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二天看到新聞《連結:繳40%稅的生活是?他年薪600萬「沒車沒房」》談到「年薪600多萬,需要繳40%,約161萬元」,基本就是在懲罰努力工作者。
收入多納稅也多,這是當今世界社會公平的主流思潮,這點本無爭議,但到了鬼島又被地主民代偷天換日,變成這條款只針對上班族,然而,對於年收入動輒上億的地主,鬼島幾乎是零稅率,這與西方完全不同,也因此,西方沒有富裕的地主,但鬼島最富的人都是地主。
所以鬼島的制度是這樣的,凡有利於地主的,就要學習世界潮流,但不利地主的,就要發展台灣獨有國情,放眼世界,確實難有像台灣這麼剝削的。
事實上,若是真按收入來課稅的話,應是地主要課到40%以上,而上班族年收在200萬以下的,應該零稅率,上班族年收200萬以上的,最多10%的稅率,這是比較合理的。
此外,也要看對社會整體發展的幫助,像是地主的收入屬於不勞而獲,而且有害國民經濟(會導致資金流入房地產而不是實業),所以應課徵至少60%以上的稅收才合理。相反地,上班族辛勤工作,為社會發展帶來巨大貢獻,年薪愈高表示他的價值愈高,應該降到10%以下,甚至是零稅率,如此方能吸引國際人才,帶動社會繁榮。
但地主民代不這麼做,他會說西方國家也都是高稅率,不過他們沒說的是,這些高稅率的國家都是已開發國家,也沒談到更重要的事,那就是西方高稅率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社會福利是『從搖籃到墳墓』,並非像台灣這樣高稅率低福利。
上班族的稅降不下來,於是你跟地主民代說要學習歐美的重房產稅,此時地主民代就會裝傻,接著轉移話題說「我們的身份證要加個台灣二字」「錢幣也要改成更能彰顯台灣價值」,說真的,這雖然是很爛的招數,但此時你會發現台灣的八成蠢民基本買單:老一輩的會高喊『愛台灣啦』,新一代則高喊『台灣價值我驕傲』。於是乎,制度無從改變,而地主民代笑而不語。
我曾說過,國際觀很重要,它不是懂英文,或是跟老外做朋友,國際觀其實就是要理解世界各地的制度與風俗,了解各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然後讓你知道自己的位置。如果國際觀不能為你指引未來,那這樣的國際觀並無意義。簡言之,國際觀的最終目的,是要能為個人帶來幸福。
所以,當你對比東西方後,會發現台灣真他媽的剝削,因此你立誓要幹倒地主民代(蠢民太多,這不容易),或是移民他國,雖然這不容易,但至少你會懷抱希望,至少教導你的下一代要懂得逃離鬼島,而希望,就是我們人生最珍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