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好的「行動軸心」

我們經常講,一個組織,不管是企業還是國家,一定要有自己的價值觀。但是,這句話聽起來好像總是在做道德說教。有價值觀,現實上的好處是什麼呢?增強內部凝聚力?降低溝通成本?減少關鍵選擇?好像都有點道理,但是總是覺得有點空,很難舉出一個價值觀有具體用處的例子。

最近,我在跟著徐棄郁老師學習《英國簡史》這門課。學到一半,拍案叫絕,我突然在裡面找到了一個絕佳的例子。今天,我就現學現賣,跟你說說,英國歷史上的一段經驗和教訓,從中就可以看得出價值觀的重要性。

英國人在剛開始搞殖民擴張的時候,和其他帝國也沒有什麼不同,也是盡量多佔地方,多控制資源。但是,到了19世紀的30年代到70年代那一段,大英帝國的擴張策略就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轉向。他們突然明白了,為啥要佔地方?控制資源?最終的目的還不是為了經濟利益嗎?既然是為了經濟利益,那就要算賬。

佔領大片殖民地的做法成本太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管理,還要駐軍,反而成了經濟上的包袱。反過來就要問了,財富是怎麼產生的?這個問題那個時代其他人回答不了,但是英國人可以。因為亞當·斯密已經把理論提出來了啊,是靠自由貿易。所以,與其佔有資源,不如以軍事實力為後盾,專門保證自由貿易就可以了。

19世紀30年代,這之後發生了什麼?對,就是中英鴉片戰爭嘛。

站在英國這一方看,鴉片戰爭的目的,就不是為了佔據中國的領土,而是為了一腳踢開中國這個古老帝國的大門,進行自由貿易。

你可能會說,那不是還佔據了中國的香港嗎?

你看一下地圖就知道了,香港是靠近珠江口的一個小島,當時居住人口很少,也沒啥資源。英國佔領這個地方,就是建一個對華貿易的前哨據點。這樣一個點不需要英國付出多少成本,但是可以輻射整個地區。那個階段,英國在全球的海外擴張的特點就是「要點式佔領」。盡量少佔,要佔就占關鍵地點。從全球來看,直布羅陀、埃及、新加坡、香港這樣的地方,把控要點,以點帶面。用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商業利益。

1865年,英國議會還一致通過了一個關於非洲事務的決議,什麼內容呢?那就是在非洲「所有進一步擴大領土,或者強佔統治權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你看,那個階段的英國人徹底想明白了。正是在這個時期,大英帝國走到了它的巔峰。

但是很可惜,這套邏輯,英國人自己沒有堅持下去。到1870年以後,英國的海外擴張很快又回到了拚命佔大片殖民地的老路。

所以,雖然這個階段,英國的殖民地面積擴張得很快,最終成就了它「日不落帝國」的大名,但是,這也是它海外擴張的最後階段,英國最終的衰落也就是從這個階段開始的。

聽到這就覺得奇怪,一套在理論上已經想得很清楚,實踐上也已經被證明有效的打法,英國人為什麼自己反而背離了呢?很簡單,因為英國有了巨大的、現實的、具體的、不能放棄的東西。

對當時的英國來說,這個東西是啥?就是印度。

印度,號稱是「大英帝國王冠上的明珠」,無論是資源,還是人口,還是地緣位置,都讓英國覺得至關重要。

好了,印度既然這麼重要,那英國本土通向印度的航道自然也就重要。那通向印度的關鍵地理節點,比如直布羅陀和埃及的蘇伊士運河,就是英國也不能丟的。光控制蘇伊士運河就行了嗎?不行啊,埃及也得掌握在英國手中。可是埃及的命脈是啥呢?一片沙漠中,只有尼羅河沿岸是一片綠洲。如果有人跑到尼羅河上游,在那裡修大壩,那麼埃及國家的性命就被他們抓在手上。所以英國認為要保住埃及,一定要控制尼羅河的上游。最後英軍出兵處於尼羅河上游的蘇丹,又把蘇丹佔領了。

所以你看一下整個邏輯鏈條:為了保印度,所以要拿下蘇伊士運河;為了保住運河,所以要拿下埃及;為了保住埃及,所以要拿下蘇丹。這就是國際政治中所謂的「安全怪圈」。什麼意思?就是你擴張之後,地盤大了,但新鄰居也多了,這就增加了新的潛在衝突點。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有新的不安全感。那怎麼辦呢?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乾脆把新鄰居也吞併了,就是用進一步擴張來消除不安全感。但是這樣做了以後,又會有新的鄰居,新的不安全感。所以整個過程就再來一遍,最後成為一種怪圈。英國在北非的擴張就是這樣。

到後來,歐洲列強都在瓜分非洲的殖民地,比利時、法國、德國都在搶,雖然這些地方並不怎麼影響英國的全球自由貿易。但問題是英國人不放心,如果英國在非洲大陸上的存在太小了,最終埃及和蘇丹也保不住。所以,安全怪圈效應繼續放大,變成一個心理上的佔有慾,別人有,我也要有。

最典型的就是英國當時的「雙開計劃」。雙開是哪雙「開」?從非洲北邊的「開羅」到南端的「開普敦」,都要打通變成英國的殖民地,要打通一條縱貫非洲南北的交通線。

為此,英國人還打了一場「布爾戰爭」。英國人在布爾戰爭中的對手,不是非洲土著,而是兩個白人統治的非洲小國,打了整整3年才結束,戰爭費用兩億兩千萬英鎊,死亡兩萬一千多人,可以說代價慘重,但最終也是談判解決,英國談不上什麼勝利。那為什麼打這樣一場得不償失的戰爭呢?根本原因就是英國要推進「雙開計劃」,但這兩個小國擋在路上了,所以必須吞併。

你想,英國是海洋國家啊,你為啥非要這條大陸上的交通線呢?所以,這種擴張根本不是為了什麼具體的利益或者目標,擴張本身就是目標,是為擴張而擴張。

這樣的情況在大英帝國的後期,反覆上演。再比如,英國佔領了肯亞和烏干達後,一年在當地的開支達到8萬英鎊,而掙回多少?只有35000英鎊,一半都不到。所以大英帝國的領土面積達到峰值3500萬平方公里以後,表面上它非常強盛,但整個帝國在財政上已經不堪重負了。

我們回顧這個過程,你會發現,大英帝國發展的這兩段的區別在哪裡呢?在於「行動的軸心」不一樣。什麼是「軸心」呢?就是你的一切行動,都是圍繞那個東西轉的。

前一段,也就是19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英國的行動軸心是一種價值觀,就是自由貿易。只要有利於推動自由貿易的事,我就贊成,甚至不惜動用武力。除此之外,我就約束自己的行動。

而後一段,也就是19世紀70年代之後,英國的行動軸心變了,不再是一種價值觀了,而是一種現實利益。具體說就是維護英國本土和印度之間的聯繫。

你發現沒有,以價值觀為行動軸心,行動越多,價值觀越清晰,行動的精準度越高。

而後一種,以具體利益為行動軸心,行動越多,越容易偏離最開始的初衷,行動的成本越高,而收益越小。

讀懂了英國這個案例,回到我們今天一開頭的那個話題,價值觀的重要性,也就能講清楚了。越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就越不會忽略價值觀的作用。因為,它不是什麼虛無縹緲的東西,它是最好的行動軸心。

 

羅輯思維 2018-11-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