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二個月沒啵文章,真不知在忙些什麼,但可以確定的是,再不想一些事情,腦筋就要退化了。

社會現象一直是峰子很有興趣討論的一塊,尤其是貧富差距的問題。這篇文章引起我注意的是,在全世界最富有的美國,貧窮人口其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所以峰子有時會覺得,如果資本主義走到了極致,知識經濟發展到了最後,若結果仍是一堆人要忍受餐風宿露,這是多麼可悲的一件事?所以我很同意達賴喇嘛所說的:『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想法很好(只是它不該以仇恨為手段去達成目的)。』

文章所言,美國定義的貧窮線是年收入在新台幣30萬以下的人,在2.9億的人口總數中,這些人有3600萬,而在這一群窮人中,竟有1/4是有工作的;除此之外,我們知道在美國沒有保險是很可怕的,但竟也有15%的美國人是“完全”沒有保險的。

如果台灣未來是要走上美國的路,如果我們知道台灣做得不會比美國好(通常還比較差),那未來10年我們的社會將會怎樣?這樣的社會真的能比10年前好嗎?能比現在好嗎?疑惑。




收入縮水族 美國貧窮線下的新面孔                      2005. 01/商周/賀桂芬

近三年美國經濟穩健復甦,新出爐人口調查,卻有三千六百萬人掉到貧窮線以下,其中四分之一的「新窮人」還有工作,此現象相當耐人尋味。

貧窮和飢餓,許多美國人認為那是第三世界國家才有的問題,但是最新出爐的人口普查結果卻告訴美國人,這個問題,已經到了他家門口。有超過十分之一的美國家庭,擔心自己會餓肚子,其中有不少人已經在餓肚子。

美國經濟已經持續成長了三年,股市正紛創三年新高,企業獲利也比前兩年要好,但新出爐的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卻令人嚇一大跳,活在貧窮線下的民眾不但大幅增加,而且窮人的面貌已經產生質變,新近被拉到貧窮線的人,是一向被認為比較穩定的已婚、有工作的家庭。


◎美國四分之一窮人是工作族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Census Bureau)新近出爐的《二○○四年度社會及經濟補充調查》(2004 Annual Social and Economic Supplement , ASEC),美國的貧窮率,於二○○三年底升至一二.五%,有高達三千六百萬人掉到了貧窮線以下,這個數字,比二○○○年增加了一四%。美國政府定義的貧窮線,是年收入低於九千三百九十三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十萬元),或一家三口年收入不到一萬四千六百八十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十七萬元)。

仔細看近三年來新增加的貧窮人口的組成,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兩種人的貧窮人口正在上升:一種是西語裔或拉丁裔白人;另一種是有工作,但掙的錢在貧窮線以下,而這群人,是沒有族裔之分的。

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貧窮線以下的人,有四分之一的人,也就是八百八十萬人是有工作的。更驚人的是,貧窮線以下的人當中,竟然有高達五三%是由已婚夫婦組成的家庭。這樣的家庭在每一個社會中都扮演最重要的穩定力量,如今在美國卻有多達三百一十萬戶成了百事哀的貧賤夫妻,這個數字,比起二○○一年大幅增加了三十萬戶。


◎富人享有空前財富增加速度

窮人大幅增加的這三年,正好是美國經濟從新經濟崩潰的打擊中重新站起,穩健復甦的三年,也正是美國政府用低利率及各項減稅政策刺激經濟成長,以減少貧窮及增加工作機會的三年,沒想到卻讓原來不算窮人的人變成了窮人,而有錢的人因為經濟成長帶來的加薪、紅利和股票選擇權以及其它的收入增加,享受到近幾十年來沒有出現過的財富增加速度。這一波富人更富的大潮,正是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葛林斯班所形容的「具感染力的貪婪」(Infectious greed)。

窮之所至,恐懼與飢餓隨之。據人口普查局的調查,去年有高達一一.二%,共有八百五十萬戶的美國家庭,說他們害怕自己沒能力讓家裡的餐桌上有足夠的食物讓家人填飽肚子,這八百多萬戶當中,有多達三百九十萬戶的家庭說,去年他們家裡至少有一名成員有挨餓的情形。這個數字,比二○○○年跳增了一八.二%。

好幾百萬有工作的人卻連肚子都填不飽,更別說是買健康保險和買間能夠遮風蔽雨的房子給家人住了。

瓊斯(Maribeth Jones)是堪薩斯市一家醫院的助理護士,她沒有健保。「健保每週至少要付三十六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一百六十元),我買不起。」

像瓊斯這樣有份正當工作卻買不起健保的人不在少數。根據人口普查局的估計,美國人口中,有高達一五.六%,大約是四千五百萬人沒有任何保險。家庭扶助機構亨利凱瑟家庭基金會(Henry J.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指出,當就業市場處於買方市場,很多人為了有工作可做,都傾向於接受沒有健保、沒有福利、編制外的兼差工作。

美國智庫布魯克金斯研究所(BrookingsInstitution)經濟學家狄肯斯(William Dickens)指出,過去即便是在經濟最差的年代,有一技在身或學有專精的人,只要夠有彈性,基本上都可以熬過去。但是這一次不是,有技術的美國勞工必須跟教育程度一樣高,但卻便宜許多的海外勞工搶工作,搶輸的人就是如今貧窮線下的新面孔。


◎業務委外仍符美國長期利益

在剛結束的美國大選當中,民主黨陣營批評工作外移除了會讓更多白領階級失業之外,遲早還會讓缺乏一技之長的人的所得會往下拉到跟印度、中國的同儕一樣的低水平。

但是自由派的人士認為,美國即便是教育程度低的非專業勞工(unskilled workers)跟印度和中國大陸等開發中國家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中間是不能畫上等號的。因為美國勞工多少都有一些技術,美國的創業家也總是能夠找到方法,讓美國勞工將所擁有的技術價值做最有效的發揮。因此業務委外非但無損於美國的利益,長期來說美國的生產力反而會從低附加價值、建設性較低的工作上釋放出來,往更讓人致富,更有建設性的工作移動。

比方記憶晶片製造市場從一九八○年代末期開始,正式由亞洲廠商包辦,這其實也是美國企業業務委外的一種。晶片和零組件因為轉到亞洲生產,價格變得非常便宜,這讓美國半導體業者能夠往價值鏈上附加價值更高的微處理器移動,所帶動的資訊科技榮景,讓美國的生產力得以顯著提升,同時讓美國中產階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累積財富。自由學派經濟學家認為,企業將軟體設計和客服中心搬到印度,最後也會對美國產生同樣的效益,實現「別人喝湯,美國吃肉」的長期利益。

但重點就在它代表的是業務委外與實現長期價值之間是有時間落差的,在這時間落差之內,會有一段時間,美國有特定的一群人會蒙受短期的損失,一部分的美國人必須付出薪水往下移動的代價,從美國人口普查局二○○四年新公布的這份調查結果來看,「有工作的家庭」(working families)就是這一波景氣循環所震出來的新貧人口。在這些人眼中,自由派學者所謂的長期價值,只有在富人和資本家的角度來看,它才會存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