德國的一個頂級房地產商有個言論特別有意思,他說財富積累到一定時候,錢是花不出去的,你買輛豪車,車升值了,你買個手錶,手錶升值了,你買金子,金子升值了,你不能通過消費來消滅錢,這可能就是有錢人生活的枯燥之處吧。

 

 

但是這裡有個問題,這類資產消費什麼的東西吧,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難的要死,最基本的一點,這些年慢慢的大家都開始意識到如果買幾套房子,然後坐著當包租公,那該多爽,可是問題是道理都懂,怎麼操辦?
 
這個問題首先最難的就是需要大筆的啟動資金,去哪找?如果慢慢攢錢的花,估計得攢到天荒地老才能攢出來房子的首付,但問題就是賺的錢不夠多嘛,對於大部分窮人來說,最難的事情就是錢不夠花,怎麼攢錢買資產?有人說可以借貸嘛,但是流水少的情況下,大槓桿幾乎是找死。

更鬱悶的是,窮人信用都不行,借不到錢,或者借錢成本太高。這裡說的信用不是生活里說的那個信用,而是銀行對你的信用評級,窮人評級低。要不不借給你錢,要不利息高的要死。
 
所以吧,這件事對於那些有條件但是消費觀有問題的人是一個非常好的啟發,但是對於真窮人來說,幾乎無解,明知道當前的生活方式越走越窄,但是依舊只能這樣走,這可能是世界上最鬱悶的事了。
 
當然了,有些人屬於「道理都懂,客觀條件導致沒法操作」,但是依舊有不少人腦子裡真缺根弦,我有同學研究生畢業後去當村官了,他說國家給貧困戶是有撥款的,但是很多貧困戶並沒有好好的把這部分錢利用起來,不少人到手後隨手就瞎花了,他感慨有部分人窮是缺機會,有部分人真是活該窮,扶不起來。

 

4、習得性無助
 
下邊這段話是從微博「矽谷王川」(這個號非常有料,大家有興趣可以關注)那裡看到的,非常有啟發,我其實有類似感覺,但是一直沒能用語言概括出來,直到他發了個帖子出來,我也不必總結了,直接抄過來:
 
以下原文:
 
摘自 barry schwartz "選擇的悖論" (paradox of choice)一書:
 
如果一個人長時間處於一種缺乏選擇的狀態,大腦潛意識會慢慢認為做任何事都無法改變現狀改變自身命運,於是會進入一種所謂 learned helplessness (習得性無助)的狀態,變得更為消極。即使情況改變,有機可乘時,也不去行動。這種情況嚴重時,會導致免疫力下降,甚至憂鬱症。
 
當有很多選擇時,自我掌控感非常強大,這樣人可以長期保持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勢,對身心健康很有好處。

 
當然選擇過多的時候又有三個問題:決策需要耗費更多精力,選擇後犯錯誤的可能性更大,因為犯錯誤造成的心理挫折感更強。
 
大家看到了吧,如果長期不做選擇,大腦就會變得很消極,很多人說自己感覺自己快要得抑鬱症了,其實完全可以反思下是不是自己平時幾乎沒啥事需要自己選擇,完全是生活逼著你在往前走?這種狀態下,時間長了確實會產生一種越來越強的消極狀態。

這也是我這些年目睹的強人和窮人之間最大的差別,絕大部分正常人似乎對生活有種「認命感」,覺得也就這樣了,湊合著過吧,又不是不能過。當然了,越厲害的人可以做的事越多,越窮的人可以做的事越少,手裡沒資源行動力自然就差,而且幹啥都不順利,會對信心打擊特別大。嘗試自己自然就崩潰了。
 
我的選擇是開始經營什麼東西,可以是微博,可以是頭條,甚至每天剪一些沙雕小視頻,我之前多次說這事,有個小夥伴前幾天給我發消息,說他上次看了我的帖子後深刻反思了下,發現自己啥長處都沒,只會玩遊戲,最近開始直播玩遊戲,並且上傳了一些遊戲小技巧,比如絕地求生怎麼壓槍,比如P社遊戲怎麼上手,竟然有了一波關注,今後要去做兼職UP主了,終於知道業餘時間該干點啥了。

這就是我之前在小紅圈說的那件事,要從消費者向生產者的轉變,因為生產的是大哥,消費的是屌絲,如果一直做消費者,玩別人的遊戲,吃別人做的菜,而不是向生產端轉進,那就一直處在一個坑裡,永遠也別想翻身,你得讓別人消費你的東西。這裡說的消費,不一定是花錢,現在花時間也是消費。

現在的一個決定可能對一個沒啥資源和動手能力的窮人來說沒卵用,但是很可能五年後就徹底改變了你的生活。

如果一件事做過了,沒成,那可能有很多原因,可能你不是那塊料,或者運氣不好,但是如果什麼都沒做,就覺得自己做不好做不成,這是病,得電,用高壓。

 

6、文末

分析了半天,突然發現如果一個真窮人看了我們的帖子,真沒啥卵用,反而會更鬱悶。社會對窮人並不友好,遠遠不止是思維方式的缺陷,更重要的是,階層越靠下,可使用資源越少,試錯成本也就相對越高。這個世界幹啥事都是需要試錯的,試錯是需要成本的。

尤其是放在全世界的視野下,更是尷尬的很,從當前來看,最好的辦法還是我國現在搞的這一套,讓村裡的人先進城,融入社會分工里,給那些有進取心腦子活的人一個機會,說不定他們可以找到一條路能把自己的老鄉帶上去。

這個不是瞎說,江西那邊有個村拿到扶貧款後,在一個很厲害的農民帶領下,全村人生產米糕,賣到全國,現在那個村已經發了。

當然了,這是宏觀層面的操作,隱射到每個人,就需要我們多思考多去做,多嘗試一些低成本試錯而且有長期紅利的東東,我現在覺得「萬眾創業」這個詞特別好,大家如果有時間的話都做點啥,不一定要非常盈利非常獨特一夜翻身,做起來,說不定五年後你想起當初的小決定竟然真能改變你的一生。

二號頭目 2019-10-18/九邊

 


 

前天發了個文章《窮人翻身有多難》,反響非常好,不少小夥伴諮詢博主文中截圖所在的視屏能不能發一下。

原視頻是德國之聲的一個視頻,有四十多分鐘,但是沒有中文版本,只有英文版的,本來準備這兩天我自己翻譯下來著,但是這幾天一直不太有時間,後續準備把這個事做了。

不過好在梨視頻有個縮減版的,儘管只有六分鐘,關鍵內容已經全在裡邊了,而且是有中文字幕,建議大家可以收藏起來這個帖子,再過一些年回頭來看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這個德國紀錄片《財富如何變成權力》的原片介紹如下:

耗時6個月,跟拍德國世襲貴族、頂級富豪及中產階層三種不同的人,揭示了在各個階層眼中的貧富差距。每天工作20個小時、白手起家的頂級富豪坦言:錢不可能被「花」掉,只會越來越多。世襲貴族在德國中部擁有一片300公頃的森林,他認為「巨大的社會不平等現象是社會所需要的」。中產階層認為:階層墜落比上升容易得多,而今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是穩定的。

 

【峰語】江×芝的故事難以複製,但地主很愛談/2019-10-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