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寧:B站、拼多多、抖音,智能時代的核心是精準
梁寧 2020-08-21(原文出處)
時代的挑戰是什麽?
2020年,我們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太多了,以至於一個朋友套用了《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句式,問我:人生總是這麽苦,還是只有2020年苦?
不少朋友聽過我講點線面體的理論。我們個人是附著於公司,公司附著於產業,產業附著於國際分工,國際分工附著於國家戰略,國家戰略的背後是整個世界的協同方式。
現在看上去,幾個大經濟體的國家戰略會發生變化,會導致整個世界的協同方式、國際分工發生變化。附著於其上的產業、企業都隨之動搖、調整。
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這麽一聽,確實足夠嚇人,足夠令人浮想聯翩,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焦慮。
我們想想那些面對自然現象的古人吧?
古人們看到電閃雷鳴,感受到的就是恐懼,然後用腦子里的知識去解釋它:這是雷公雷婆在工作;再產生出解決方案,比如請道士天師,登壇作法呼風喚雨。這就是科學啟蒙以前的世界。
歷史一直在出題,首先是糧食不足的問題,幾代人大航海發現美洲,改變物種傳播,解決這個問題。
接著是肌肉和力量不足的問題,工業革命的各種機械和電器,幾代人的努力,讓人類擁有無限力量。
接著是信息不足,幾代人的努力,解決信息同步問題。
每解決一個歷史的大問題,整個人類的文明和富足就向前一大步。
那什麽是歷史交給我們這一代人的問題?
其實是進入智能時代,構建未來數字社會的生活場景和工作協同。
這是整個人類歷史上,我們這一代人共同的課題。
我是70後,現場應該有80後、90後,包括00後,站在歷史角度,我們是一代人。因為我們要共同解答,歷史交給我們這一代人的問題。
智能閉環的“四化”
針對智能商業,我想分享兩個對智能商業的思考框架。
2017年,曾鳴教授做了一個公開課,叫《看十年》。這兩個框架,基本上都是那次公開課里,他分享的思考。
過去的3年時間,我和很多朋友說過,那次公開課對我的幫助。這3年,我一直在用這兩個框架,真的很好用。所以忍不住,接一棒,把這兩個框架再講一遍。
第一框架,我管它叫“智能閉環”。
智能閉環我總結有四化:動態數據化、場景系統化、商業邏輯算法化以及交付服務化。完成這四化,就是一個智能閉環。
比如,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從去年4月開始和張展暉教練學習跑步。剛開始的時候我連400米都跑得很難受,8個月後,也就是去年12月,我跑下了台北的半馬。
那我是怎麽做到的呢?
張展暉讓我幹的第一件事,是買一個運動手表,在手表的界面上,可以實時看到心率、速度、公里數。這是什麽?這就是【動態數據化】。
這樣做的價值是什麽?在沒有數據化之前,我只知道自己難受,自己不行。但是不知道自己被卡在哪里了:是心肺功能不行?還是腿的力量不行?
看到心率就知道了,首先是心肺功能不行。那就放下速度,對著表,看著自己的心率跑。把心率控制住,也就沒有那麽難受了。隨著訓練的累加,腿的能力也自然提升了。
所以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數據化,就把原來束縛你的一個自我認知,“我跑不了步”,變成具體的。你知道自己卡在哪個環節,知道該如何具體解決。
這就是數字化的意義。
第二步,【場景系統化】是什麽意思?
我的《增長思維30講》專門用幾課講過系統。系統有三要素,目標、要素和關係。什麽叫場景系統化?
首先這個場景一定要有目標。沒有目標的場景,只是背景,是無法系統化和算法化的。
比如,我當時的目標是8個月後參加台北半馬。就是我要在8個月的時間,從只能跑400米,到以8分鐘的配速跑21公里。有這樣清晰的目標,才能設置之後的算法。如果另外一個人的目標是減脂,那他的算法肯定不一樣。
接下來的服務化交付,都是通過張展暉教練完成的。
他以健身教練的專業知識作為算法,給我制定了每周的訓練計劃,偶爾還親自帶我跑圈,矯正一下我的跑姿,教我幾招拉伸,這個就是服務化的交付。
這個閉環的結果之一,就是我執行了展暉教練的算法,完成了我的目標。
結果之二呢?就是我像今天一樣到處講,展暉好,你要學跑步可以去找他。
展暉就可以處理更多的數據,他的算法就又增強了,他的服務還能接著優化。
這個其實就是張展暉教練的人肉的智能閉環。
智能手表提供的數據化,當然是非常關鍵的一環。沒有這些動態的數字,就沒有之後的算法和由數據驅動的目標達成。
但顯然,比起智能手表,我更感謝的是幫我完成目標的張展暉教練,具體而言,是他的算法和服務。
所以,現在大量的所謂智能硬件,所謂IOT、物聯網,其實都只做到了動態的數據化。沒有形成智能閉環的服務。所以這些企業,還是工業企業,不是智能企業。
沒有形成智能閉環的公司,就不是智能企業,不是智能時代的新物種。
特斯拉的智能閉環
那麽誰是智能企業呢?有什麽例子嗎?有,特斯拉。
今年3月,我應騰訊青騰邀請,做了一個公開課《站在2025看今天》。當時正好是美股世紀大熔斷的時候,特斯拉跌到了300多美金。
在那場公開課上,我說現在的股價,好像一下回到了2016年。好像我們有了一次時光穿梭的體驗,看到2020的今天,然後回到2016年的股市重新入場。
那麽你買誰?工業之王波音,還是智能時代的新物種特斯拉?
今天幾個朋友都是當時聽我建議,買了特斯拉,賺著錢了,然後今天來捧我場的。我還是很開心。
一說特斯拉,很多朋友的第一概念是新能源汽車。特斯拉是新能源,更是智能時代的新物種,因為它有完整的智能閉環。
我們都知道特斯拉,還有很多造車新勢力企業都在談一個詞,“自動駕駛”。很多朋友覺得自動駕駛不現實。那麽自動駕駛的意義何在?自動駕駛,就是特斯拉在建設它的智能閉環。
目標是什麽?讓用戶上癮,讓用戶離不開。
一輛特斯拉上路,它每分每秒都在收集數據,做動態數據化的事情。什麽數據?精細路況數據,駕車車主的動作習慣數據,車自身配件的協同數據。
第二步,場景系統化。特斯拉駕車這個場景的目標是什麽?我說了,讓用戶上癮。達成這個目標至少有一個指標,讓開車的人更省力。
第三步,邏輯算法化。這個目標達成了嗎?你問問那些買了特斯拉的人,是不是就回不到傳統汽車了?為什麽?因為這是一台學習了你的駕車習慣的車。你省力,是因為它在適應你。這個是會上癮的。我們看到這麽多車主上癮了,算法當然是Work的。
第四步,是交付服務化。特斯拉自動駕駛一個升級包4萬多人民幣。買了,你就在特斯拉的服務里了。你不需要知道它每分每秒都在收集和處理什麽數據,你也不用知道特斯拉用什麽邏輯,什麽算法讓它的3萬個零部件協同起來,你只知道你開得省勁了。這個就是服務。
你買一個智能手表,得到的是數據。你買一個特斯拉,得到的是服務。
閉環和不閉環的用戶體驗,差別就是這個。
你可能要問,你把特斯拉說的很強大,街上開特斯拉的人還是很少啊。
這就是我們用思維框架來識別新物種的價值所在啊。
我們看一組數據,2020年6月,北京、深圳、上海汽車銷量數據:
2020年6月,北京汽車銷售第一名,特斯拉Model3,賣了1876台。第二名是奔馳GLC級,賣了910台,差一倍。
深圳汽車銷售第一名,特斯拉Model3,賣了1717台。第二名是卡羅拉,賣了813台,差一倍多。
上海汽車銷售第一名,特斯拉Model3,賣了3171台。第二名是科沃茲,賣了1274台,差將近兩倍。
這就是新物種的威力。
以精準為核心的協同演化
如果你說,我就是一個普通人,我為什麽要識別特斯拉這樣的新物種?
2014年,我的一個朋友張棟,是一個機器學習的專家,發了一條朋友圈說:如果你是一個有10萬塊錢的普通人,可以考慮此時用2萬塊錢買比特幣。
如果你輸了,你就成了一個有8萬塊錢的普通人。但如果你贏了,你的命運就會發生改變。這就是識別新物種的意義。
成熟市場,拼的是資源和體量,咱們都是普通人,沒戲。沒有天敵的新物種,你我這種普通人才可能有機會。而且一個爆炸發展的新物種,一定會引發生態改變和生態機會。
這個是什麽?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框架的第二個詞,“協同演化”。完整的表述是:以精準為核心的協同演化。
我會思考這個詞,來自今年初的一次產業討論。一個大佬提問:拼多多的天價補貼能否改變拼多多的客群,把買貴的東西的人拉上來,讓賣貴的東西的商家也開始在上面賣東西?
我說,如果看半年,這是一個雙邊博弈。商業肯定是先有賣才有買,先有供給才有交易。
但如果我們以一個3-5年的視角來看這件事,就應該是一個演化的思路。在這樣的一條演化的道路上,起決定作用的,就不是此時的百億補貼,而是誰更精準。
因為商業的本質就是變現,誰更精準,意味著變現效率高,資源一定會向著變現效率高的方向傾斜。所以未來的商業生態,一定是以精準為核心的協同演化。
京東、淘寶、拼多多,誰更精準?
那京東、淘寶和拼多多誰更精準呢?京東就沒法比了是吧,打開京東的推薦,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什麽東西你已經買完了,不要了,他就給你推薦啥。真是無語。
淘寶的推薦比京東好很多,但還是不如拼多多。今天的屏幕沒有辦法放截屏對比。大家可以自己在淘寶搜個比如“無錫排骨”,你看淘寶的關聯推薦還是“無錫排骨”“三鳳橋”,這一類關鍵詞的匹配。
我在拼多多上搜“無錫排骨”,拼多多除了關聯“無錫排骨”“三鳳橋”,還會給我推薦一下“四喜丸子”。這說明什麽?說明淘寶在做關鍵詞關聯,而拼多多在做用戶理解,它試圖理解我的搜索動機和偏好。
我們回到“智能閉環”,你會看到,淘寶和拼多多的智能閉環是不一樣的。
參考閱讀我的《增長思維30講》,有講系統的一課說到:目標不同,系統不同。
看上去淘寶和拼多多都是購物平台,但在它們內部運作的智能閉環里,它們的場景目標不一樣。
淘寶的目標是讓用戶淘到寶。
拼多多的目標是讓用戶上癮。
這意味著什麽?這意味著拼多多要收集並處理比淘寶更多的用戶數據,產生比淘寶更強的用戶理解。
所以我在拼多多上搜過“雞胸肉”,之後拼多多會給我推薦運動文胸。這不是傳統的關鍵詞匹配,這是拼多多基於對我的用戶模型的理解,做的智能推薦。
既然開始吐槽淘寶了,我再提一點淘寶的關鍵短板,就是網絡效應。
“網絡效應”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
什麽是網絡效應?簡單來說,就是用戶對用戶有價值。
微信就是最強大的網絡效應產品。因為用戶對用戶有價值,所以用戶要拉更多用戶來。
淘寶在C端沒有網絡效應。淘寶的用戶對用戶沒價值。
但是拼多多有網絡效應。拼多多的用戶對用戶有價值,你幫我拼個團,我幫你砍一刀,你再給我提供一個購物靈感。網絡效應是拼多多過去幾年增長奇跡很核心的原因。
“精準”和“網絡效應”是曾鳴的著作《智能商業》這本書里的核心詞匯。
可是把他的理念執行得最好的那個踐行者,卻是阿里的勁敵。
今天的淘寶,核心還是頭部效應,爆品、頭部的商品、頭部的品牌、頭部的營銷投放、頭部的直播網紅拿到這個平台最大的紅利。
“精準”“網絡效應”,淘寶會跟上嗎?
畢竟智能時代才剛剛開始。
如果淘寶敢說,這兩張牌我不跟,那它的未來,我們也不用期待了。
視頻網站,誰是精準之王?
還是用“精準”這個框架,我們再看一組公司。
迪士尼、奈飛、愛奇藝、B站和抖音。
這組公司也是年初,在一個討論會上我做過分析,當時大家聊兩點:第一,愛奇藝是不是線上迪士尼?第二,B站市值能否超過100億?
我的判斷是,愛奇藝和迪士尼是兩回事。B站市值肯定超過愛奇藝。抖音是10倍的B站。
首先迪士尼和奈飛的生意的本質是版權,是IP。他們每做一個項目,都是在積累版權資產。然後,隨著社會的基礎設施進步,他們不斷把自己的版權資產做更高效率的變現:電影變現,服裝變現,全球化變現。
我們的這幾家,愛奇藝、B站和抖音投資做的項目:綜藝、長視頻、短視頻,不是版權資產,只是一些荷爾蒙的快消品。所以小鮮肉很重要,少女感很重要,因為這些激發荷爾蒙。
你今天還會看5年前的小鮮肉演的網劇嗎?我們的小鮮肉、美少女的作品,可以全世界變現嗎?
所以,生意的本質不一樣,我們這些就是荷爾蒙的快消生意。為年輕的用戶,找一個可以激發他們荷爾蒙的對象,年輕用戶為了自己的荷爾蒙付錢,就這樣。
所以B站一定超過愛奇藝啊,因為反正是荷爾蒙的生意,B站年輕人更多,荷爾蒙更多。
那為什麽抖音是10倍的B站?因為精準,因為抖音比B站精準。
精準是什麽?
是通過機器學習,是用大數據進行用戶理解和資源理解,然後匹配他們。
因為我說抖音更強,同時得罪了我爸和我家小朋友。
我爸熱愛網易新聞。我家小朋友熱愛B站。
對了,因為我說拼多多更強,還讓我媽鄙視了。我媽喜歡的是小紅書。
什麽是誠實的數據?
我今天的第二個核心觀點,是今天世界的一個很大的矛盾:“理念的世界”與“誠實的數據”之間的矛盾。
什麽是誠實的數據?
王小波曾經稱呼他們為“沈默的大多數”。
他們是接過包袱的那群人。他們可能沒有表達的渠道,也沒有表達的技能,也沒有表達的習慣。所以過去他們在公共視野里呈現為沈默。
但是,在互聯網已經完成連接,全民都是網民的大數據時代,這些一直沈默的大多數,他們呈現了,他們以數據的方式呈現了。
這個矛盾我和周航、賴奕龍在2018年的一個會上聊過,那個時候快手和拼多多剛剛冒頭,已經把我們這些生活在自己的理念世界里的人,震得眼珠子都掉出來了。
這麽無聊的東西,居然有這麽多人看?這個全無美感,卻還有很多人欣賞?這麽Low的商品,居然賣出了這麽多?
這不符合我們一直以來相信和賴以成功的理念啊。可這些是誠實的數據啊!
中美貿易存在摩擦,這是一個理念。我一個朋友剛剛拿到寧波1.8萬個外貿工廠的數據,絕大部分工廠依然在滿負荷運轉。因為全世界目前只有中國還能保持正常的生產秩序,還能執行如期交付。這些訂單是誠實的數據。
沒有數據的時代,我們靠理念。
一跑步就難受,怎麽辦?靠理念,用堅強意志力,克服肉體的痛苦,堅持下去。
有了智能手表,我就能夠分清楚,到底問題在哪個環節,調整方案,讓自己不要那麽痛苦,明明跑步可以很愉快。
另外一個朋友,戴上智能手表和我們跑步,一跑他心跳就197了。那他能不難受嗎?這種時候,應該用理念嗎?應該用堅強意志力,克服肉體的痛苦,扛著197的心率堅持下去嗎?那會出大事啊。
所以我們看到美國社會現在也在痛苦中啊,黑人大遊行,這也是沈默的大數據突然呈現了,而“理念的世界”中多種理念也在彼此碰撞中。
那麽是理念錯了,還是數據錯了?
解決方案,是理念壓倒數據,還是數據壓倒理念?
這就是歷史給我們的題啊。
互聯網把所有人連起來,然後讓更多的東西呈現了。好像原來的理念難以統領全部的現實了。
但是今天我們的數字能力和算法能力還不夠,還不能判斷和形成共識,確定問題真正卡在哪里。所以,還需要好長好長的時間去摩擦,去探索,去試錯,去確認,去共識。
這個過程,就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
所以,為什麽2020這麽痛苦?假如我們無法回答歷史的提問,放心好了,會一直痛苦的。
我再念一遍,歷史的提問:
進入智能時代,如何構建未來數字社會的生活場景和工作協同?
這個問題很大,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問題。數字化,智能閉環這件事,是歷史的大趨勢,也是每一個普通人可以改變命運的小工具。
著名產品人,「得到」課程《產品思維30講》主理人梁寧老師,在得到北京學習中心分享了她的見解。這是「梁寧·商業研究所」的第一場線下分享。
梁寧 2020-08-21(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