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常見為胺醣類 aminoglycosides (gentamicin,netromycin,amikacin),這是注射型抗生素,並無口服劑型,當累積劑量過高,會造成腎臟、聽神經傷害。以前很多人喜歡打消炎針,就有可能是這類藥物,目前除了住院病人,即使肌肉注射,也大多為其他更安全藥物所取代。
我們人體充滿細菌,但是細菌平常並未侵入體內造成感染。抗生素是拿來殺菌的,沒有細菌性感染的可能,就不應該使用;否則會把怕這種藥的細菌殺死,結果只留下殺不死的細菌,萬一真的需要抗生素時就沒效了。這就是所謂的抗藥性。
抗生素的抗藥性是怎麼產生的?
抗藥性的出現與普遍化是必然的趨勢:一般以為抗藥性是藥物引起,其實抗藥性是細菌自己產生的。(1)我們知道細菌大約每30分鐘分裂一次,分裂會產生突變;一種抗生素,即使原來足以殺死環境中所有的細菌,經過一定時間過後,突變就可能出現不怕藥的菌株。(2)環境中細菌無所不在,彼此間競爭生活空間與養分。使用抗生素,必然殺死怕藥的菌株,這多出來的空間便會由不怕藥的菌株佔領。(3)當人體感染了細菌,為了救命,使用抗生素是不得不然的。反覆使用之後,環境中便以不怕藥菌株居多,這時使用該種抗生素就沒有效果,也就是抗藥性。
不當使用抗生素,會加速抗藥性的普遍化,導致抗生素無效。這有兩種狀況:
a. 在不需要時使用抗生素,例如喉嚨發炎、扁桃腺發炎、腸胃炎等病毒性感染。
b. 需要使用抗生素時,沒有完整療程,過早停藥。細菌性感染,例如中耳炎、鼻竇炎、尿路炎等,都有一定療程。很多家長只要小朋友症狀一改善,就未依照醫師囑咐,自行停藥,結果常常三、四天後症狀復發,又要重頭開始;不但花錢費事,且容易使原來有效的抗生素不再有效。舉例來說明,假設感染一百隻細菌會出現症狀,其中一隻具有抗藥性,當抗生素殺掉九十九隻,所剩抗藥的那一隻會被我們免疫系統消滅;假如藥用到一半就停藥,此時症狀減緩,但還剩下五十隻細菌,免疫系統無法獨力消滅這麼多細菌,於是細菌又開始繁殖成一百隻,症狀再度出現,但是抗藥菌株已經變成二倍了。反覆之下,就會變成抗藥菌株佔多數。
短時間反覆感染,必須重複使用抗生素。環境中還是以非抗藥菌株為主,只要較長時間不用抗生素,抗藥菌株會被佔多數的非抗藥菌株所排擠,便會回到抗生素有效的狀況。這是台灣大部分小朋友最吃虧的地方,因為他們會很頻繁感染,必須反覆使用抗生素:(1)感冒容易併發中耳炎、鼻竇炎等細菌性感染。小朋友對大多數感冒病毒還沒有抗體,只要接觸到傳染源(患者),幾乎都會受到感染。台灣人口擁擠,又集中在托兒所、幼稚園等感冒密集班,想要不感冒也難。(2)過敏患者上呼吸道症狀(咳嗽、鼻水、鼻塞、打噴嚏)經常不斷,一旦感冒則更為嚴重,極容易併發中耳炎、鼻竇炎。台灣有相當高比例的過敏兒,過敏控制又普遍不佳。
如何減緩細菌抗藥性普遍化?
如果怕抗藥性而不敢使用抗生素,這就好比買了車,卻因為怕車子老化,不敢開車一樣的不合理。既然使用抗生素,抗藥性是必然的趨勢,我們只能盡量減緩它普遍化的速度。
1. 晚些使用抗生素。即使是容易中耳炎、鼻竇炎的小朋友,在沒有明確症狀時,只要醫師判斷沒有立即的危險,不要一開始感冒就提早用抗生素。
2. 確定細菌感染,先嘗試使用第一線抗生素,而不是直接使用後線抗生素,如Augmentin、Keflor、Zinnat、Cefspan、Klaricid、Zithromax等。其實超過一半的中耳炎、鼻竇炎都可以用Amoxil、Baktar等第一線的抗生素治癒,如此可以減緩第二線抗生素抗藥性的普遍化,免得以後無藥可用。
3. 一旦使用抗生素,必須配合醫師,按時用藥(例:一天四次),立即追蹤(不可以吃完藥休息個二、三天),並完成一定的療程。
4. 減少感冒機會或嚴重性,(1)接種疫苗,例如流行性感冒疫苗;(2)經常有效洗手,並不是只有夏天才需要洗手,即使腸病毒患者也是全年不斷的。
5. 減少細菌性感染機會(1)接種肺炎雙球菌疫苗,肺炎雙球菌除了導致肺炎、腦膜炎、敗血症以外,更是中耳炎、鼻竇炎最重要的兇手;(2)好好控制過敏。
以上需要患者、家長的了解與配合,不要為了求速效,甚或以為醫師是故意讓病人吃久一點的藥。台灣很多醫師就是在壓力下太早或過度使用抗生素。
北市小兒科執業醫師 王見豐
公告版位
如何更快吸收《峰言峰語》?想節省時間,先了解峰仔的分類方式唷! 連結:如何閱讀《峰言峰語》?
- Feb 21 Sun 1999 12:35
抗生素對人體有害嗎?
close
在媒體報導下,很多人誤以為抗生素對人體會造成傷害,其實除了過敏以外,抗生素對人體所造成的傷害極為罕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