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菜單設計裏的秘密
大家好!歡迎收聽《道哥下午茶》接著上一期,我們來聊聊“新店菜單設計里的秘密”。
菜單設計最大的秘密就是“心機”,心機就好比男孩子討女孩歡心的技巧。舉個例子:
比如A男,缺少心機,他可能會送給女孩一個他自己很喜歡的遊戲鼠標;而B男生頗有心機,可能會選女孩喜歡的某款口紅或者香水。
A男和B男,誰能約會成功?相信心中已有答案。
換個角度,菜單設計中也有類似的種種心機。下面,我們來聊一聊。
01 菜單設計忌諱傳遞內容太多
創業新手多對同品類的其它餐廳有種種不屑,並堅信自己要做一個符合自己理想化的餐廳,推動品類升級。
這個初衷非常棒,恰恰是這種理想推動了餐飲業進步。比如,西少爺、伏牛堂等。
但是,這其中也有一個最大的忌諱,就是信息傳遞,因為想表達的過多而變得模糊,反而讓消費者認不清你了。
比如,有一位餐飲人,他曾想一次推出6個爆點:大米,我要用4元一斤的;油,我只用大品牌的;面,我用中糧的;水,我用農夫山泉的。
此君認為,一次推出6個爆點,市場就沸騰了。
但是,我在餐飲市場上,還從來没有看到哪個品牌,憑借這種做法爆紅的。
我看到餐飲業的高手,往往一次只強調一個爆點。
廣州祿鼎記酸菜魚自2012年成立以來,在消費者心智上一直在強化一個記憶點:“油,我們只用一次!”
即使有多種爆點連續釋放,也是圍繞一個核心點展開。
比如九毛九圍繞健康食材,先是升級了面粉,幾個月后,再升級了油,又過了幾個月,又升級了肉品。一次一個點,反復強化“健康”理念。
因此,新店菜單設計核心理念要簡單、清晰。
02 菜單要有主角、配角
我們看電影,一般都是首先衝著明星去的,其次才是衝著故事去的。就餐也大體如此。
因此,一張菜單,好比一場電影。如果核心理念是主題,那產品就是演員。而演員,就要有主角、有配角。
比如,巴奴毛肚火鍋的菜單,主角是脆毛肚和新西蘭毛肚,黃金配角就是厚切牛肉、繡球菌、羔羊肉等12大護法。
像其它青菜、豆制品、菌類等,屬於綠葉級配角,不是不精彩,而是特色不明顯。
但是,很多新店的菜單設計,往往是把一堆菜名“堆積”到一張紙上,没有選出主角、配角。
事實上,那些被創業新手不屑的江湖老手們,很會在菜單里玩“心機”。
比如,12元的主角,叫經典,這是為了維護老顧客;絕對的主角,叫招牌,18元一份。探測新客群的,會搞個主廚推薦,22元一份。
並且,每過一段時間,“主廚推薦”會推出當季的時令菜,讓消費者保持新鮮感。
關鍵,菜單就是一家餐館的地圖。經典、招牌、主廚推薦這些,會讓消費者在選擇時,更有安全感,讓他們覺得“選招牌一定不會錯”。從而引導他們選擇,並有效提升客單價。
03 菜單排序不要按價格排
有餐飲人喜歡按價格,由低到高排列菜單。這是做餐飲的最大忌諱。
某直男,開了一家串串香。菜單推薦套餐,由低到高排序,分别為38元、58元、88元、128元排序。
結果,客單價上不去。拿著大把的消費清單一分析,發現很多顧客都點了38元的套餐。
后來,又調整,主打58元套餐。結果,客單價明顯提升。
我經常聽到很多餐飲人抱怨,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其實呢,不是消費者對價格敏感,而是你缺少“心機”,把自己的空間給拉低了。
這讓我想起一個案例。
那年,喜家德水餃悄悄更名為喜家德蝦仁水餃。多年之后,有一位餐飲人解釋說,這個更名好啊!
水餃很難有價格感的,但是“蝦仁水餃”就很容易讓人感到價值感。既讓消費者覺得餃子物有所值,更提高了未來的價值空間。
回味一下喜家德,你是否能洞察到其中的玄機呢?
看别人的,想自己的。關於菜單,下期我們接著說。
菜單是規劃出來的嗎?
今天,我們繼續聊菜單。
自巴奴聚焦單品,細分出品類“毛肚火鍋”之后,還引發了兩個潮流:一是更名,二是減菜單。
經過3年時間,這兩個潮流都已經激蕩出無數思想的火花。這是行業的進步,值得肯定。
不過,我們有時會過度誇大某個單項動作的重要性,而忽視了成功是一系列動作的共同結果。
好菜單是規劃出來的嗎?似乎是這樣。
其實不然,好菜單是持續升級出來的。這個過程,就是一個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這個蛻變過程,根本上是在眾多產品中,篩選出優秀者的過程。
比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巴奴菜單的升級。這個升級的前提是巴奴的菜品太多了,管控難度大,浪費多,產品不聚焦。所以,才有了減菜單。
但是,有做中式快餐的模仿者,卻照搬巴奴的玩法,愣是把自己本就為數不多的產品,精減成了單品,結果元氣大傷。
事實上,菜單升級必須經過由少到多,再由多到精的過程。這就好比騎自行者,屌絲騎自行車是苦逼的生活,土豪騎自行車就成了新的生活方式。
那麼,到底如何理解菜單規劃這件事呢?
我以長沙《有間蝦鋪》的三個版本的菜單為例,結合圖片來說說。
第一張圖,是有間蝦鋪的第一版菜單。
這一版菜單,非常普通。主要就是用文字分五大類:大蝦、小菜、小串、小炒、小酒。
其中,大蝦一類,共有9個產品,9個產品中的爆品,用三顆星做了特别標注,還在名字背后加了特别標注。
比如“大鍋油燜蝦”標注為“江湖頭牌”,另一款爆品“一品蒸蝦”標注為“女神最愛”。
菜單雖然簡陋,卻也是用心良苦。並且,這一版菜單已經具有非常明顯的“規劃”。
不過,這其實是一種假設性規劃。因為新店剛開業,誰也不知道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只能通過别人家的菜單為參考,先來假想一個自己的客戶模型,然后為這個客戶模型規劃產品。
但是,在運營一段之后,菜單就需要做調整。
第一版菜單,是用文字做主打,没有任何圖片。在第二版菜單中,升級為以圖片為主導。
第二版菜單中,規劃更明顯。
首先符合大原則,產品中有君臣佐使。左手頁——5個主打產品,又形成了上面兩個核心主打爆品:大鍋油燜蝦和大鍋油燜蟹,下面三個配角。右手頁——則是眾多常規產品。
對比兩版菜單,第一版中,是没有大鍋油燜蟹。只有小龍蝦的兩種制作方法。但是,在實際的經營中,大蝦是有季節性的。
因此,在第二版中,形成了兩個核心主打爆品,大鍋油燜蝦和大鍋油燜蟹。在大蝦短缺的季節,主打螃蟹。
並且在后來升級的菜單中,形成了四個主打產品:大鍋油燜蟹、大鍋油燜蝦、秘制油爆蝦和龍蝦肉蟹煲。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菜單的升級,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菜單是市場動態的反饋,而不是老板意志的規劃。
菜單是品牌的一部分
事實上,觀察眾多優秀品牌,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們的菜單是品牌的延伸,是品牌的互動。
在餐飲的整個品牌思維體系中,首先是品類。大品類里才能產生大品牌。
因此,很多大品類里的小店面,菜單没有規劃可言,依然生意紅紅火火。
其次是名字,名字是有氣質和性格的。比如,藥店喜歡用**堂,老牌餐飲喜歡用**樓表達貴氣;新餐飲品牌喜歡用網絡名字來體現年輕。
而巴奴帶動的更名潮,其實就是把上面說到的“意象派”變成簡單粗暴的告白式,即品牌名+品類名。
這個做法最具競爭力的優勢,就是降低了認知成本,看一眼就明白。
然后是門頭,門頭是餐廳的第一形象。關鍵要素有三個:
一是名字要符合品牌+品類,除非你是海底撈、西貝、巴奴這樣的大牌;二是字體要莊正,因為越是大牌,字體越正;三是門頭要用最亮的色彩來提高識别度。
從品類選擇、名字命名,再到門頭設計,在這三個環節之后,才是菜單發揮力量的時候。而一家餐廳盈利能力的強弱,則是多種合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