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計處的失業率數字裡,四十九歲的阿良是個隱形人。
滿臉鬍渣,帶著深度近視眼鏡,兩年前被迫由工作二十三年的貿易公司離職。三專畢業的阿良現在唯一固定的工作,是每天中午在麵店幫忙兩個小時。不過,在主計處每月失業率抽樣調查裡,阿良是有工作的人。
「他們是最慘的族群,因為沒有資格變成低收入戶,結果成了另一種貧窮,」中正大學勞工系副教授周玟琦感慨。
當政府首長因為失業率已降到四.五%目標,而歡欣鼓舞,有一群新貧族,卻仍在生存線旁掙扎。根據統計定義,失業率只計算有找工作卻找不到工作的族群,很多問題無法呈現,想找工作而提不起勇氣找工作的「怯志工作者」是其一。另一個大宗就是像阿良這樣,在統計裡算是有工作,實際上「未被適當運用」的勞工。中正大學社福系副教授葉秀真在論文中統稱,這兩個族群為邊緣性勞動者。
這群邊緣性勞動者的人數,遠較官方公布的失業人數為多。根據主計處昨日公佈的人力運用調查,傳統定義裡,工時不足、薪資偏低、教育與職業不相襯的「未適當就業」占就業者比例仍有一九.一七%,總體人數高達一八七萬二千人。再加上今年一到十月,想工作卻未找工作的「怯志工作者」二三.三萬人。台灣邊緣性勞動者人數約二一○萬,約失業人口四十五萬人的四.七倍。
針對未適當就業勞工這麼多,主計處認為,是與統計方法不合時代有關。正在著手修改方法的主計處表示,現在大學教育普遍,傳統方法只要科系與行業不同就視為「教育與職業不相襯」,已不合時宜,這個數字會誤導。但學者認為,從趨勢看,台灣邊緣性勞動者人數快速增加,是反應勞動市場結構性的缺陷。葉秀珍指出,這個指標有社會福利的意義。
洪先生就是典型的例子。失業兩年以來,前六個月領失業保險金,之後就開始打零工。為了賺錢,除了當一個月四千元的麵店跑堂,他搬過家、洗過魚缸、發過選舉傳單。除了工作,他不敢出門,因為一出門要花錢。 洪先生已經快一年沒有繳健保費,不過,因為不繳勞保費罰得很重,所以不敢不繳,以免連勞保退休金都變成泡影。他心酸地說,沒有失業以前,只要小孩念書有需要,一綱多本,他都會買。但現在,只能要他去借,借了我再找朋友影印。「小孩子的花費我一定是優先的,水電瓦斯也優先,其他就能省則省」他說。
「我現在買泡麵,已經精算到每公克重量多少錢的地步,」洪先生說。為了用最便宜的價錢吃飽,他絕不買杯麵,包麵裡,一樣的價錢,絕對公克數買最重的。「我們是台灣第十一族-- 泡麵族,」中高齡就業聯盟工作人員蘇諍半戲謔地說。
「他們很可能變成台灣社會的新貧族,」東吳社工系副教授李淑蓉說。
最近一年,李淑蓉走訪全省進行新貧研究,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大學畢業的中年婦女。這位太太對她說,大學畢業那年進了大公司,以為就可以這樣工作到退休,她給小孩的觀念就是,儘量念書,只要能念,就算出國也供得起。怎麼也沒想到,有一天竟然自己會失業,念大學的小孩懂事地辦了助學貸款。「每次訪談完後,我都會心驚,因為那一天下一個會輪到自己,」李淑蓉說。
這群新貧族已成為台灣社會安全體系裡最無助的一群人。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指出,表面上,台灣的失業保險有六個月,跟平均失業周數廿八周,約七個月似乎吻合。但平均失業周數不等於找到下個工作所需的時間,他推估,失業者真正的待業期間,應該是失業周數的一.五到兩倍。換句話說,幾乎接近一年。根據最新統計,失業族裡有五分之一會變成一年以上的長期失業者。
領完了失業保險的勞工,因為台灣低收入標準非常嚴格,所以即使入不敷出,也很難符合資格。以至於大多數因失業而落入貧窮的勞工,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
「這群人是台灣社會體系的大破洞,」一直主張要開辦「待業津貼」的周玟琦認為。在英國,英國政府會透過所得調查給予「待業期間的經濟保障」,但同時針對失業族群不同的特質,譬如:年輕人、婦女、中老年人甚至音樂加積極進行職訓,幫助長期失業者重回職場。這群工作者,需要社會與政府的正視。
數字下的陰暗角落 不宜忽視
根據主計處統計,國內未適當運用勞工逾二百萬人。景氣復甦,失業率下降的美麗光輝,為什麼無法照耀在這群邊緣性勞動者的身上?統計方法之外,台灣產業由製造業轉型往服務業過程中,勞動市場的變化,正是邊緣性勞動者凸顯出的問題。
怯志工作者,反應出在經濟轉型期中,中高齡失業人口再就業的難處。所謂怯志工作者,是指有工作意願卻沒有找工作,因而退出勞動市場的人。根據主計處統計,今年一到十月怯志工作者平均人數為二三.三萬,甚至比去年二二.九萬還多。
根據主計處調查,有就業意願的潛在勞動力族群,以男性、低教育程度者比例最高,尤其是年齡層介於四十到四十四歲的壯年人。當台灣經濟快速轉向服務業,需求的是高知識勞工或有細心特質的女性,這群壯年男性工作者很容易在產業轉型中,顯得格格不入。而龐大的未適當運用勞工,則可能反應出台灣部分工時(part time)工作型態的興起與學非所用的現象。
持平來說,從數字看,今年台灣就業者未適當運用比例一九.一七%,已經比去年的二○.○七%降低。加上失業率下降,十月份失業率為四.三一%,創下三年半以來新低,台灣勞動市場最嚴峻的冬天已經度過。但另一面來說,此時也正是建立更完善勞工安全體系的時刻。
十一月初,國際勞工組織一篇最新論文,以實證證明,在全球化的時代,政府或企業投入更多職訓等資源,執行積極的勞動政策,才能確保勞工生計的穩定。實證也指出,一些投入龐大資源卻不見效果的國家,原因是過度重視短期救急的措施,卻忽略長期勞動制度與系統的建立。
對照到台灣,當失業率數字下降,也該是全盤檢視勞動制度的開始。
中國時報 2004-12-01/陳一姍
255 萬.新貧無間道
台灣最近的失業率降回4.5%,似乎值得高興,但根據統計定義,失業率只計算有找工作卻找不到工作的族群,很多問題無法呈現,另一種人是想找工作而提不起勇氣找工作,我們稱之為「怯志工作者」,這種人目前在台灣約有 23 萬人。
還有一種人是「未適當就業」,也不列入失業人口,何謂「未適當就業」呢?就是工時不足、薪資偏低、教育與職業不相襯者,例如一天只工作二個小時(如當零工洗碗),在主計處的統計也算是有工作,是不列入失業人口的,至於未適當就業者,在台灣約有187萬人。
因此「失業者」+「怯志工作者」+「未適當就業者」= 45 + 23.3 +187 = 255(萬),255萬,好可怕的數字,因為台灣的應就業人口也不過約1000萬人,但其中就有255 萬人是如此弱勢的一群,這是多麼悲哀的一件事啊。
所以我常對朋友說,看看周圍與媒體的報導,好像有很多人出人頭地、飛皇騰達,但實際上你看看自己的朋友,可能大多數的他們並非如此,如果再比較我上面所給的客觀數字,你才會發現自己已經算是很幸福的人了,所以我們還是知足些吧!
公告版位
如何更快吸收《峰言峰語》?想節省時間,先了解峰仔的分類方式唷! 連結:如何閱讀《峰言峰語》?
- Dec 01 Wed 2004 13:51
210 萬邊緣性勞動者
close
210 萬邊緣人 徘徊新貧無間道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