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家長有個觀念,總認為老師會做得比父母好,所以在教育方面完全交給老師,卻忘了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導師。
有這種觀念的,也包括許多高教育份子,然而,所有的理論與實證,甚至老師都會告訴你,家庭教育遠比學校教育來得重要,那為何台灣多數家長,依然相信老師勝過自己呢?
我認為主要有二個原因,那就是『獨立思考的欠缺』或是『把自己搞得太忙』。
【獨立思考的欠缺】,使得台灣人很容易相信權威,例如法官、醫生、老師……總會認為要相信專業,但在我自己的經驗中,專業人士的話常常不是那麼可信。首先,專業人士不會比你更了解自身狀況,他常用普遍的狀況來看待個體,以致於產生了偏差。其次,專業人士常常看法也相衝突,例如以看病來說,我常常發現一種病給十個醫生看,可能會產生九種說法。
另一個原因,則是【把自己搞得太忙】,而主因就是父母都在上班,那只好將這最重要的責任交給老師。
不可否認地,在台灣普遍低薪化的情況下,導致了夫妻都必需上班才能維持家庭所需,而在這種狀況下,將教育託付老師也成了無奈之舉。由於這種情況有個人無法改變的外在因素,所以此處不討論。
峰仔想談的,是有些家庭的財富或父母任一方的收入已足夠家用,卻仍選擇了各自上班而不自己帶小孩,這在我看來是比較可惜的。因為小孩的成長與教育是無法重來的,若確定自己能帶的比保母、老師、學校好,我其實是更傾向由父母自己帶,這樣不但小孩的成長會更快樂,教育也會更好,而從鉅觀來說,你也為國家培養了更好的人才。
誠然,上班族一旦辭職,可能損失的不只是高薪,還包括了有趣的生活,這包括了富挑戰的工作、更多的朋友、更廣泛的社交……但事實上,此處所謂『有趣的生活』,多數也能在帶小孩過程中主動創造的,更重要者,『與小孩互動』這種人生樂趣,並非工作所能達到的(例如最近我幾乎每天都被我那一歲半的女兒逗得哈哈大笑)。
所以若要討論在工作與小孩間取捨,峰仔認為唯一要考量的,就只有『金錢』。簡單的說,你欠錢的話,那沒得選擇,就是把小孩給別人帶,但如果不欠錢,那就自己帶(我這裡的錢主要是指財富,所以不只是你的收入,也要考量你的資產)。
再往下談,又產生了另一個問題:那倒底是誰來帶小孩?男方還是女方?這必需考量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中,最方便衡量的當然是雙方的年薪,亦即是由賺錢少的那一方來帶小孩,這也是我們在歐美常看到的情形:男生賺多女生帶,女生賺多男生帶。
然而,我前面已說過了,能辭職帶小孩的家庭,本身的經濟條件已優,所以錢不應成為最重要的考量,要考量的應該是,倒底是那一方下來帶,才會為這家庭帶來最大的幸福?或者更精確地說,更能為社會所接納?
在台灣,女生辭職帶小孩,會被認為賢妻良母,但若是男人辭職在家帶小孩,卻會被親友視為是不長進、甚至是吃軟飯,這時男人所要面對的社會壓力,並不輸給大齡女性被詢問為何還不結婚,或是早期台灣社會中同性戀被歧視的情形。
所以在台灣,有能力的家庭應該還是由女性來帶小孩,這並非是強調男性沙文主義,而是台灣社會還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文明啊~
註:這種收入夠而由女方來教養小孩而獲得極大的成功的,最具代表例子的,應就是台灣菁英梁旅珠。
連結:梁旅珠教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