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有邏輯,成功有路徑。歡迎收聽《道哥下午茶》。
主打地方菜的餐飲品牌,在推產品時會陷入到“內部思維”中,過分強調情懷,而忘了市場。
這就是“段位競爭”第7篇稿子要談的內容,如何平衡“產品和情懷”。
我還想了一個性感的標題,叫做“情懷的三圍到底要多大?”
情懷是特色,也是束縛
上周《餐飲老板內參》上發過一篇文章,寫地方菜崛起。
對於地方菜崛起這個概念,我也觀察很久了。
最初始於外婆家的杭兒風、宴西湖;之后是57度湘旗下的“吃飯皇帝大”,再有就是莆田餐飲在一線城市搶點高地。
最讓我注意地是,地方菜似乎成了風口。
比如,上海的彩泥雲南菜獲得海底撈投資,而來自廣西的桂小廚先后進入深圳、上海。
特别是湘菜,幾乎以一種強悍的力量在崛起。
上海的巡湘記一口氣開了8家店,成為不可小覷的力量。深圳的大弗蘭獲得弘毅投資。
而湖南米線,僅在北京就有兩個強勢品牌,一是主打常德米粉的“伏牛堂”,剛剛更名為霸蠻,並獲得千萬B輪投資;另一個是四有青年。
伏牛堂在北京有10多家直營店,四有青年在北京也有10多家直營店,兩者不相上下。
在深圳、廣州,風頭最強勁的,就是新疆菜。
放眼全國,地方菜崛起成為一大亮點。但是,在實操中餐飲人又釋放出一種近乎非理性的“情懷”。
在他們的內心里,好像家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而且以堅持原味為傲。
他們常常自慰,並說服别人的話是,“如果不堅持原鄉原味,那還是地方特色嗎?”
這種情懷,淺的叫執著,深的叫執拗。
比如,有一個地方菜品牌,它的菜單上大量地方菜,為數不多的大眾菜品是一款炒飯。這原本是一款點單率很高的產品,而老板“執意”刪除,理由就是家鄉没有這道菜。
再比如,有一個餐飲人從成都請回了“冷串”,在北方一座對“冷串”没有任何認知的城市,用最好的原料,用最好的食材開了一家店,結果卻在三個月后,閉店退場。
還有一個餐飲人,深陷在家鄉情結里,凡產品必以情懷解釋。最近,他的多次嘗試都不太成功。
在這裡,我不是說堅持“情懷”不對,而是說,不能把“情懷”玩過度。
事實上,“情懷”已經有玩過度的趨勢,其泛濫程度已經直追“匠心”。玩匠心,是死於效率;玩情懷,是死於認知。
情懷過度的直接表現,就是餐飲人在用自己的專業主義,去設想消費者的需求,而小白跟餐飲人是没有共識的。
没有共識,就需要餐飲人付出代價去“教育市場”,而這個教育的過程,成本是巨大的。
就在前兩期,我在《巴奴進京,哪句slogan才能和海底撈一戰?》的文章中說得很明白:“決策者需要讓心態歸零,要像小白一樣思考,不講專業,只講直覺”。
為什麼強調小白心態呢?
我還舉了一個例子,說老板們做品牌的過程,就是看恐怖電影。老板們入戲太深,大白天的也會一驚一乍。而消費者没有看恐怖電影,對老板們反應是無感的。
因此,我認為,餐飲人不要拿你的專業主義去跟小白們對話。 消費者需要的,就僅僅是告訴他:你是誰?他為什麼要選你。
再來看地方菜,本質上說,地方菜就是一個小眾產品。而當地方菜走向全國化之后,情懷既是特色,又是束縛。
越是堅持絕對化的原鄉原味,越是和市場在較勁兒。
三分情懷,七分市場
那麼,情懷到底要多少才是合適的呢?
有人提出“三分市場,七分情懷”。也有人提出“七分情懷,三分市場”。
道哥認為:合適與否,取決於品牌勢能。
假設道哥在北京開一家河南燴面館,情懷有三分,可能就有點兒過頭了。
如果是海底撈和西貝,推出一個地方菜,縱有七分情懷,也可能是合適的。
所以,我不會告訴你“情懷的三圍到底多大才合適”。不過,我會分享一個更具操作方法的概念,就是要有一定的“安全線產品”。
這是一位餐飲經理人的觀點,什麼是安全線產品呢?簡單說,就是大眾菜品,類似酸辣土豆絲這種。
比如一家開在北京,主打青島菜的餐館,網友推薦最多的,是鮁魚水餃、香辣龍利魚柳、干鍋菜花。
比如一家連名字都没有一個中文的西餐廳,網友推薦最多的就是招牌批薩,芝士薯條、馬鈴薯沙拉和蕃茄汁意面。
而望京一家韓國餐廳,網友推薦最多的就是炸雞、沙拉、年糕火鍋。
例子中的這三種餐廳,推薦最多的菜品,其實就是安全線產品。因為陌生讓人失掉信任,而熟悉更讓人有安全感。
在實操中,為消費者制造安全感,有兩個環節特别需要注意:
首先是產品命名通俗化。
舉個例子,湖南衡陽一帶,有一個食材叫“荷折皮”。這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名字,其實它就是“紅薯粉皮”。
如何把冷僻名字通俗化,藥品廣告是專家。像學名叫“復方氨酚烷胺片”的藥品,藥廠分别用商號來做廣告,比如感康,感歎號。
地方菜在命令時,不妨借鑒。
事實上,通俗化,就是制造安全感。比如傳統餐飲為產品附會上乾隆下江南的故事。
其次用圖片,一圖勝千言。
我看過一種特别牛的菜單,每個菜品都要配上詩詞。遺憾的是,我讀書少,往往只看圖片,不看詩詞。
最后還有一招,就是列出食材。
像餃子這個產品,命名方法就是列舉食材。比如韭菜雞蛋,白菜豬肉,豬肉大蔥等等。在這方面,西餐做得更好,會列出相關的食材。就像一個配方清單。
總的來說,安全線產品,並不是讓地方菜失掉自己的特色,而是為消費者提供一種親切感和安全感。只有為消費者建立了“安全感”,消費者才更願意走進你。
就像這句:“老板,來份西紅柿炒番茄!”
商業有邏輯,成功有路徑。
在經營中,如果安全線產品太少,會死於太個性;如果安全線產品太多,會淪為地攤貨。
情懷和市場如何平衡?“情懷的三圍到底多大才合適”?我是不會告訴你的。
這就是今年的《道哥下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