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東亞爭議最大的一本書,《反日種族主義》,反日是對的嗎?
最近在亞洲有一本書掀起了軒然大波,不過在國內倒沒看到什麼相關報導,這本書的爭議性非常大,叫做《反日種族主義》。
這是本什麼書呢?光聽名字你還以為是本「反日」的書,但恰恰相反,這是一本「媚日」的書。
這本書的是由韓國經濟研究所的六位學者作家來寫的,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作者是,前首爾大學經濟系教授,李榮薰。
這本書主要用數據和調查的方式,來提醒韓國人,我們一味的仇日反日,是不是我們韓國人天生的種族主義呢?就像美國白人對於黑人的歧視一樣,我們韓國人對日本人是不是也是一種帶著仇恨的「種族主義」呢?
這種韓國全社會對於日本長期的仇恨與敵意,真的是正確的嗎?還是那些政治家需要對於民眾來進行洗腦,讓我們韓國人天生反日,天生對日本人「種族歧視」呢?
這種言論一出,六個作者立馬被罵成篩子。
「反日」居然錯了?日本當年那麼欺負我們,現在我們仇視日本,反倒成了對日本人的「種族歧視」了?
這六個人成了「韓奸」,而在日本那邊,則大大讚揚:
嗯,這本書很理性,從經濟學,社會學和歷史學的角度,深刻剖析了日本對韓國帶來的巨大影響,而這些影響,並不都是壞的,甚至還有很多好的方面,日本並沒有韓國傳統認知上的那麼壞。
這裡要提醒各位注意一個時間點。這本親日的《反日種族主義》上市時間是今年7月,而這個時間點,正好是日本宣布,禁止三類半導體關鍵原材料賣給韓國的時間,也是日本正式宣布對韓國發動貿易戰的時間。
自那以後,日韓關係就立刻跌入冰點,韓國全國更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日運動」,挑釁街上開的日本車,辱罵在韓的日本遊客,下架所有日本商品,日本大品牌優衣庫在韓國銷售額大減90%。
要說「團結」,我是沒見過哪個國家能像韓國那樣團結一致反日的,同樣遭受日本侵略和迫害的中國,在反日問題上並沒有韓國那麼「堅決」。
但詭異的是,覺得韓國人比中國人更「反日恨日」,可這本《反日種族主義》,這本親日的書,為日本辯護和說好話的書,居然在韓國賣瘋了,長時間佔據韓國書籍銷售排行榜冠軍。
親日的書,賣的如此好,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我先看看,看完了再去罵作者?」
還是韓國人自己都在反思,我們這麼反日,到底對還是不對呢?堅決反日,對我們國家和生活,帶來的是好還是壞呢?這是買這本書的兩派人的想法。
當然也有韓國網民說,書名明明是標題黨!《反日種族主義》,乍一看老子還以為是狠狠罵日本的書呢,所以我才被騙了去買的,看完才知道,是親日媚日的書,我被騙了。
不管怎麼樣,我們就來看看這本爭議如此巨大,最近在亞洲地區,在那些被日本侵略過的國家掀起軒然大波的書,到底說了什麼吧!以下內容來自書本內容,以及作者採訪時的講話內容,本人僅做翻譯和整理,內容不代表本人或本號的立場:
可悲的韓國人缺乏自我認同,19世紀以後,伴隨著中華帝國的衰落和崩解,原本依附於中國的朝鮮王朝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瓦解和崩潰之中,最後造成的結果就是1910年大韓帝國與日本帝國簽訂了《日韓合并條約》。
1910年8月27日,大韓帝國正式滅亡,併入了日本帝國,一直到1945年,整整35年的日本統治時間。
二戰後,日本戰敗,韓國方才獲得獨立。但是韓國的獨立,不是韓國人取得的政治成就,而是日本帝國在和美國的「碰撞」失敗後,所造成的結果。
從日本的教科書角度來看,就是上面這段敘述歷史的結果。
但是如果從韓國的教科書來看的話,那就是一段非常痛苦的歷史事實了,《韓國憲法》規定,韓國是繼承自1919年3.1獨立運動後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三一獨立運動」今年正好是100年,文在寅非常重視,但韓國真的是建國100年了嗎?
許多韓國人對於這個身份認同感到混亂,如果韓國真的建國100年的話,那日本殖民的35年算什麼?難道要徹底將這段殖民史抹去,就因為他損害了韓國人的自尊心嗎?
韓國社會和政治,就是面對著這樣一種嚴重的矛盾和衝突,沒人敢提殖民時期,這也讓韓國人對自身的身份,產生困惑。
反日種族主義是一種「無條件的」且「絕對不變」的敵對情感。
有時候我們都說西方的政治正確可笑,白人歧視黑人,多數族裔歧視少數族裔,認為黑人又懶又蠢又笨。
但在韓國,反日就是一種「政治正確」。日本人過去,現在,未來,全都是壞的,永遠不會變,這個民族的本性就是惡與毒,所以我們過去,現在,未來,都將無條件的,且絕對不變的反日。
作者認為,韓國人對日本懷有的強烈敵意,是一個政治產物,同時也是一個歷史產物。
韓國人反日和中國人不一樣,中國自古以來一直是個強大國家,有著強大的民族自信,日本從不曾真的摧毀中國,對中國人來說,反日本侵略戰爭,不過是其長遠歷史中對抗外來侵略的戰爭之一,中國一直是亞洲最強大的國家,從未丟失其民族自豪感。
但韓國不同,在韓國人的真實內心裡,朝鮮王朝是一個非常美麗,非常高貴的國家,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暴力,徹底摧毀了他。
朝鮮王朝的覆滅,被日本徹底吞併,讓韓國人從歷史上徹底失去了民族自豪感,這種從根子上的「民族自豪感」喪失,是今天韓國如此仇日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國和韓國對仇日態度不同的根本原因。
作者認為,韓國人仍然以中世紀的「善惡觀念」來評判與日本的關係,這完全不符合現代社會的背景。他描述道:
有一天,我去幼兒園接孫女放學,在路上孫女居然對我說,爺爺,日本是我們的敵人,我聽了以後非常驚訝,韓國的教育,從小就在培植孩子一種本能的仇日情緒。
在中國,你絕不可能聽到這樣的教育,中國的幼兒園小朋友絕不會走過來對你說,「日本是我們的敵人。」
類似的情況,也只有朝鮮會發生了,朝鮮的幼兒園孩子會大聲告訴你,「美國,是我們的敵人。」
原來我們韓國自詡為自由民主的社會,卻和朝鮮一樣,在對孩子進行一輩子都難以抹滅的「仇恨教育」。
我採訪了韓國小學的教職工會,裡面的老師也對我說,我希望你們能檢查一下教育領域,看看我們的孩子正接受什麼樣的教育。
政府在進行邪惡的仇敵式教育,通過從小的洗腦來對孩子灌輸永遠不變的敵對情緒,這是比種族主義,更可怕的教育。
一位英國記者在記者會上提問李榮薰:「德國對戰爭罪行深表歉意,但日本對道歉一直模糊不清,德國對猶太人進行了種族滅絕,日本殖民台灣和朝鮮,侵略亞洲,您認為德日兩國相似嗎?或者日本的那種含糊不清的道歉,已經足夠補償受害者受傷的心了嗎?」
李榮薰答:
根據各項歷史資料,日本在統治朝鮮半島的35年中,並沒有能稱之為種族滅絕的行為發生,日本對朝鮮的統治一開始採取暴力鎮壓的手段,因為朝鮮人民的反抗非常激烈,尤其是在「三一獨立運動」中,200萬朝鮮人發動了上千起反日示威和武裝起義。
運動期間日本殺害8000朝鮮人,1.6萬人受傷,6個月後,「三一運動」被鎮壓下去,「三一獨立運動」後,日本就開始採取了較為懷柔的政策,日本開始在朝鮮廣設學校,開辦報章,加強「皇民化運動」,推行「內鮮一體」的政策。(注釋:所謂「內鮮一體」。內:指的是日本本土,鮮:指的是朝鮮半島)
也就是說日本希望通過對孩子的教育,通過報紙文章的宣傳,慢慢對朝鮮人進行思想洗腦,讓他們認同日本的統治,這是日本在朝鮮的主要統治手段,在此期間並未發生過類似納粹屠殺猶太人那樣的「種族滅絕行為」,因為日本人僅僅是希望將朝鮮人一體化成日本人,而並不想滅絕朝鮮人。
現在韓國的主流歷史學者認定,日本在二戰期間強征20萬女性充當「慰安婦」,這20萬的數據,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日本統治期間,沒有種族滅絕行為
20萬慰安婦的數據,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此時台下記者提問:「在《反日種族主義》里,你提到,其實很多慰安婦擁有自由和選擇權,他們並不全是被強制的,可是在著名的「河野談話」里,日本官房長官「河野洋平」承認,慰安婦們過著可怕的被強迫的生活,你書里所寫的,和日本官房長官所說的內容不符,希望你解釋一下是為什麼?」
作者李榮薰說:
這是政治問題,而非學術問題。我們看問題必須將政治與學術分開,河野談話是一個明顯的政治談話,我們也不能因為河野談話就禁止研究人員去研究相關歷史,同樣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更多資料的發現,推翻之前的結論,那是再正常不過了。
但是《反日種族主義》一書中對於慰安婦問題的研究,確實是在極大的挑戰韓國社會早已經形成共識的「慰安婦事實」
圖為韓國民眾上街抗議「慰安婦協議」
作者李榮薰繼續說:
但有些話我還是必須說,我認為與傳統認知不同的是,真正被強迫成為慰安婦的朝鮮人大約在3500人左右,即便是可查的最大的數字,也不會超過7000人,在1942年,整個朝鮮半島,大約有19000名賣淫的寡婦或妓女。1942年這19000名寡婦或妓女中,只有3500人是真正的慰安婦。
記者接著提問:「韓國都認為,這20萬名慰安婦大部分來自朝鮮半島,且都成為了性奴隸,沒有行動自由,更沒有得到合理賠償,你認為他們都是被迫的嗎?」
作者李榮薰答:
20萬韓國婦女成為慰安婦,這是沒有任何根據的加工後的數字。如果真有20萬韓國婦女成了慰安婦,那麼慰安婦總人數將達到80萬,當時日本在朝鮮和中國的軍人差不多是250到280萬左右,你說280萬軍人帶著受到嚴格控制的80萬慰安婦,這現實嗎?
慰安婦確實存在,日本也不曾否認,但絕沒有韓國所描述的那麼多與那麼誇張,真正被強迫的淪為性奴隸的慰安婦絕沒有20萬,為了誇張仇日的效果,韓國故意將他說成20萬,而且還說裡面大多數是朝鮮婦女。
另外我再說一遍「政治主張」和「學術研究」是兩個範疇。「政治主張」是廣義的人民訴求,但「學術研究」則是嚴謹的數據說話。
記者朋友你所說的「性奴隸」就是一種政治主張,奴隸是喪失自由意志與行動的人,但是大多數慰安所的設立都是有白紙黑字的「明文合同」的,慰安婦進入慰安所,合同到期或者進行交易後,會收到一筆款項,收到款項後人們便可以自由活動。
而關於慰安所的運作也都有詳細規定,慰安所根據日軍的軍級和時間,制定不同的價格,然後以現金支付,根據已經離世的慰安婦的回憶,這些條款一般情況下都會被執行。
所以說20萬韓國婦女淪為慰安婦,甚至性奴隸,而且沒有獲得任何補償,這是不正確的,大規模的奴役婦女作為性奴隸的事情並不存在,而且大多數慰安婦在慰安後,都獲得了金錢的補償。
作者李榮薰繼續說道:
關於是否強制的問題,我還想說的是,人類社會是一個非常現實和複雜的社會,尤其是在戰爭時期。
有許多日記和歷史記錄證明,在當時不少貧苦人家的女性都是經過父母同意後,為了一個家庭的生存才進入慰安所的,還有一些婦女則是因為飢餓和走投無路。
大多數的慰安婦,並不是像韓國社會和電影描述的那樣,路上見女人就抓,抓去就關,供人隨意淫樂,這也是一種對於歷史的誇大,以及反日種族主義,用個別的強征案例,來誇大整個慰安婦的遭遇。
再說一遍,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學術,學術講究大量數據的研究,而非個別案例。
《紐約時報》記者提問:「你這是在淡化日本應該負的責任嗎?」
作者李榮薰答:
日本當然有不可否定的侵略責任,但本書所主要探討的,是韓國人整體陷入了偏見式的仇日情緒中,對日本的仇恨,就相當於種族歧視了。本書不是探討日本責任,而是反思韓國社會,反思韓國社會,與探討日本責任之間,不矛盾,至於探討日本責任的書,我想書店裡有很多,你可以隨時買來看。
日本媒體站起來詢問了日韓關係的未來。
作者李榮薰答:
韓日關係目前正處於非常困難的境地,我認為日韓關係的困難,主要原因在韓國政府。文在寅政府,單方面否定了兩國政府在1965年所締結的《韓日基本條約》,這是韓日關係今天如此困難的主要原因,而且今天的韓國社會,上到政府機關,下到韓國百姓,大多數人都認為這種「違背基本條約」的行為是正當的。
(注釋:1965年韓日基本條約,是韓日建交的基本框架協議,協議里提及了日本的戰爭賠償問題,日本向韓國提供5億美元的政府貸款,其中3億美元為無償的現金贈與,2億美元為有償的長期貸款,站在日本的立場,日本人覺得當年建交的時候,該賠的我都賠了,可文在寅政府卻在這幾年推動「強征勞工」賠償和慰安婦賠償,日本人覺得當年賠過了,還賠什麼賠?韓國大法院則宣判在「強征勞工問題上」日本必須賠,日本不賠就變賣日本在韓企業的資產,於是日本政府對韓國發動了貿易戰,日韓衝突由此一發不可收拾)
《反日種族主義》的作者認為,是文在寅政府為了民意和選票,率先違背了當年簽訂的條約,這才引發了韓日近日的爭端和危機。很多韓國人天生反日,那麼韓國這種「反日種族主義」會改變嗎?還是會一直持續下去?
作者李榮薰說道:
大韓民國在1948年正式建立,這71年里韓國人受益於自由民主和市場經濟,但同時韓國人的思想在某一方面也並不是自由和民主的,不過我認為少數真正自由的公民已經成熟,他們渴望獲得新的歷史觀點和歷史解釋,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大眾觀點,缺乏獨立思考。
我認為這本《反日種族主義》一上架就大賣10萬本,正說明了韓國人需要這樣一本書,來為他們提供更多元的歷史思考。
上面內容來自書本內容,以及作者採訪時的講話內容,本人僅做翻譯和整理,內容不代表本人或本號的立場,韓國居然有人出書,來給日本的殖民和慰安婦等問題「洗白」,挺令人意外的。
日本侵略者的累累罪行,證據那麼多還有什麼好洗的,日本媒體在大篇幅報道這本書的時候,用到的多是吃驚,不敢相信這類詞,畢竟在不少日本學者眼裡,韓國人最反日,他們沒想到韓國居然還有人會主動反思這個「反日問題」。
日本學者在書籍討論會上說,這本《反日種族主義》真實的目的,是在探討一種新的經濟合作環境,因為這本書是「韓國經濟研究所」主導出版的。
書的作者里,也有好幾位經濟學者,他們考慮更多的是經濟問題,他們認為,韓國長期仇視日本的社會氛圍,已經嚴重傷害到了韓國經濟,你恨一個人可以,但你恨一個人不能委屈了自己啊!
如果韓國的社會風氣不是那麼仇日的話,那對於整個東亞的經濟整合,也是大有好處的,日本學者認為,這本書主要的目的是在講,減緩仇日情緒,拉抬韓國經濟。
目前該書已經翻譯成日文,準備在日本出版,中國台灣地區也在商討版權,相信不久後中文版也會在台灣出版,到時候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亞馬遜上購買來看看。
微觀系列 2019-10/江平舟
【峰語】媚日書竟大賣!韓國人的反思浪潮開始/2019-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