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我們來討論一個問題:

「以瘦為美」是如何打敗「以胖為美」的?

我們這裡說的「以胖為美」並不是指肥胖,而是相對於苗條身材,人們更喜歡豐腴健壯的身材。「以瘦為美」則相反。

這本來只是兩種無關對錯的審美取向,但如今「以瘦為美「卻明顯佔據上風,成為在世界範圍內都推崇的審美選擇。

相信你身邊一定有明明不胖但總喊著「我要減肥」的朋友,我們也常常能從新聞中看到很多為了瘦節食、抽脂的人。

為什麼我們會更偏愛「瘦」呢?

1. 我們先把視野看向西方。西方人最初崇尚胖,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生殖崇拜。原始社會人類的死亡率相當高,只有多生多養,才能確保種群的延續。如果一個人有肥碩的身體,表示生殖能力更強,更有魅力。這種審美在全世界各地都一樣。比如,創作於3.5萬年前的「霍赫特·菲爾斯的維納斯」女性雕像,形象就是大腹便便,豐乳肥臀,腰幾乎和肩膀一樣寬,在先民眼中,這種形象才代表著美。

 

2. 第二是社會地位。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如果一個人長得胖,通常是因為他的生活條件比較好,窮人是很難吃成胖子的,所以胖就成了財富與地位的象徵。而羅馬之所以會出現那麼多的胖子,也體現了社會經濟實力雄厚。直到中世紀,胖仍然是衡量一個人身家的直觀標準,在婚戀市場上,胖子比瘦子更受青睞。

 

3. 那西方人又為什麼會變得嫌棄胖子呢?影響主要來自三方面:第一,宗教影響。你可能聽說過基督教有一種說法叫「七宗罪」,暴食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在五世紀到六世紀,基督教的很多教派提倡苦修,認為少吃少喝、餓得皮包骨才算修行。教徒們將自己放逐到沙漠、荒原或者其他杳無人煙的地方,甚至什麼都不吃,把自己餓死。

 

4. 第二,社會物質財富增加。原來,只有貴族能獲得充足的食物,能夠吃胖,但隨著新航路和殖民地的開闢,巨量的商品和財富湧入歐洲,經濟水平和市民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原來吃不飽的老百姓也能吃胖了,胖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利,也就不再那麼被人所推崇。


5. 第三,政治形勢。18到19世紀,胖被視為封建反動勢力、守舊派以及剝削階級的特徵,成了革命的對象。比如,法國大革命時期,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就很胖,這個體型特徵也被拿來和舊貴族的腐化墮落掛上鉤。


6. 相比西方,中國傳統的審美其實更加多元化,有時候更崇尚胖,有時更偏愛瘦。這是為啥呢?

一方面,是和社會整體崇尚的文化有關。拿最有名的「以胖為美」的唐朝來說,唐朝之所以喜歡豐腴的身材,和當時的尚武精神有關。男人要上戰場,自然就不能太瘦弱,他們也會更喜歡豐腴健壯的女性。而宋朝因為「重文輕武」,文人通常比較瘦弱,他們喜歡的女性也更偏柔美。整個國家對女性身材的喜好,就更喜歡「瘦」了。

 

7. 另一方面,審美還受到具體生活環境的影響。如果你觀察游牧民族會發現,他們飲食多蛋奶和肉類,運動量也相對較大,天生就容易長得強壯,所以他們對身材的喜好,也會更偏向胖的陣營。而那些飲食以穀物蔬菜為主,又不太大量運動和對抗別人的民族,普遍的身材就會更瘦一些,也就更喜歡瘦。

 

8. 而今天,我們更推崇「以瘦為美」的審美,健康宣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幾乎所有媒體都會強調肥胖的危害,讓大眾把「胖=不健康」深深刻在了腦海里,越來越不喜歡胖子。但對過瘦的危害,卻遠遠沒有肥胖危害說得多,導致大眾對過瘦沒有足夠的警惕,甚至還有人認為極端的瘦才是美。

 

9. 技術的發展,漸漸降低了人對胖的寬容度。你回頭看看幾十年前的中國明星,有不少豐腴的類型和大方臉,但由於鏡頭會把人拍平,身材正常的人拍出來會被「拉寬」很多,導致「上鏡胖十斤」,所以明星必須極端苗條。受明星影響,很多人也嚮往苗條,把追求瘦變成了一種執念。

 

10. 此外,瘦之所以能夠戰勝胖,還有一個強大的後台——減肥產業。你想,變胖對現代人來說很容易,想瘦卻很難。商家當然更喜歡宣傳「瘦才是美」的觀念,藉此挖掘出巨大的商機,比如醫美抽脂、減肥藥等

 

11. 最後,你要明白一點:審美觀念時刻在變,你要做的不是追趕潮流,而是讓自己保持健康、自信。如果你決心減肥,一定要選擇科學的方法,比如合理運動、調整飲食結構。而一些短期見效的極端方法,都對健康有害,千萬不要嘗試,比如過度節食。


以上這些見解,部分來自於《卡路里與束身衣》。這本書除了講述一場跨越兩千年的節食史之外,還對當今減肥產業進行了分析。

我們能獲得這樣的新知,必須要感謝作者露易絲·福克斯克羅夫和譯者王以勤,和出版方三聯書店。

羅輯思維 2019-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