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事先行,方能專注
(連結:2023)
著名管理學家 Stephen Covey 曾提出著名的時間管理法,就是依「緊急」「重要」將事情分為四類,如附圖。
這個我以前聽一直覺得很有道理,但近年來,比較有一些不同的想法。
在他的四個象限中,『重要且緊急』的事列為第一優先,例如小孩子生病,這個沒問題,然後『不重要且不緊急』這種事放最後,也沒問題,所以這二個象限我們不討論。
我個人覺得,比較有爭議的是『重要但不緊急』,例如看書、健身,這個放第二優先,然後另外一些瑣事『不重要但緊急』,像是修個東西、買個小東西,放在第三優先。
一般人常會優先做『不重要但緊急』的瑣事,而忽略了『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最後導致效益愈來愈低,所以 Covey 鼓勵人們優先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
理論聽來很棒,我早期聽也很認同,但長久做下來,好像覺得又不是那麼一回事。
因為我們生活中,就是會面臨很多『熵增』,也就是不斷跳出來的雜事,這些事看來都不重要,可是也都有那麼一些緊急,若是都不處理或是很慢地處理,最後心力反而耗損極多,而無法專心去做最重要的事。
像我最近車子的防盜鎖有一些問題,講真的,也不是很重要,因為車還是能鎖,緊急也還好,因為也能將就用著,但它就是像一件事卡在那,你又不能不處理。
生活中類似的事很多,你不處理掉,就會心裡蠻煩,然後愈累積愈多,最後反而無法處理真正重要的事,因為當你在做那些『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時,若有太多瑣事沒有處理,是很難專注的,更遑論要產生最高效益的『心流』。
而且像我上述所謂的瑣事,其實真正去做,也不會花太多時間,反而是處理掉後,比較能專注做事。
所以,我後來覺得,還是要優先處理掉瑣事(很花時間的瑣事不在此論述中),然後最後才是集中大塊時間做『最重要但不緊急』的事,這種狀況下,我反而覺得做事的效益是比較高的。
不過這真的也是看人,如果你能累積很多瑣事但不心煩,仍舊能高效地做事,甚至產生心流,那或許 Covey 的四象限,有可能才是比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