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發燒是因為病源體入侵,跟身體作用後,體內產生昇溫素;這時我們的體溫調節中樞受到昇溫素影響,誤判而將體溫設定成較正常為高的狀況。我們身體會透過產熱(發抖等)多於散熱(流汗為主)來提高體溫。當昇溫素不再產生(自然病程例如感冒,平均約三天左右;或特定疾病得到適當治療後),體溫自然會回復到正常狀況。
小孩生病,一定要量體溫嗎?
發燒不會傷害人體,體溫的高度也與病的嚴重度不成相關性,不如根據小孩的精神好不好來做評估,尤其是沒有發燒,人卻不舒服,更要仔細小心。要不要給小孩退燒藥,主要考慮也是小孩有沒有不舒服,精神、胃口、睡眠好不好等。生病時,即使不發燒,也常有頭痛、全身酸痛無力等不適,小孩子雖然比較不會表達,表現的就是上述症狀。所有的退燒藥同時就是止痛藥,所以即使不發燒,仍然可以給藥,讓小孩子能夠比較舒服的度過整個病程。
我自己的小孩,極少量體溫。手一摸,有燒,人不舒服,就退燒;精神好,不理它,觀察就好。反而是感覺沒有發燒,卻吵鬧、不舒服,會給他們量看看是否發燒引起的不適。另外,大部分感冒,發燒天數大都在三天左右;超過三天,尤其五天以上,有可能是比較厲害的病毒感染,或有併發症,或者不是感冒,而是其他疾病。這時比較確切的體溫數據,會有助於決定是否應該作進一步的檢查。至於住院患者,一來理論上都是比較嚴重的,二來病歷紀錄需要,所以固定時間測量體溫。
用耳溫槍量體溫,加 0.5 度就是肛溫嗎?量肛溫要減 1 度還是 0.5 度呢?
體溫是以身體中心溫度為準,一般我們所能測量得到的中心溫度就是肛溫。肛溫、腋溫、口溫與耳溫之間的差別並非固定不變的。剛開始發燒時,可能身體末端(四肢、額頭)冰冷,可是體溫已經升高,這時腋溫與肛溫可能相差二度;等到體溫穩定,全身熱烘烘的,這時肛溫與腋溫所差無幾。所以無法確定時,應以肛溫為準。有些耳溫槍,廠商設定顯示溫度為肛溫時會自行加上0.5度,這是不對的。
人體耳道是彎曲的,要有一定角度才能對準耳膜,取得正確的數據,這個角度也因人而異。用耳溫槍量體溫時,要由稍微後方往前的角度測量,最好輕拉耳朵,這樣會比較準確。有些耳溫槍在體溫太高或太低時會有誤差,這時需以肛溫確認。
溫度多高會有危險
單純以體溫而言,要對人體有傷害,在二種狀況下可能發生:(1)超過攝氏 41 度,可能會中暑;(2)超過攝氏 42 度,因為蛋白質產生變性,可以造成人體器官直接傷害。但是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人體是不會出現這樣的高溫的,可能出現這種溫度的狀況有:(1)藥物,尤其是諸如快樂丸等麻醉、迷幻藥;(2)先前的腦損傷,導致體溫調節中樞失去調節功能;(3)中暑,無法排汗;(4)先天性汗腺異常等,無法正常散熱。
我們日常聽說或媒體報導上提到的燒壞腦子,其實都不是上述狀況,而是這些患者罹患一些會直接傷害腦部的疾病,諸如日本腦炎、麻疹、細菌性腦膜炎等,發燒與否根本不相干。這些都是屬於發熱性疾病,因為以前衛生知識缺乏,以訛傳訛,被說成發燒燒壞了腦子。所以發燒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不會對腦造成傷害的;反之,會傷害腦部的疾病,即使退燒也無濟於事。
可是我們如何知道一個小孩發燒,是不是那種對腦部會有傷害的疾病呢?這有個大概的判斷方法:凡是嚴重的疾病,尤其腦部發炎,不管大人或小孩、有沒有發燒,都會精神不好,譬如昏睡、嘔吐、抽搐等。但是因為發燒本身會讓人有類似的症狀,所以要在退燒的時候才可以做判斷。也就是說,當一個人不發燒的時候,精神就很好,那通常不要緊,也比較不會有立即的危險。
蓋棉被悶出汗可以退燒嗎?
發燒是因為體內產熱多於散熱,退燒就要加強散熱, 為什麼會有悶出汗後可以退燒的誤解? 那是因為人類屬於恆溫動物,如果發燒不是太厲害,會自行調節體溫至正常恆定狀態;在人類就是透過流汗來散熱退燒,不了解就以為是悶了才出汗。穿厚衣服,蓋棉被不利散熱,只可能使體溫更為升高。
體溫上升的過程,體內產熱增加,如果上升速度很快,人體就會利用發抖來產熱,於是感到畏寒,直覺反應就會想加衣蓋被。其實如果等個數十分鐘,體溫到達恆定,這時通常反而會覺得渾身發燙。
另外一個造成誤解的原因,以為感冒是受寒引起,所以設法不再吹風受寒。
退燒的方法
減少厚重衣物,有利散熱。如果發抖畏寒難受,至少在體溫穩定,不再覺得冷的時候,就應盡量減少衣著。
睡冰枕,可以持續吸收身體熱量。溫水拭浴,藉水分蒸發散熱。但應注意:(1)太熱的水,或整個人泡在水裡,都反而不利散熱。(2)冰水、酒精雖然可以用來散熱,但是散熱過快,會使體表微血管收縮,不利於後續散熱,故一般情況不採用。
藉助藥物與昇溫素拮抗,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身體會減少產熱以及排汗散熱。
體溫幾度才可以用退燒藥?
這就要問退燒是什麼目的了。我自己的小孩,除非為了確定有否發燒,不會為了體溫幾度而量體溫。如前所述,發燒本身不會造成傷害,而且病程時間到了,自然會退燒。但是發燒會使人不舒服、畏寒、頭痛、胃口不佳、噁心想吐、睡眠不佳等;有些小孩子更會因此吵鬧不安、拒食,結果三天後,燒退了,可是小孩卻因拒食而脫水,爸爸媽媽也累倒了。所以退燒不是為了怕腦子燒壞,而是要讓病人比較舒服的度過這個病程;免得病好了,卻因為沒有進食,必須接受點滴補充水分。
因此,你當然可以依照一般的 38.5 度用口服退燒藥,39 度用肛門塞劑。但是我更建議用小孩子的精神、睡眠、食慾等來作決定。精神好,退燒也好,不退燒其實也沒關係;精神不好、不吃、不睡,則可以按照一般劑量給予退燒藥物。解熱藥即鎮痛藥,即使沒發燒,我們也可以為了止痛(頭痛、酸痛、口腔潰瘍、受傷等)給藥。
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可以利用退燒的時候,判斷小孩病情嚴重與否。
退燒不會讓整個病好的快些;只要藥物劑量適當、使用時間的間隔夠,即使長時間使用,也不會對人體有所傷害。一般口服退燒藥每四小時以上可以服用一次,以普拿疼(Tynenol)為例,每公斤體重每次使用10毫克。而肛門塞劑通常六小時就可以使用一次。
塞劑一般不建議在三、四個月以下的小孩使用,因為他們體溫控制尚未成熟,可能過度反應以致體溫過低。另外也有少數小朋友,對一般劑量也會有類似情形,這就需要爸爸媽媽配合醫師,依各人的狀況適度調節劑量。在比較大或體重較重的小朋友,也有可能需要較高劑量或縮短二次使用的時間間隔。
小孩生病發燒需要喝運動飲料或電解質液嗎?
生病發燒會因出汗而流失水分及鹽分,但一般人飲食習慣,日常攝取的鹽分已經遠超過身體所需,所以只要補充水分即可。運動飲料或電解質液主要成分為水分、鹽分及糖分,過分攝取鹽分會增加腎臟的負擔,並且容易導致日後高血壓。所以除非胃口不好,除了喝水,少有進食;或者嘔吐、腹瀉厲害,流失鹽分過多,一般而言不必喝運動飲料。
小朋友嚴重腹瀉,有時必須短暫禁食,或不喝奶、只喝水,這時專用的電解質液較為合適;如給予運動飲料,因其濃度較高,應加開水稀釋。
北市小兒科執業醫師 王見豐
公告版位
如何更快吸收《峰言峰語》?想節省時間,先了解峰仔的分類方式唷! 連結:如何閱讀《峰言峰語》?
- Feb 20 Sat 1999 10:15
發燒會燒壞腦子嗎?
close
發燒的原因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