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只能篩選,不能教育
劉潤 2022-05-27(原文出處)
成年人只能篩選,不能教育,更不能和他說道理。
1 改變動機
經常有同學問我,說現在的90後、00後越來越不好管理了。
我苦口婆心,掏心掏肺講道理,希望激發對方的善意,希望對方能夠有所改變,在未來職業發展中,越來越好。
哪知道對方非但不領情,還一臉不情願。
真不知道自己這麽辛苦圖個啥。
而且,有的年輕下屬,總是不能獨立解決問題。
每次遇到事兒,都跑來找我求助。
我感覺自己像一個救火隊員,哪裡有問題,就跑到哪裡救火。
我忙的團團轉,下屬還一臉無辜。
我感到特別痛苦。特別心累。
潤總,我該怎麽辦?
每當這個時候,我都特別想告訴他一個由斯坦福大學福格教授提出的著名理論:
福格行為模型。
福格教授是“行為設計學”鼻祖,斯坦福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創始人,深入研究人類行為超過20年。
那麽,什麽是“福格行為模型”呢?
簡單來說,是一組公式:
B=MAP。
B(behavior)代表“行為”。
M(motivation)代表“動機”,A(ability)代表“能力”,P(prompt)代表“提示”。
也就是說,當三種要素同時出現的時候,行為才會發生。
而動機越強烈,改變行為的可能性越大。
現在,讓我們回到開頭的問題,我們先來模擬下,下屬向你求助時的場景。
比如,你有個下屬,負責一個項目,進展不太好。
於是,他來找你,經理,這個項目遇到了諸多困難,客戶不是很滿意,可能推進不下去了。
你一著急,趕緊拿出白板,一頓操作猛如虎,邏輯清晰結構圖。
你在辦公室上躥下跳,走來走去,絞盡腦汁,不停幫他出主意。
會不會是他們誤解了我們的方案?
你為什麽不試著聯系下甲方的項目主管,把我們的思路再講講。
你還沒說完,他就搶過話來說,我試過了,不行的。
我給對方主管發了郵件、微信消息、打了電話,詳細解釋了我們的方案,但沒有用。
你又說,那你為什麽不試試再贈送他們一些權益?
他接著說,這我也都提了,想贈送一些權益,但是對方根本不接受,話說的很硬。
總之,無論你提出什麽建議,他都能給出這個建議不合適的理由,把你的建議用一些“合理”的方式給擋回去。
這個場景,對你來說,可似曾相識?
這根本就不是來尋求解決方案的,而是來通知你“這件事我已經盡力了,換誰也完成不了”的。
你們的一次次溝通,只是來證明他遇到的困難有多大,他自己有多不容易。
那怎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讓員工發生行為改變呢?
繼續再給他建議嗎?
不行。
再多的建議也無法改變這個“行為閉環”。那怎麽辦?
改變M(motivation)“動機”。
李松蔚老師分享過一個咨詢案例:
有一次,他給一位年輕的咨詢師做督導,對方針對一件棘手的事情問了很多問題。
他來來回回給了很多建議,卻都被對方一口駁回。
這個辦法我已經用過了,真不行。
那個方法雖然還沒試,但肯定不行,行不通。
哦哦,那個方法啊,我知道,我懂,不合適。
李松蔚老師意識到,這時候,無論給他什麽建議,他都會找出一個“我的建議不合適”的理由。
直接兩手一攤,對他說,“如果這樣,那我也沒辦法了。”
“我放棄了。”
這下,輪到咨詢師驚呆了,說:
“老師,你別這麽快放棄,你肯定有辦法的,你再幫我想想。”
李松蔚老師說,我真沒辦法了,辦法剛才都說了,你也試了,都不行,無效的。
這時,那位咨詢師說,也不至於一點效果都沒有,其實老師你說的方法有些還是有效果的。
然後,開始反過來主動想辦法,您看看這樣行不行,這樣好不好?
到這個時候,你再看,這位咨詢師已經從證明自己多麽不容易,變成了積極主動面對問題,不斷嘗試尋找解決方案。
行為閉環,開始逐漸打開。
2 打破閉環
當你理解了咨詢師這個問題,也就能理解下屬和你的問題了。
是下屬不能獨立解決問題嗎?
不是的。
在你們這個場景中,你也是其中一個重要角色,你不能讓他感覺到你有一絲絲的指責。
更不能強行教育,不停說道理,希望改變對方的動機。
換句話說:
對成年人的管理,只能“篩選”,不能教育,更不能不停對他講道理。
什麽意思?
就是當你意識到,你和下屬,進入到“是的,但是”這個行為閉環里,
你給他什麽建議,他都能找到這個建議不合適的理由時,你應該說:
這件事,我也不知道應該怎麽辦了?你是怎麽想的呢?
如果下屬說了他的想法。
那你緊接著說,
哦,你還可以這麽做?這個我之前都沒想過。
你這樣說了之後,你就打破了這個閉環。
下屬,也就從一個“這事根本沒辦法完成”的角色,慢慢轉變為“這事可以這麽做”的角色。
為什麽會這樣?
因為,當你說出,“我也不知道該怎麽辦了”的時候,你把自己放在了一個更低的位置。
讓下屬覺得,針對他負責的事,他比你懂得更多,你想多聽聽他的想法。
而不是讓下屬覺得,你比他懂,你比他辦法多。
3 重啟回路
不僅在日常管理過程中是這樣,在企業經營、親密關係、親子教育等場景下,都是如此。
我們總愛站在自己的視角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真正站在用戶的視角來解決需求。
我們總愛站在自己的視角說多喝熱水,而不是真正站在對方的視角來耐心陪伴。
我們總愛站在自己的視角來決定愛好,而不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視角問是否喜歡。
這也是為什麽,世界上總有“自嗨”的產品,教不好的“壞小孩”,和永遠教不會的“直男”。
這是非常容易犯的錯誤,無法實現自己想要的結果。
即使實現了,也會造成成本的劇烈攀升。
因為對方的動機沒有改變。
而我們,卻總是想用自己的動機,去強行改變對方的行為。
我們總是想改變對方,讓對方按照自己想要的樣子改變,
最後雙方傷痕累累,卻始終無法改變。
史蒂芬·柯維舉過一個例子:
如果你想教一個不喜歡運動的人打網球,
如果這個人看上去有一點情緒低落、沒有信心表現不積極,
你是應該直接同他談他的這種態度呢?
還是應該教授更多的關於地面淩空擊球的知識?
或者幹脆把他帶到球場上去,教授他相關技巧,然後放手讓他自己去練習,讓他自然而然地自己提出想要知道更多的知識?
行為越容易做到,就越容易發生,發生越多次,就越容易做到,
從而重啟回路,並形成一個正向增強回路,進而發生改變。
你會發現,當他們開始喜歡這項運動的時候,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變得積極起來。
當他們真的感受到愛和信任,而不是指責和懷疑時,
他們自然會發生改變,而且變得越來越好。
最後的話
對方不想改,你說了也沒用。
對方確實想改了,主動找你,你再給出解藥。
人教人,永遠教不會。
事教人,一次就夠了。
人很難被叫醒,只能痛醒,只能被愛喚醒。
誰痛誰改變,克制自己去糾正別人的欲望。
成年人只能篩選,不能教育,更不能和他說道理。
但你永遠也無法改變一個根本不想改變的人。
所以,作為管理者,當你遇到下屬不能獨立解決問題的時候,
你應該早點覺察到下屬和你在玩一個“是的,但是”的閉環遊戲,這是一個繞不出的死胡同。
快速果斷跳出遊戲,打破閉環,按照福格模型,重啟遊戲。
只有這樣,你才能成長為一名成熟的管理者。
劉潤 2022-05-27(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