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做一個領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對人生有沒有基本了解和看法。否則在一般生活上,面對很多事情時,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見解去回應,恐怕就會缺少一個參考的架構,來幫助我們思想。像我們現在看到911的事件,看到台北市一個好好的首善之都,淹水淹成這個樣子,對於這些事情該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思考人生也是領導術

一般人講領袖,通常是講怎樣領導統御,這些是比較技巧的東西。可是我覺得我們做未來的領袖,對於人生,人從那裡來,那裡去,以及我們的文明從那裡來,要往那裡去,像這些大的問題如文明、科技、生態,我們應該有基本的了解。我希望至少可以列出一個方向,讓大家對這些問題多一點思考,不要每天看到社會上許多亂象,就被弄得頭昏眼花,甚至對未來失掉信心跟理想。

人是從那裡來的?文明是怎麼來的?會往那裡去?過去很多是用猜想的,但今天有很多科學、考古上的發現,使得這些問題變得越來越科學,越來越明確。

根據考古學和DNA的研究,我們現在可以有一些概念:在人類文明的開展過程中,猿人跟猿猴分開大概是400萬至600萬年前,350萬年前的猿人已經可以直立行走;我們真正的祖先──智人(Homosapiens)大概是十幾萬年前在東非出現,然後進行全球大遷徙。一直到一萬年前,我們有農業的發展,再過大概2000年,我們才有文明的出現;這其間雖有許多技術的發展,但真正的科學開始發展到現在為止,不過400年。

這些發現對我們幫助很大,我們可以看出種族主義是很沒有根據的,因為今天所有的人類都源自同一個祖先,都是從非洲出來的。

在農業以前為什麼沒有文明呢?為什麼人需要大遷徙?有人做過研究,如果按照原始的生活型態來推算,也就不從事農耕、畜牧,而靠打獵、捕魚、採食野果來生存,大概需要五平方公里的面積才能夠養活一個人。這是一個滿驚人的發現,因為如果按照這樣來計算,我們台灣35000平方公里,只能養活不到7,000人。那麼人多了怎麼辦呢?就要互相殺戮、驅趕。

事實上,原始人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有很濃厚的地盤主義,必須互相排除、殺戮,因為自然生態提供給我們生活的空間、條件非常有限。


有農業才有文明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農業開始了2,000年之後,慢慢才有文明的出現。因為農業改變了基本的生態,人可以不用採食野果、打獵捕魚。有了農業之後,我們可以大大提供食物的供給,解決糧食的問題,所以使得人類可以群居;群居可以分工,分工才開始有文明的發展,所以農業催生了文明。

不過,農業時代的生活是十分艱苦的,大部分人需要在農田上終日辛苦勞作,而且大部分時間飽受飢寒交迫之苦。北宋司馬光在一篇「論勸農札子」的文章中曾提到:「今農民苦身苦力,惡衣糲食,以殖百穀。賦斂萃焉,徭役出焉。歲豐則賤糶而以供上之須,給債家之求,歲凶則流離棄鄉,轉死溝壑」,短短幾行字,可說道盡了農家之淒苦。中國文人常詠歎田園之樂,其實大都是自己幻想的。今天我們大部分人都不用從事任何農作,卻人人豐衣足食,這都要拜工業文明之賜。 


科學與技術是不同的

在這裡必須談一下科技,現在大家都把科學和技術混在一起,但其實科、技是不一樣的東西。科學是用科學的方法來觀察、測量、推理,提出假說,然後驗證,從這個過程所得到的是對宇宙運行的規律、萬物之組織與結構等知識,這是科學。
 

技術就是解決問題或者製造器物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know-how」。技術從老早老早猿人做很粗糙的石器,就已經見到技術。原始人懂得鑽木取火,這也是技術;農業也是非常偉大的技術。一路下來,技術的進展是早早先於科學。

科學的發展實際上是從17世紀才真正開始。人類對數學、天文的觀察與研究,應該有幾千年的歷史,從人類文明的初期開始一直在發展;到了17世紀,人類透過很多觀察、推理,終於有結論出來,可以相當正確地描寫這些天體的運行。我認為1609Kepler提出學說:行星不只繞日旋轉,而且是以橢圓形軌道旋轉,這應該是近代科學的濫觴。像微積分、牛頓的力學三定律、靜電、磁、光的波動等等,也都是在17世紀被陸續發明,發現出來。

科學的發展從17世紀開始,到了17501850年這段時間終於帶來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最主要的意義是以蒸汽機為代表,開始動力機械的文明。從蒸汽機開始,又發明了內燃機、噴射引擎、火箭等等,人類開始超脫過去生物體力、體能的限制,而得以上天下海,探測太空,從此有了生物所無之「超能力」。

17世紀以前,一直到5,000年前,中國一直都是技術大國。人類四大古文明──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為什麼中國古文明一直可以延續到今天,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過去是技術大國,我們的生產力、生存力非常高,所以能一直延續下去。在埃及,沒有人認識金字塔裡的文字是什麼意思,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在西元前200年左右也都中斷了;但今天如果挖到商周的銅器,上面的銘文與我們今天使用的文字仍很類似,證明中華文明是一直延續的。


中國人過去的光輝

我們過去技術多麼先進啊!例如,鄭和從14051431年七度下西洋,一直航海到南太平洋、印度洋,到非洲東岸,到紅海、阿拉伯海的內部。當時我們的造船、航海技術都大大超過西方。西方是在15世紀下半起,才有西班牙、葡萄牙人開始遠洋航海,所謂哥倫布發現美洲是在1492年,比鄭和首次下西洋晚了90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所乘的船叫做「聖塔瑪麗亞號」,大概還沒有鄭和下西洋所乘的旗艦五分之一。鄭和下西洋時不是一艘船、兩艘船,而是一個龐大的艦隊,大概有接近兩百多隻船艦,分工非常精細,包括有兵船、馬船、水船、糧船、戰船、拖船等等可載兵員兩萬餘人。當時中國造船、航海、導航、船隊的管理技術等都遠遠超過西方,可看出來我們過去在技術上有很多輝煌的成就。

中國文明一脈相傳到今天,可是17世紀的科學發展,我們沒有跟上。西方有了科學之後,再來發展技術,等於是如虎添翼,17世紀以後西方的科學技術就大大凌駕東方。西方科技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進展有很大的突破,動力機械使人脫出體力、體能的限制;至於糧食的供給,過去農業時代充其量可以供應幾十億人口的糧食,可是從工業文明以來,經由農業改良,農產品加工,以機械力取代人力等,使農業產量大增,再加上冷凍、冷藏技術之改進,快速大量之運輸能力等等,使得糧食之腐敗浪費大為減少,因此目前全世界糧食的供給已經可以供養幾百億人。

人類的文明是靠技術,以後是靠科技建立起來的。如果技術沒有創造文明,我們人類就要跟其他生物一樣依照生態法則來生存。生態法則是什麼?就是弱肉強食,絕對的自私殘忍,絕對的勝者生存、弱者淘汰。生態法則裡沒有所謂的慈愛,真正自然界裡面我們看不到什麼殘障動物,因為體力一旦不行立刻就被淘汰。

如果我們完全遵循生態的法則,人的生存是非常原始的。即使人類有了農業文明、科技文明,但在人類過去漫長的歷史當中,充滿了打鬥爭奪、戰爭、互相殘殺,一直到過去的50年間,人類文明才跳到一個新的境界。

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人類還是非常重視地盤,因為以前人的生活環境永遠是供不應求,所以大家要爭搶打奪。可是從二次大戰以後到今天,人類進展到一個從來沒有過的文明新境界,那就是:「供給幾乎可以無限,反過來需求變成很有限。」

今天許多股票怎麼跌成這個樣子,因為產業供過於求;今天全世界有160多個積體電路8吋廠,卻有6成多閒在那裡,需求急速萎縮,所以供過於求。今天所有的行業發生問題都是供過於求,像房地產、紡織業都不好,這個經驗是人類文明史上非常新奇的經驗。

供過於求跟供不應求有什麼很大的差別呢?在供不應求時,人跟人和國跟國之間的關係很緊張,一個國家、民族突然強起來,旁邊的人一定遭殃。因為強的國家會去搶劫弱的國家,來滿足其多方面之需求。

今天這樣供過於求的社會,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是很和善的,是互利的。為什麼呢?因為供給無限而需求有限,因此每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來講都是很龐大的市場,你不希望別人發生戰亂,因為這會影響市場。所以今天日本經濟十年不振,全世界都感到非常擔心。而中國大陸這幾年經濟蓬勃發展,整個世界得到很大的正面幫助。今天貿易帶給世界各國的利益,千百倍予過去靠侵略所得之利益,所以大家都要和平,不要戰爭。

今天人跟人之間、國跟國之間,是處在一個互惠互利的狀況,在大環境裡我們是非常安定平等的。911你看到世貿那兩棟大樓突然被炸塌下來,每個人心裡面受到極大的打擊,可是這種傷亡、傷害,跟以前國家跟國家之間的戰爭相比,事實上是微不足道的。我們對所處社會基本的和平、友善,是不需要去懷疑的,這個也有賴科技一直在推動、造就著文明的進步。

做一個領袖,不能不了解文明是怎麼來的?文明跟科技中間的關聯如何?常常有人講說人文跟科技是對立的,事實上,沒有科技哪來人文?沒有農業、工業,就沒有現代文明,也不可能有古代文明。

但很可惜的是,文明跟生態有基本的矛盾跟對立。人類有了農業,開展了文明;可是有了農業之後,我們開始對生態造成大量的破壞。現在大家認為科技破壞環境,事實上,環境破壞是從農業開始的。生態之母是森林,但農業第一要大量破壞森林,很多物種棲息的地方消失,就滅絕了。農業要灌溉,但築水壩是很破壞生態的,改變水文。由農業開始,我們有了群居,有了城鎮,卻不斷在破壞生態。


今天很多人不曉得農業對生態破壞有多嚴重,將所有破壞環境的矛頭指向工業,是不太了解情況的。農田看起來是綠的,好像很環保,事實上是人造的,就像高爾夫球場一樣,是破壞了生態之後,為了人類的糧食供給,所妥協出來的產業而已。

今天我們人類為了生存,發展科技文明,事實上是跟生態對立,可是我們能夠再回到原始生態去嗎?沒辦法。

要回到原始生態,我們必須要清除大量的人口,而且對於新生代,也不能教他任何文明,出生之後就把他仍回原始洪荒,事實上,現在原始洪荒也找不到幾塊了。

從人類懂得鑽木取火,懂得去剝獸皮來保暖,我們已經不再受到自然淘汰的法則支配,已經脫離生態。基本上在我們的文明裡,人要互相照顧、關懷、慈愛,這跟生態是對立的,因為生態的設計,是要你互相殘殺,用適者來淘汰不適者。

那該怎麼辦呢?我想我們既然已經搭上科技的車,駛離了生態,就只有繼續搭這個列車,使我們跳脫做人的格局,而能夠上升到神的格局。


講到神,也許有人覺得很玄,其實過去的人看我們今天的生活,會覺得點點滴滴都是神話,我們人人都是神仙。今天的人覺得很普通的事,比如坐飛機飛來飛去,看電視看到萬里外正發生的事,拿起行動電話一撥可以跟地球另一邊的人通話;對400年或200年前的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事。不只是物質方面,古時候人看見今天的人,不同人種、語言的人在一起,不僅能夠溝通,還能合作、生活、互相關懷,他也會覺得不可思議。

今天大家可能對自己「神化」的速度毫無感覺,但事實上,人類集體邁向「神格化」的速度卻進展得很快。地球上有生命出現大概已歷時20億年,原始人出現至今約56百萬年,人類始祖出現不過十幾萬年,文明只有8000年,科學至今不過400年;但人類的「智能」已經可以說超凡入聖。以近日科學進展的速度來看,人類的「超能力」會不斷提升,我們終於會有能力、智慧回頭來照顧被我們蹂躪、破壞的生態。

今天地球的生態問題之中,最嚴重的應該是淡水的汙染。但是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能源,我們可以將一些海水凍結,以分離出乾淨的淡水使用。當然以今天的石油、煤、天然氣作能源是不夠的,核分裂又有廢料處理問題,那怎麼辦呢?如果我們能用核聚變來發電,就可以有足夠的能源,但核聚變發電很難,還需要再等二、三十年時間。但二、三十年,甚至50年、100年,也不過一晃眼的時間而已。人類終究會在生態被破壞殆盡之前,想出保護乃至恢復生態的方法。 

由以上陳述,我想人生的意義應該很清楚的,那就是追求成為「神佛」。就這一點來說,我覺得佛教是很科學的。佛教認為佛是可以由人修成的。人修到「悲智圓滿」的境界即成佛,悲是「拔苦之心」,智是能力智慧。今天許多醫院及醫生,其醫術高超,拔除病人痛苦之能力及慈悲,就古人看來,根本就是「神佛」。人能夠藉著努力求知,互助合作而成仙成佛,這不是充滿意義,充滿愉快嗎? 

在人類不斷升格成為神佛的路上,我們感到很遺憾的事,就是人只可以藉遺傳基因將生理特質傳給下一代,但我們無法把知識、教養及文明遺傳給下一代,因此,每一個新生嬰兒,都回歸成為原始人,充滿獸性;我們需要先將他教養,使其跟得上現代文明,然後希望他們能承先啟後,對文明有所增益。如果教育失敗,文明會倒退,許多前人之努力會前功盡棄。今天我們在馬路上看到來來往往的人群,其實他們的「文明程度」有極大的差異,可以說是神、人、獸雜處在一起。有些社會,不重教育,獸比人多,變成很危險的地方。因此作為一個領袖,不重視知識,不重視教育,充其量只能作猴王、獸王,是沒有什麼可以稱道的。 


經濟日報 2001-11-29(本文是聯電董事長曹興誠10月2日應台大青年領袖學社邀請在台灣大學的演講摘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