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設計出來的榮耀

今天我們繼續說希思兄弟的《強力瞬間》。 

這本書里有很多有趣的真實故事,兩兄弟下了很大的功夫做了各種調研,而且這些故事還特別新穎,幾乎都是我以前沒聽過的。我們專欄只能講講書中的精華思想,如果你對故事感興趣的話應該仔細讀全書,比微博上那些社會新聞強太多了。 

在所有這些故事中,最打動我的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中的鬥爭故事。


1、美國黑人的鬥爭技術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發生在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那個時代的故事我們多多少少都聽說過一些。我到了美國之後,讀了一些相關的書,我了解越多,就越發現事情和我以前想像的很不一樣。

當時美國南方很多地區實行種族隔離,白人吃飯的餐館不對黑人開放,公共汽車上黑人只能坐後排,大學只有白人能上,黑人只能上專門給黑人準備的學校。後來很多黑人覺醒了,要求種族平等,起來抗議,這就是民權運動。

民權運動的抗議活動有個特別重要的特點,那就是「非暴力」 —— 沒有打砸搶、更沒有暴動。典型的抗議活動也就是比如說公交車上不讓黑人坐前排,而有的黑人拒絕往後排走,非得坐在前排。再比如說一群黑人青年進入只為白人服務的餐館,坐下,如果服務員不來招待,他們就不走,就在餐館裡安靜地坐著,是無聲的抗議。

正是這樣非暴力的抗議,慢慢地爭取了美國人民的同情,才讓民權運動獲得成功。 

這個敘述沒毛病,但是如果你深入到歷史的細節之中,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我們一般的印象,這些黑人抗議活動應該都是自發的:我們幾個人想在你家餐館吃個飯,你歧視我們不給服務,所以我們就不走,然後這件事恰好被媒體知道了,對吧? 

民權運動之所以成功,其實是嚴密組織的結果。普通人很少有勇氣打破社會規範上街抗議,就算有人出頭,也不知道怎麼應對各種意外情況。 

事實是民權運動的領袖一開始就設定了非暴力抗議的宗旨,然後還派人專門去印度學習了甘地「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中的技術。 沒錯,非暴力鬥爭,其實非常講技術。 

這些人回到美國,搞起了訓練營,招募青年學生進行了專項訓練。訓練營特彆強調的東西,不是「勇氣」,而是「紀律」。行動去多少人、什麼服裝,什麼隊形、隊伍中有人上廁所的話怎麼填補他的位置、有人騷擾怎麼辦、有人打你罵你怎麼辦……各種情況不但考慮到了,而且還反覆演習過。

二十五個黑人青年,有男有女,都是學生,穿著講究,彬彬有禮,在一家餐館裡靜坐示威。白人騷擾辱罵他們,他們不為所動。白人把調料和煙灰灑在他們頭上!他們還是不為所動。他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就這麼老老實實地坐在那裡 —— 因為他們想傳達一個信息:我們黑人是文明人,甚至比你們還文明! 

看看這些黑人,再看看那些欺負黑人的白人,現在到底誰是下等人?結果就是很多白人也加入了抗議的行列,民權運動取得了全社會的支持。 

而這一切其實是訓練的結果。普通人面對那樣的侮辱,根本做不到那樣的剋制! 

可是你能說民權運動是一場陰謀、黑人背後有想搞垮美國的黑手嗎?當然不能!黑人本來就有抗議的權利,他們只是把抗議做到了更好而已。這就是「組織」的力量,你不服不行。 

人一生中表現出勇氣的時刻,往往也是這一生中最感到榮耀的時刻。我記得格拉德威爾的《逆轉》那本書里提到過一個黑人牧師,他因為領導民權運動而被白人極端分子仇恨,有人對他進行各種恐嚇、甚至爆炸,都被他躲過了。結果躲過幾次之後,這個人的整個精神狀態升華了,獲得了一種神聖感,內心無比強大。 

這種榮耀,簡直是可遇而不可求。但是希思兄弟說,民權運動告訴我們的恰恰是,這個勇氣帶來的榮耀感未必是完全偶然的,你需要事先進行大量的練習。 

榮耀感,是可以設計的。 

那我們這些老老實實過日子的普通人,能不能也設計榮耀感呢?

 

2.「認可」的價值
最簡單的榮耀感設計,就是在平時多給別人認可。希思兄弟提到,在過去幾十年中有許多項研究,問員工什麼是能真正激勵你好好工作的事情,答案中排第一的永遠都是「自己的工作得到別人的認可」 —— 尤其得到老闆的認可。 

如果你是一個老闆或者老師,對你來說,認可手下人的成績可能是舉手之勞 —— 而對於被認可的人來說,這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榮譽,甚至都可能是他一生的轉折點。 

但是調查表明,有80%的老闆聲稱自己經常表揚下屬,而只有20%的下屬表示他們經常能得到老闆的認可。這個局面是老闆給員工的認可遠遠不夠。 

希思兄弟就此提出了幾個建議 ——  

1. 認可必須是經常性的。不是半年一次也不是一個月一次,最好是每周甚至每天都有,要隨時隨地發現員工做得好的事情立即表揚;

2. 表揚要真誠,最好是個人對個人。體系化評選是看業績和指標發獎金,而個人的認可完全可以搞成社交互動,

3. 要具體。比如在公司例會中把一個具體的員工幹的一件具體的事兒,拿出來當典型公開表揚。

如果你能做到以上三點,員工就會很有榮譽感,而有榮譽感的員工做事就會非常不同。 

那我們能不能給自己也設計一些榮譽感時刻呢?

 

3.里程碑效應
現在有個說法叫「遊戲化思維」,就是把生活中的什麼大目標,給細分成一系列的小目標,然後就好像是打遊戲通關一樣,完成一個小目標,就給自己一個獎勵。《羅輯思維》有一期節目就講過這個思想,你肯定聽說過。

希思兄弟也說了這個思想,而且給了幾個有意思的例子。 

比如說成年人自學西班牙語,如果你只是一味地苦學就很沒意思,最好設置一些「里程碑」。有人把西班牙語初學者水平分成了五級 ——  

1. 能在餐館裡用西班牙語點菜;

2. 能用西班牙語和計程車司機進行簡單的對話;

3. 看一張西班牙語報紙,至少能夠理解其中一個新聞標題;

4. 能看進去西班牙語的兒童動畫片;

5. 讀懂一本幼兒園級別的西班牙語書。

設置里程碑好處是你的進步能看得見。每完成一級,你就明確感到自己的水平跟以前不一樣了。 

其實這招兒我早就用過。很多年以前,我剛到美國留學,和幾個中國同學都要學開車。我們也沒去正規的駕校,只是同學之間互相教。我當時就冒著生命危險,教會好幾個同學開車。為了鼓勵他們,我發明了一個理論 —— 我說開車技術分四個境界 ——  

• 第一境界是你夠熟練地在訓練場里繞著圈開;

• 第二境界是你會走交通信號、路上有別的車不緊張,能從市區中的一個點開到另一個點;

• 第三境界是你敢上高速,到距離城市10分鐘的一個超市去買東西;

• 第四境界就是你能開一個小時的車,其中大部分時間是在高速公路上,去機場接送一個人。

我給每個跟我學車的人都講了這個分級理論。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我這個理論被接受了,有的同學互相教開車的時候,也引用我 —— 「按照萬維鋼的說法,誰誰現在到第幾級了。」 

所以這件事情給我也帶來了成就感。這就是里程碑思維。每完成一個里程碑,你都會感覺到一個實實在在的進步。 

最後咱們來看一張圖。

這張圖是對馬拉松參賽者的統計。橫坐標是跑完馬拉松總共花費的時間,最快的用了2個多小時,最長的用了7個多小時。縱坐標是每個時間段有多少人。比如用3個小時跑完馬拉松的大概有2萬多人,用4個小時跑完馬拉松的大概有9萬多人。 

這張圖的有意思之處在於,凡是接近「整點」的,比如3個小時、3個半小時,圖上就會出現一個凸起。也就是說,剛好在整小時之前跑完的人數遠遠多於剛好在整小時之後跑完的人。比如說,剛好用了4個小時完成馬拉松的人數,遠遠超過了那些用時4小時5分鐘的人。 

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可以假想一下 —— 一個人在快跑到終點的時候,一看錶,發現快要用了4個小時,他就會鼓勵自己,一定要跑進4小時!於是他就會調動自己的所有潛能跑完餘下的距離。 

4小時是個裡程碑。用3小時58分跑完馬拉松的人,榮譽感遠遠高於那些用了4小時02分的人。你可能說這是不是不太理性?四小時無非是人為設定的一個數值而已!但是人生不全是理性,想要一個好看的數字,也是人性。 

希思兄弟引用了一句話。 成功人士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對「完成」一件事很執著,「完成」這個動作,能給他們帶來極大的榮譽感。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利用人性,給自己設計榮譽感。

 

由此得到
我們這個時代對「自信心」強調的很多,但是對「榮譽感」似乎說的不多。你考察過去那些貴族,我看一個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很有榮譽感。有個人榮譽感的人和一般人的氣度不同,而真正的榮譽感不是天生的、不是什麼「二代」的身份自帶的、也不是做白日夢或者看心靈雞湯就能獲得的。 

榮譽感來自一小步一小步切實的成就,榮譽感來自別人的認可,榮譽感來自關鍵時刻表現出的勇氣。 

而我們今天講的,是你不用坐等榮譽感降臨 —— 你可以設計榮譽感。

羅輯思維 2019-02-21/萬維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