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用半徑找準人生定位?
你好,我是老喻,歡迎來到我的課程《人生演算法》。
這一講,我們要應對的人生難題是貪婪,對人生而言不光是貪錢,或者我們用貪多這個詞。你想讀更多的書是貪多,你想見更多有趣的人是貪多,你想嘗試更多沒做過的事是貪多。
人生有無限的可能性,這本來很好,但人生畢竟是有限的。弱水三千我們都想要,但能取的不過是一瓢飲而已。我們應該如何作選擇呢?
面對這個問題,我想給你介紹的是半徑演算法。
按照慣例,我們先來做題,我提醒你這可是一道腦筋急轉彎:
人生演算法題
兩個6寸的披薩和一個9寸的披薩,你要哪個?
這個問題很簡單,只要算一下圓的面積S=πr²,就知道,兩個六寸的披薩不如一個九寸的披薩大。
問這個問題,是想讓你思考一件有趣的事:你看,從六寸到九寸,半徑只增加了50%,面積卻多出了一倍還要多。
放到人生里,如果半徑是你的願望,擴大一點目標的半徑很容易,想要做好可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這讓我想起物理學家玻爾說過的一句話:「專家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一個非常狹窄的領域內犯過所有可能犯的錯誤。」
玻爾這句話的關鍵點是,「在一個非常狹窄的領域」。假如領域太大,你的探索成本就會高出很多來。所以,你要是想成為專家,首先必須控制領域的大小。
半徑演算法
讓我們在紙上畫三個同心圓:
最裡面這個圓圈,對應的是「行動半徑」;
中間這個圓圈,對應的是「能力半徑」;
最外面那個圓圈,對應的是「認知半徑」。
那再外面呢?是未知世界。
什麼是「半徑演算法」呢?
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擴大認知半徑,明確能力半徑,減小行動半徑。我們一個個來解釋。
第一,認知半徑要儘可能地寬。
這個很容易理解,否則就會視野狹窄,容易被世界所拋棄。不管是機構還是個人,應該積極拓展自己的認知半徑。
但是問題在於,人們很容易混淆認知半徑和能力半徑。
汽車之家的創始人李想分享過一個故事:
幾個年輕人賺了一筆可觀的錢,向一位億萬富翁的長者請教:有錢後最應該注意的是什麼?
長者回答:一年之內不要做任何的投資。你們這群傢伙,年紀輕輕就有錢了,現在肯定都自大得一塌糊塗,以為自己無所不能,這時候任何投資都是膨脹的。
能力半徑,其實就是能力圈的概念,是指能力所及的領域,在此區域內,一個人擁有勝過平均水平的知識和專長。這幾個年輕人,即使能快速擴展認知,能力其實沒有那麼快能跟上。
半徑演算法的第二條是:能力半徑要儘可能地明確。你應該待在你的能力半徑之內,別瞎折騰。
關於能力圈,有兩句話最讓我難忘:
一句是,如果能力沒有邊界,就不是真正的能力;
還有一句是, 能力圈大或者小不重要,關鍵在於你知道自己的能力圈有多大,然後待在裡面。
就像風險資本家弗雷德·威爾遜所說的那樣:「你取勝的唯一途徑就是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並堅持做你擅長的事情。」
接下來,我們重點說一下,「半徑演算法」的第三點:就是行動半徑要儘可能地小。
這就牽涉到對規模的理解了。規模,本質上不是能力強的結果,而是一個簡單動作大量重複的結果。要想上規模,做的動作就得少、就得簡單。
比如,世界上所有上規模的餐飲企業,都是快餐企業。為什麼?菜單上的菜品少,複製起來容易。
複製的概念,有資本上的,時間上的,空間上的,人力上的,技術上的,數字化的,文化上的,乃至夢想上的。總之,可複製的餡餅才是好餡餅。
基因、生物、人、機構,在這些領域,強者都是基於可複製性。可複製性,我們在A計劃內核、複利這些內容里,都重點講過了。
就像我們一開始的那道關於披薩的腦筋急轉彎,半徑只要大一點兒,面積就會增加很多,複製的難度也就更大了。如果你要想成為「行動圓圈」的專家,最好就是減小半徑。
我們來看一個主動縮小行動半徑的例子,美國蓋可保險公司創建於1936年,這家公司的商業模式非常特別。
第一,公司業務定位和一般保險公司不同,蓋可只為政府僱員這個特定的群體提供汽車保險。
政府僱員出現駕駛事故的概率要低於其他人,這樣保險的賠付率就要小得多。
第二,在營銷模式上,蓋可公司採取保險單郵寄的直銷方式,而不依靠代理商。這樣可以節省大約10%~25%的代理費。而且,因為沒有保險代理的強行推銷,也避免了一些不合適的保單。
你看,蓋可公司縮小行動半徑,不僅是客戶範圍縮小半徑,營銷模式也縮小半徑,大大降低了複製成本。依靠這種獨特的經營理念,公司的生意越做越大。
如何理解認知世界
我們可以用這三個同心圓的框架,來理解我們的認知世界。
最外圍的認知圓圈之外,是未知世界,也就是「我不知道」。
中間層能力圓圈和最外層認知圓圈之間,是「我知道我不知道」。聽起來有點兒繞口,意思是說,很多時候,我們擴大認知半徑,大致了解一下陌生領域,是為了明確自己有哪些東西是不懂的。比如,我沒學過金融,我大致了解一下,我就知道期貨我肯定不懂,我就不要碰了。
我們再往裡看一層,在最內層行動圓圈和中間層能力圓圈之間,是保護層,或者叫安全邊際。這就像我們造一座橋,假如需要讓5噸的車通過,那在造橋的時候,我們最好讓這座橋有10噸的承重量。能力半徑是10,而行動半徑是5,這樣能夠為你的人生提供安全保護。
行動圓圈以內的最裡層,才是我們應該集中資源,花最多時間和精力投入的地方。
這個「半徑演算法」的模型,也可以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指導我們的社交原則。在我們的一生中,最內圈的家人和摯友,關係最穩定,但一共不會有多少個。他們在最裡面的行動半徑圓圈裡,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他們。
但是,我們又要擁抱和理解這個世界的隨機性。所以,擴大認知半徑就是說我們要廣泛結交各路朋友,開闊眼界。
人生定位
半徑演算法,能給我們的人生定位提供指引。
在整個《人生演算法》這門課程里,我們幾乎就是圍繞下面這句話展開的:我們如何應對這個不確定的世界,擁抱隨機性,努力創造確定性。
人生定位,就是要把《人生演算法》A計劃中你的內核以及複製方法,放到B計劃中的複雜現實世界裡。
儘管看起來不確定性在統治這個世界,但你並不是一張被概率決定命運的彩票,你要努力去掌控自己的未來。
你要找到自己長期去做的那一件事,也就是行動圓圈裡的事。很多時候,一個人一輩子本質上只能做一種事情。
這方面我非常贊成矽谷投資人彼得·蒂爾的觀點:與其努力成為一個各方面都一知半解的庸才,還美其名曰「全能人才」,與其不知疲倦地工作,最終卻只把自己變得毫無特色,還不如選擇一件最該做的事,專心做好這件事,以求獨霸一方。
人生定位,就是要找到這件事。
根據定位理論,人們只會記住你一個點。比如市場認格力的就是空調,手機就不行。茅台也出過啤酒,出過紅酒,但都沒有成功,因為茅台就是白酒。
就像如果你是一瓶老乾媽,會被帶到成千上萬的飯桌上。看起來是小小一瓶,但是因為佔領了辣椒醬這個細分的關鍵詞,就能夠創造巨大的財富。你根本不用去操心要靠做老乾媽醬油、老乾媽奶茶來擴大影響,增加收入。
所以,你只管把自己的人生定位這個環節打造好,自然就會被嵌入到社會的資源鏈條里,這遠遠好過只圖虛名的社交。
本講小結
這一講我給你介紹了半徑演算法:你需要擴展認知半徑,明確能力半徑,減小行動半徑。
與其假裝很努力,去盲目地追逐所有的機會,不如努力增厚自己的資產,把時間和資源花在那些不變的事物上。
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其實就是清楚地認識你是誰。
【出處】羅輯思維 2019-12-08/老喻,《人生演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