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要和不職業的人討論工作
劉潤 2022-08-02(原文出處

 

我想,很多人應該都有一個感覺:

不要和不職業的人討論工作。

不職業的人,到底是什麽樣的一種人?

你說,好好幹,我給你升職。他說,算了吧,那意味著要做更多的事情。你說,你在做的事可以改變成千上萬人的生活方式。他說,那些人為什麽不能改變自己呢。

你和他談夢想談目標談方法,他就說國家不行,經濟不行,客戶不行,團隊不行,總之這屆什麽都不行。

這樣的人,不值得和他討論工作。

一個職業的人,應該能對自己的工作負責,有結構化思維,策略性思考,並且交付結果。

真正職業的人,要如何思考工作?怎樣才能有更高的績效?

我也和你分享一些思考,希望對你有啟發。

 

 

 

1  戰略: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職業的人,首先要有戰略思維。要有基本的大局觀。

戰略思維,我用三個詞總結:目標、路徑、節奏。

第一,是目標。

在一個好的組織裡,一定是用目標來管理的。而職業的人,一定是尊重目標的。

我經常在公司說一句話,我不會下指令,我只會定目標。

如果有一天,我拿任務和動作考核你,那一定是我錯了。我整天在為你報時。

老板老板,幾點了?你說:10:15。又有員工來問,老板老板,幾點了?你說:11:30。老板老板幾點了?你又說:12:45。

指令和動作是無法窮盡的,報時也是沒有終點的。

用目標考核,我就成為了造鐘人。

因為你是職業的人,會尊重目標,所以相信你能做出選擇。

不用聽我的安排,而是自己安排。這麽做好,還是那麽做對?看看墻上的目標,看看哪個選擇對實現目標更有幫助。

 

第二,選擇,其實就是路徑。

戰略,很多時候是回答“路徑”的問題。

你要去一座山。面前有兩條路:大路寬闊平坦,但是擁擠。小路荊棘密布,但是人少。

走哪條?

選大路,你必須能不睡覺,能起大早。選小路,你必須披荊斬棘,跋山涉水,這樣才能抄到捷徑。

大路,小路,都是戰略。沒有好壞之分。一個好戰略的背面,往往也是一個好的戰略。

 

第三,節奏。

真正職業的人,有自己的節奏,其實就是能把目標拆解為任務,一點點落實下去。

目標,是今年拓展100個新客戶。然後呢,怎麽拆?這裡最能檢驗人的成色。

總共100個,平均每個月差不多是9個。而拓展新客戶,要靠拜訪潛在客戶。

你的團隊,轉化率為5%。那麽,每個月要拜訪180個潛在客戶,才會有9個新客戶。

而你有5名員工,就需要每人每月拜訪36個。

一個月,有21個工作日,那就需要他們,每天打10個陌生電話,拜訪2個潛在客戶,並同時跟進2個轉化中的客戶。

會分析,會拆解。有工作的節奏。然後才能不斷糾偏。

在大的層面,想清楚了,先找到“勢”,而不是糾結於“人”,不是整天指責別人和自己,為什麽就是幹不好。

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2  組織:結構不對,什麽都不對

這句話,我希望你能牢牢記住:

戰略決定組織,組織緊隨戰略。

只有一個好的組織架構,才能支撐起你的戰略。

結構不對,什麽都不對。

關於組織架構,千變萬化。但是,一定有底層邏輯。任何架構,其實就是這兩塊積木的組合:

職能和聯邦。也就是,行為和結果。

在設計結構時,你可以思考,到底要對行為負責,還是要對結果負責。

典型需要對行為負責的,是工程師。

因為對於生產,比較容易從結果倒推出行為。行為能夠做到,結果自然發生。

比如微軟的Windows,是1萬多名工程師開發出來的。可以不斷層層切分職能。你負責系統設計,我負責界面設計,他負責網絡設計等等,最後由Bulid工程師,組裝成系統。

典型需要對結果負責的,是銷售。

因為對於銷售,很難說到底是什麽行為能產生更好的結果。所以通常把結果作為考核指標。你們自己決定怎麽做,做到就好。

對行為負責的好處是,執行容易,簡單專注,效率也高。但同時對管理的要求也高。

對結果負責的好處是,考核簡單,容易激勵,主動性高。但同時對員工的要求也高。

每一個組織,幾乎都是同時使用這兩塊積木。只是看這兩塊積木要怎麽搭,準備放到哪一層。

但是,我知道有同學會問,那人呢?

組織,是由人組成的。不管設計什麽樣的結構,都不能忘了具體的人啊。

是的。所以,設計結構時,還要想到“人”的結構。

人的結構,就是責權利。

責任、權力、利益,必須對等。像一個等邊三角形。任何一條邊長了短了,三角形都歪了,甚至沒了都有可能。

責任太大,就消極怠工。

權力太大,就權力尋租。

利益太大,就鬥爭沖突。

所以,宏觀的組織,是結果和行為兩塊積木撐起的結構。微觀的個人,要做到責權利的對等。

 

 

 

3  能力:優秀的人,不用太在乎他們的自尊

戰略和組織,是比較大層面的一些思考。職業的人,需要有這樣的見識和想法,否則會非常狹隘,沒有格局。

但是,只有大的層面,顯然不夠。回到細節的方面,也要對細微的個體有理解。

因為職業的人,總體來說一定是能力更強的人。如何讓自己和他人變得更加優秀?這是一個重要的話題。

我之前講過,有一個非常有效的7-2-1模型。什麽意思?

就是70%來自“工作中學習”,20%來自“向他人學習”,10%來自“正式的培訓”。

1,工作中學習。

成年人更容易接受的學習方式是“Learning by Doing”,就是在工作的過程中學習。

在工作中,解決具體的問題,不斷總結和提煉經驗,可能是效果最好的。

說一萬遍,都不如自己做一遍。

2,向他人學習。

除了工作中學習,還需要和別人學。因為別人的思考和做法,常常能打破自己,給予更多啟發。

但是,向他人學習的比例,只占20%。

為什麽聽了很多道理,過不好這一生?可能是聽太多了吧。

3,正式的培訓。

最後,才是正式培訓。

請老師上課,大家一起交流討論。這個比例,應該是10%。

很多人能力不行,其實是訓練和做事的方法不行。要麽把成長的責任都推給他人,是你沒把我教好,要麽就是歸咎於公司,你沒給我提供培訓。但是,這些原因其實最多占30%而已。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自己在工作中努力不夠。

我特別想說,職業的人,要敢於承認這一點。真正優秀的人,也不用太在乎自己的自尊。

要想辦法不要讓自己太玻璃心,變得更皮實一點,能力更強一點。

 

 

 

4  意願:成年人只能篩選,不能教育

而一個職業的人,除了要有能力,但也許更重要的一點是:意願。

管理學中有一句經典的話:

We hire for attitude, and train for skill

意思是:我們雇態度好的人,然後培養他們的能力。也有人因此說:態度決定一切。

如果一個人意願不行,那不管你怎麽培養都不行。

所以我們也經常說,要把正確的人,放在正確的位置上。這個正確的人,至少是有意願的人。不然即使放在一個位置上,他難受,你也難受。

我們也說另外一句話,成年人只能篩選,不能教育。

死豬不怕開水燙,那太麻煩了。

篩選出意願好的人,然後才能想辦法繼續激發。

那麽,如何激發呢?

物質,和精神。

物質,就是向錢看齊。錢,是可以激發意願的。這很正常,也很正當。

有一次,我去參訪一家著名的餐飲企業,那位企業家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08年,民工荒,根本招不到人。他和我說,只要不是腿瘸的,稍微能幹點活的,都招了。

但是招來之後,很不好用。

怎麽辦?

他跑去海底撈吃了頓火鍋,想看看行業的標桿企業是怎麽管理員工的。

他和我說:我一邊吃,一邊和服務員小夥子聊天,最後我就得出一個結論,一分價錢一分貨。

我們才給1200塊錢的工資,海底撈給的工資呢?3000塊!

“我直接楞住了。為什麽海底撈你學不會?只給那麽點錢,你當然學不會。我要是能招到人,那才是見鬼了。”

只有給員工最高的待遇,你才有資格向他提出最高的工作標準和要求。

但是我們經常想的是,能不能給出行業最低的工資和福利待遇,還要求他能有最好的態度,做出最佳的業績。覺得這才是管理。

物質方面,把錢給夠。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那精神呢?就是給予尊重。

還是舉海底撈的例子吧。

為了幫助員工能更好的工作,海底撈不僅有工作上的培訓,還有生活上的培訓。公司甚至會教他們如何用馬桶,如何用ATM機,如何坐地鐵。

發工資的時候,公司還會把一部分錢打給他們的父母。讓父母也感受這份自豪。

而海底撈的店長離職了,就算是去了小肥羊,公司都會給這個員工8萬元的嫁妝。如果是小區經理,給20萬。大區經理,送一家火鍋店。

這,是對員工的尊重。

意願有了,力出一孔。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

 

 

 

5  人性:深層的熱愛和恐懼

從戰略,到組織,到能力,到意願。一點一點。職業的人,會從多種維度來提升自己。

甚至,會繼續向下挖掘,思考自己的人性。

人性的深層,是這兩點:熱愛和恐懼。

了解自己,才能激勵自己。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麽神需要有人信奉,為什麽魔要讓大家對他恐懼?

我有一次看到希臘神話時,算是真正明白了。

神之所以要人信奉,是因為人的信仰。人的愛,人的熱情,是一種精神力量。神通過這種精神力量而生。

而魔呢?靠恐懼而生。就是要讓人害怕,在害怕中讓人聽命。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雙位一體。聰明的人,會想辦法用這兩種力量,驅動自己。

我和樊登老師聊天的時候,他就告訴我,在他們公司,非常倡導一個詞,叫“沈浸者”。

一個人要想變得不一樣,就必須沈浸在一件事情里面,必須去思考和鉆研。越是沈浸,就越有價值。

招一個人,唯一的要求也是,你好好幹,你沈浸地幹,熱愛地幹,你肯定能幹好。

他喜歡這件事,他比你還操心,那你操心什麽呢。

很多管理者很喜歡說都聽我的,就這麽幹,那都是添亂。經常自己給自己催眠,覺得自個兒官越大,能力越強。

這樣底下的人,也很容易變成工具。人一旦被工具化,馬上就會失去動力。

這是熱愛的力量。

而必要的恐懼,是能激發自己的戰鬥欲望。

打仗的時候,將軍總是要在營前,做動員。

為什麽要打仗?

如果不打,如果不這麽打,我們的家園會被侵占,我們的妻女會被搶奪,我們的一切都會失去。

恐懼,也常常和憤怒聯繫在一起。

恐懼和憤怒,讓我們必須行動。

 

 

最後的話

我還專門畫了一張圖,希望能幫你更好的理解。

0.png

 

很多時候,我們想要有一個好的業績,想有更高的績效,但是,這些好的結果是由什麽決定的?

在這張圖里,有5個乘法:

戰略×組織。結構×人才。意願×能力。精神×物質。熱愛×恐懼。一點點拆解,分析,希望你能悟到點什麽。

一個職業的人,對他們之間的關系,應該有清晰的認知,認真的思考,並且在每個維度上,都努力做得更好。

管理者,可以進一步思考自己的業務。個人,也能思考自己的成長。

不要和不職業的人討論工作。

職業,是一種態度,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習慣。

祝你能變得職業,有上帝視角的認知,也有操盤手的落地,更加高效。

 

劉潤 2022-08-02(原文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