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郎咸平:为什么我们什么都比美国贵?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4日 08:34

原题:中美物价对比折射社会病态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北京真比纽约物价高吗》的文章。文章从牛仔裤、公交车甚至猪肉价格方面入手,将北京与纽约的物价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纽约“奢侈品”比北京便宜,但美国的公交及涉及人工、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比北京贵得多。文章一发表就立刻激发了社会议论,引发了人们对中美物价对比的再次关注。中美物价差异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奢侈品的疯狂
《人民日报》这篇文章中的中美物价水平的比较,部分是真实的。但是,比较两个国家的价格,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人民日报》这次分门别类地给出了不同领域的商品和服务的不同价格。奢侈品是中国比美国高得多,在一些与人、服务、知识产权相关的产品美国的价格又比中国高得多。在这个里面我们忽略了一个现象,今年第一季度,央行做的一个调查报告说,由于通货膨胀等等原因,86%的消费者指出要降低消费,14%的消费者指出要提高消费。

为什么高端产品比美国贵,就是这14%的人推动的,他们很多人都是企业家。由于我们的这些企业经营困难,所以他不去做企业,而是从事高端消费。中国有13亿人口,美国只有3亿,所以我们高端消费需求就很大,加上税费很重,因此我们的高端消费跟美国相比,是比他们高了很多倍。

根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的最新统计,中国奢侈品的消费人群占到了总人口的13%。《人民日报》的数据是对的,但是背后的原因依然没有讲清楚。在美国,商品的价格当中含的税是很少的,而中国的商品当中税的比重很大。对于进口的奢侈品来说,我们要交关税、消费税、增值税等等,这样一来,价格肯定比外国高多了。

即使这样,我们目前的消费形态,仍然让中国整个奢侈品消费膨胀到不可想象的地步。奔驰、宝马上半年的销售增长率是60%,法拉利50%,玛沙拉蒂是128%,劳斯莱斯是171%,这种数据在美国不是可想象的。除了外来奢侈品,我们再看看国内的奢侈品。以前茅台酒是一个普通的消费品,但是在当下的中国,它已经变成奢侈品了。茅台酒价格猛涨从2006年的350元一瓶到现在1950元一瓶,但是市场份额没有怎么扩大,就是因为只有14%的人在喝茅台。


富裕来源于创造力
路易斯的理论把整个社会分成两个部门,第一个部门就是技术型的人,他们会创造高附加值,另外一个部门就是服务型的人。他的理论就是一定要让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人先要富起来,然后使服务业部门的人跟着再富起来。

比如,美国大学生毕业后就进入苹果、微软工作,一年拿9万~12万美元的年薪,这就是路易斯所讲的高端技术人才。这些人有钱之后就由社会另外一个部门的人来服务他,这些人就是像保姆、餐厅服务员、出租车司机等等,因此,这些服务人员进行服务的时候薪水就会水涨船高。

在美国,由于服务型的人到技术型的人工作转换相对容易,所以服务型人的价值就被体现出来。美国一个家庭的平均收入是39200美元,美国农民的收入在2万美元以上,并没有太大的差距。所以美国的成功是建立在这种高技术、高附加值部门成功之上,然后由服务业来服务这些部门,最后水涨船高,大家实现共同富裕。

今天所谓的中国奢侈品比别人贵的现象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就是少数富有的人不再投资实业,不再创造社会财富。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现在的投资经营环境使得他们的实业投资回报率很小。根据工信部的最新调研结果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不到3%,只要有风吹草动,他们根本受不了冲击。除了实业,其他领域也没有投资机会,股市半死不活,房市猛烈打压加行政限购。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资金除了炒绿豆、大蒜、字画、茅台之外还能做什么?除了这个外在的问题之外,我们还有一个严重的内伤,那就是我们中国那些应该有创造力的部门没有创造出太多的财富和价值,支撑不了为他服务的部门,因此我们要向美国买软件,向美国买飞机,向德国买成套设备、汽车、机床,这样一来帮助他们富裕了第一个阶层。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服务、人力资源等比美国便宜是好事情,恰恰相反这是一种社会病态。




郎咸平:越穷越贵 为什么我们什么都要比美国贵  2012年03月02日

可怜的越穷越贵:中国人的“伪幸福生活”
这个章节我想谈一个比较有趣的题目,一个和每个人的生活都相关的题目,叫做泡沫经济。最近你们看到了吧,到处都是泡沫,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如今大蒜也泡沫了,中国的物价存在太多的泡沫。

我给读者举个例子吧,1982年,我们去看电影《少林寺》的时候,票价是1毛钱,2007年《变形金刚》在北京上映时的票价是80元,25年翻了800倍。而在美国,一线的电影院《变形金刚》的票价折合人民币后是54块钱。其实很多香港人到了大陆去看电影,看到票价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香港的票价最贵也才50港元而已。如果在非尖峰时间去看,还有20港元到40港元的票价,我们大陆这边的收入这么低,电影票的价格怎么可能这么高?简直无法想象。

在中国,像男学生要陪女朋友看个电影,那都是很奢侈的。这就叫什么?物价泡沫。以麦当劳为例,美国麦当劳价格跟中国差不多。天然气呢?我们差不多一立方3.5元,跟美国也差不多。你发现没有,这种低档餐馆的价格差不多,天然气价格也差不多,可是电影这种东西就差很多。

也就是说,吃的跟用的,这种大众都要消费的东西,价钱都和美国差不多,但是只要不属于大众消费品的,中国的就一定比较贵。比如说长途电话费,如果从美国打过来的话,是一分钟1毛钱,我们打过去的话,一分钟就得8块钱了,你看差多少?还有松下54寸等离子电视,相同款式,在中国卖40 939元,而在美国的价格就只有我们的四分之一,折合人民币只有10239元,你能想象得到吗?这个数据我们都已经上网再三查验过的,保证正确。

中国的房价收入比达到了发达国家的三至六倍,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人均收入不及日本东京十分之一的情况下,房价已和东京不相上下,有些地区的房价收入比已超过30倍。蔬菜、肉蛋、粮食及食用油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物价问题成为了百姓关注的焦点。那么,物价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所谓物价泡沫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有些人就喜欢穿大牌的衣服,比如阿玛尼,阿玛尼的西服在我们中国差不多要3万块人民币,但是在美国买的话,折算成人民币却只有15000块。汽油在中国是6.83元每升,在美国4.56元每升,也差了很多。宝马Z4型的车子在中国要58.9万元人民币,在美国折换成人民币才20万元而已。另外诺基亚1661型的手机,读者可能会觉得这个东西应该全世界都一样吧,其实也不一样,在中国买大概需要300美金,在美国买就只要85美金,差了近4倍。笔记本电脑呢?中国买一个笔记本6 000块,在美国换算成人民币只有3406元,还不止这些呢。

我再举几个例子,有个叫Samsonite的旅行包,翻译成中文,我们叫它新秀丽,可能大家不一定知道新秀丽,这种包在美国买的话,一个大概是27美元,才是中国价格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我们买一个包都要比人家多花那么多钱。在美国,一件POLO的秋天穿的大衣29美元,Clark的凉鞋,美国牌子,23美元,看到这些数字,你是不是还以为美国经济破产了、崩溃了?还是大甩卖?我也有这种感觉,不知道怎么回事了。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到美国洛杉矶一家叫小台北的中餐馆去吃饭,4个人点了很多菜,都是鱼虾螃蟹这些海鲜,一结账,4个人才49美金,折合成人民币大概是300多块,每一道菜平均价格才7美金,像这种鱼虾蟹之类的海鲜,在我们中国吃的话,这点钱顶多算个零头。当然如果去那些特别小的店,就另当别论了,但在一般餐馆我们的就肯定比美国的贵多了。

还有我们经常喝的咖啡,在美国是1美元,也就是不到7块钱人民币。我们这边,就是去一般的咖啡馆、咖啡厅,一杯也大概要二三十块人民币对不对?似乎只有麦当劳这种一般社会大众都吃的快餐,天然气这种一般社会大众都要用的产品,我们和美国的价格差不多之外,其他稍微上点档次的东西,我们都比人家贵。为什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