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英國人據說是全世界最愛讀報的民族,這和一般英國人內向、沈默的習性有關,但這種習性又未必一定是天性,而是和後天教化有關,像我的英國朋友就告訴我,他從小最常聽到的父母教誨就是:「沈默是金」。

英國人和朋友並不愛多談,大家保持距離,談天氣多過表達意見,英國人常說:「不要和別人爭論政治、宗教、性的問題」,那麼還有什麼可談?英國人又不愛談食物,剩下能談的話題就是運動了,因此愛上酒館和陌生人,大擺龍門陣的人常常談的就是運動。

後天養成的沈默是金,並不能扼殺英國人好奇的天性,而這些想知道東家長西家短的心念,往往就內化轉移到好讀報之上了,反正報上有天下事,尤其英國報紙分成兩大派,質報專講嚴肅的事,滿足知識分子好議論之心,小報則大談不正經之事,安慰保持拘謹的英國人好是非之情。

我在倫敦多年,也養成了愛看報的習慣,而且是什麼報都看,反正我有文化研究的名目當藉口,但天天買全部的報紙所費不貲,所以我常跳著買,一日買兩份不同的報看
,天天換報看。

我最常買的店是住處巷口的雜貨店,這種掛著 Off Licence 的招牌,意謂著有賣酒的招牌,除了酒之外,也賣很多零碎之物,像口香糖、巧克力、薯片,各式罐頭類等等,另外也多賣報紙、雜誌,後來英國樂透開始營業,也加賣彩券。

因為常常在同一個地方買報,後來老板都忍不住奇怪地問我「為什麼老買不同的報」?真的,這種買報行為在英國差不多等於精神分裂。

從讀什麼報來識人,在英國是其來有自的,左派激進人士看《衛報》(Guardian),溫和自由派看《獨立報》(Independent),右派中產略保守人士看《泰晤士報》
Times),超級保守保皇派看《每日電訊報》(Telegraph)。而以上種種,代表了不同的政經意識形態,但在階級上,卻都一樣是中上至上層階級人士,所以他們看的是質報「Quality paper」。


勞工階級也有自己的報紙
勞工階級也有他們自己的報,叫小報 「Tabloid paper」,也按政經屬性分,右派看《太陽報》(Sun),左派看《每日郵報》(Mail)。

我有個中國大陸朋友,也和我們一樣愛買不同的報看,有一次她帶著《太陽報》上班,而她上班的地點是倫敦大學的皇后學院,她的頂頭上司看到她在看《太陽報》時大吃一驚,叫她趕快把報收起來,免得被他人看到了會瞧不起她。

我的大陸朋友笑說,在北京是沒有言論自由,但她沒想到,在英國,什麼言論都有不同的報刊登,但她卻沒有愛看什麼報就看什麼報的自由了。而我們也聽說,有些中上階級的知識分子,會在廁所偷看小報,好像看禁報一樣,人果真需要各種不同的 guilty pleasure(有罪的快感)?

除了這些日報外,倫敦還有份《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是我的最愛。《標準晚報》的屬性很特別,政治立場上既不太左又不太右、階級立場上也站中間,品味上很都會,心態上很嬉鬧。

《標準晚報》以報導倫敦人、事、物為主,有些上不了日報的消息,在《標準晚報》卻大幅報導,譬如像有個英國人三十年風雨無阻,每週日都會上海德公園東北角的肥
皂箱上發表顛覆政府的演說,但這個英國李敖最遺憾的可能就是三十年來都沒警察抓過他。

《標準晚報》出刊的時間約略下午四點,因此常可抓到一些當天的重大消息,尤其像 IRA又在那放了一顆炸彈或某個謀殺案的最新報導。每當有大事發生,地鐵站前、路
邊吆喝賣報的人就多了起來,行人也都會忍不住停下匆匆的腳步,偷瞄一下標題,或乾脆買份報來滿足好奇心。在這樣的時刻,都讓我會想到十九世紀狄更斯筆下的倫敦。


倫敦的地區報很具特色
倫敦有許多住宅區域,都會發行自己的地區報,叫 「local paper」,這是免費贈送的,因此上面會有些小廣告,而這些小廣告中卻是很有用的生活情報,像當地的酒館何時打折、乾洗店送折價券、新開張的餐館舉辦試吃等等,但這些地區報的文章卻不可小看,由於報導的範圍很小,因此反而深入,譬如我就從《貝絲華特報》(Bayswater)、《諾丁山報》(Notting Hill)等等,看到某戶人家遭竊以及遺失物品的清單,還有那家純種狗尋找血統純正的交配狗,以及住宅區內某家餐館主廚提供的食譜等等,這些小事,都是全家週遭的事,但在現代都會中人們口耳相傳卻未必會傳到耳朵裡,因此,每天看全國性、都會性的報紙,能使我們知道天下事,卻未必知道家居身邊事。

倫敦還有一份很特殊的週報,叫《新聞大條》(Big Issue),是無家可歸的人(homeless)自己辦的報,也由這些 homeless 在街上販賣。

倫敦有不少無家可歸的人,但這些人卻分成很多類,真正符合美國 Robo(流浪漢)或台灣的遊民的人並不多。在英國的定義中,一個人凡是沒有固定住所的人,都算無家可歸人士,但這些人卻不見得晚上沒地方住。倫敦有不少遊民夜棧及小旅館,都提供夜宿。

在街上販賣 「Big Issue」的人,常常都是衣衫整齊,他們可能是從北方南下的人,在大都市一時找不到工作,也租不起房子,因此就靠政府補助,住在臨時的收容所內。這其中有不少人,身懷絕識或絕技,因為處於社會的邊緣,對社會也有一份邊緣性的看法或想法,他們就想到辦份自己的報,專門報導倫敦邊緣事物。我幾乎期期都買 Big Issue,也因此認識了一些所謂「遊民」,而我從這份週報及這些人身上學到了許多事物,更幫助我了解倫敦的多變面貌。

「Big Issue」 會告訴你哪裡的公廁最乾淨,那裡最髒?哪裡的警察最不友善;哪家社會福利機構的社工最樂於助人,哪條街晚上很危險?哪個房子才剛被佔屋者(Squatter)佔領,哪座教堂的免費餐最好吃?哪裡可免費測試 HIV?有時,「Big Issue」上還會刊登很好看的詩及小說,也許下一個英國的文豪目前正是遊民也說不定。到倫敦時,別忘了買些報來看看,絕對會讓你的旅遊經驗更豐富,尤其是「Big Issue」一定要買,你會發現許多觀光客難以發現的事物的。

看報,是英國生活的大事,尤其是星期天,每一家報紙都加張,變成厚厚的一疊,再加上我特別愛看只有週日出版的《觀察家報》(observer),也是一大落的,因此我常常在週日的上午,不管是在家或出門找一咖啡館吃全套英式早餐時,都買來好幾份的報紙聚精會神地看著,也有不少人喜歡常帶報上公園,躺在草地上看精采的專題報導。在下午的酒館,也常看到倫敦人捧著報紙津津有味地讀報,星期天,讀報成了倫敦人集體的禮拜儀式了,也因此讓倫敦在星期天顯得特別的安靜,畢竟,正在讀報的人是不會開口的。

想知道東家長西家短的心念,往往就內化轉移到好讀報之上了,反正報上有天下事,尤其英國報紙分成兩大派,質報專講嚴肅的事,滿足知識分子好議論之心,小報則大談不正經之事,安慰保持拘謹的英國人好是非之情。 


中國時報 2003-02-05/韓良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