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EQ》不如讀《紅樓夢》,不盲目追求知識資訊,經典裡的智慧,是現代人選書新準則。
一股讀「經典書」的風潮,正從歐美吹向台灣。
九月份大學開學,攤開台大外文系的一年級必修課,《莎士比亞詩集》、《聖經》出現在課程表上。去年台大首度宣布,將撥出經費推動全校師生「閱讀經典」。
元智大學也於今年首度開設「經典五十」課程,規定大一新生到畢業前,至少需讀完十本中西經典書單。這些書許多都是超過百年以上的書籍,包括《道德經》、《論語》等。
十月二日下午,元智大學的「孫子兵法成功學」課堂,只見學生們手上都拿著一大本《孫子兵法》魚貫進入教室,企圖在這本二千五百年前、六千多字的書中尋求成功道理。
國內這股剛萌芽的讀經典書風氣,其實在國外早有跡可循。
早自一九八五年,三位哈佛大學的研究生,訪問校內各學科的知名教授,問他們「什麼書在你的思想形成過程中產生幫助?」在這一百名哈佛教授的回答中,他們所開列的書單全都是經典:如大仲馬的《三劍客》,使其中一位教授成為「和平主義者」;但丁的《神曲》給了另一位教授「一個方向感,一種踏實感」;柏拉圖的《理想國》則使另一位教授開始思索「人如何在混亂無序的世界中生活」等問題。這些經典名著書單及對教授們的啟發,後來被編集成《哈佛書架》一書。
不止校園,二○○三年,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舉辦「大閱讀」(The Big Read)活動,由民眾票選出一百本最受喜愛的小說,其中,包括《傲慢與偏見》、《戰爭與和平》、《簡愛》等列名,因為活動大受歡迎,英國民間掀起一股重返經典文學浪潮。今年,美國著名的「國家人文藝術基金會」(NEA)也推出美國版「大閱讀」,選出《大亨小傳》等經典文學作品在各地推廣閱讀,引發民眾熱烈討論。
經典是什麼?具原創概念,禁得起時間考驗的智慧
大家都重拾經典,但何謂經典書?格林文化發行人郝廣才說:「凡符合經過時間篩選、具有原創概念、有系統化的書寫三個條件的書籍」,他並賦予其一個新名詞:「原點書」。
但走進書局,你會發現排行榜上的都是新書,所謂的經典好書都躲在角落,乏人問津。為何此刻全球陸續掀起閱讀原點書的風潮呢?
「許多市面上的書不值得一看。」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直言。元智大學通識教育主任王立文也說:「十年後,九○%以上現在的暢銷書都會消失。」因為,現在的書多半只是知識或資訊,然而,「經典書籍都是經過時代淬煉而留下來的智慧」。
郝廣才歸納,現代人時間的機會成本高昂,因此,最有效率的閱讀方式 ,就是回歸原點去閱讀。「從原點出發,才有力量,」他解釋,原點書裡有原創力,而不是複製的知識,是思考的原點。
他笑說:「像前幾年流行的《EQ 》,其實你只要看完《紅樓夢》,就知道EQ不好的人有多倒楣!而《從A到A+》這本書的精髓,《孫子兵法》裡也早就涵蓋。」
推動閱讀「原點書」課程的王立文進一步說,「許多人讀大前研一的《專業》,其實更應該回去看《柏拉圖對話錄》。」因為《專業》裡講的議論力,其實就是柏拉圖與他弟子的辯論。 為何讀經典?
從原點出發才有力量、效率高
從實際數字來推算,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在《閱讀的風貌》就提到,從西漢到清末,兩千年來出版的書籍,現存大約有十五到十八萬種,而以目前每年整個華文書市場,就超過十三萬冊,約同過去兩千年的書籍加總。
除了大學生,原點書也出現在企業家桌上。
台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永豐金控執行長盧正昕都大力推崇曾國藩傳記。復華期貨董事長姒元忠更是從《戰國策》、《左傳》的歷史傳記中,「以史鑑今,反思自己」。
姒元忠出身富裕家庭,但國二時,父親生意失敗,一夕間財產全被查封。
「那段時間原本都拿錢來給我父親的好朋友,全都不見了。」他忘不了那些原本是朋友和家人的臉龐,「我覺得那是一種背叛。」
但十多年前,他無意間讀到歷史上,「韓非因為最要好的同學李斯嫉妒他,而被害死」的故事後,他恍然大悟,原來連最好的朋友都會背叛,那些原本與父親稱兄道弟的人,一夕間背叛,又如何呢?不都是人性嗎?
永豐餘集團董事長何壽川夫人、現任信誼基金會執行長張杏如說,她閱讀經典帶來的好處是「學會和生死共處」。
第一次接觸《金剛經》時,她的感受不深,直到二十多年前,公公過世,她重讀此書,才有所領悟。「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才發現人不要想太多,生死離別也是一樣。」她也對親人的逝去也逐漸釋懷。她說:「經典就是一回相見一回美。」
閱讀力與國家競爭力成正比!台灣大學生一天看書不到一小時
然而,這股原點書閱讀風氣在國內畢竟剛萌芽,且僅及於少數菁英大學生與企業家。最令人憂心還是,台灣人的閱讀競爭力不斷下降。
九月份,行政院國科會公布一分研究計畫,其調查樣本為五萬名大學生,研究指出,台灣的大學生愛聊天,遠超過閱讀。他們平均每天和朋友聊天一個半小時,其次才是休閒娛樂和運動,閱讀排名最後,平均每天不到一小時,比打工時間還少。
再看二○○一年台灣閱讀協會的「台灣都會區閱讀習慣調查」,約四成(三八%)的成人表示,過去一個月都沒有唸過一本書。
對比芬蘭,該國在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國際閱讀能力評比,二十年來一直是全球第一,包括其圖書館密度、有四○%學生認為閱讀是最愛的休閒等分數,都是全球冠軍。也因此,芬蘭科技獲得的美國專利數,這些年的成長率都是世界第一,每年經濟成長率也都高於歐盟平均。
在OECD的報告裡,閱讀能力與國家競爭力的關係成正比。
閱讀,是個人、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原點。
以個人來說,二○○二年,日本一分追蹤十年的腦部變化研究報告,一出爐即震驚全球教育界。因為這份報告指出,閱讀可以大幅提高人類腦部的可塑性。換言之,聰明才智可以透過後天訓練而得。
撰寫這份報告的是日本腦神經專家——東北大學未來科學技術共同研究中心教授川島隆太。他發現,學童進行閱讀活動時,腦部前葉的活動範圍最廣,遠高於玩電動玩具、下棋、看電視等上百項活動。
而腦前葉,就是所謂的「前額葉皮質區(Prefrontal Cortex)」,占大腦容量的三五%,負責對全身體發出命令,與記憶、感情、團體的溝通、創造力、學習有關。動物如貓、狗腦部並沒有前額葉皮質區,而人若是這區域受損,行為會像小孩子一樣,無法控制情緒。
川島隆太在報告裡說:「透過閱讀可以鍛鍊腦力、有助於提升注意力及會話能力。」
事實上,人類胚胎的神經原一分鐘會長出二十五萬個,但出生後,神經原就不再生長新的,而是削減沒有必要的,但有連接的神經原會繼續保留,沒有與其他神經原相連者就會被削減,以減少營養消耗。
陽明大學教授洪蘭就說,閱讀有助開發神經連接。例如,閱讀時眼睛看到「光」這個字,大腦神經迴路就會迅速活化,從過去的閱讀經驗中激發跟「光」有關的詞,例如「光明」、「光亮」等,這些有被連接的腦神經就會被保留下來,不被刪減。因此,現在「智慧」的定義已變成「神經連結的密度」,閱讀得多,神經會越連越密集,越觸類旁通,更有創造力。
而要如何才能打開閱讀的大門?甚至去讀比較難讀的原點書呢?「我們閱讀的態度也要回到原點,為閱讀而閱讀。」郝廣才說。
世新大學通識教育講師高瑋謙感慨,在升學壓力下,學子為了考試而閱讀,最後被動閱讀、痛苦閱讀,甚至最後放棄從閱讀中思考學習,「很多人都得了學問厭食症,和短小輕薄的漫畫速食症」。
態度回到原點:為閱讀而閱讀
「理解閱讀法」助學童領略讀書樂
所幸,現在有一群老師,開始引進歐洲最新的教學方法──理解閱讀,就是摒棄死背方式,讓學生懂得在閱讀的過程中去思考。
九月二十七日下午,臺灣小學語文教育學會理事長趙鏡中,來到台北國語實小,帶領三十多位國文老師學習如何「教」閱讀。這兩年來,他與約十多位老師到全省各地小學推廣「理解閱讀」,至今逾兩千位老師上過此教學法,並準備以此取代傳統的課文背誦。
課堂上,國語實小語文課召集人李玉泉老師正拿著「美國文學之父」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李伯大夢》中的一篇文章,與國語課本裡的一篇文章對比。「你們讀這兩篇有什麼不一樣呢?」
一位小三學生舉手覺得李伯好笨。老師問,為何他很笨?透過不斷的問答與解釋,一個小時過去,學生對於李伯這位主角有更深的瞭解。「他們都去想兩篇文章的不同與相同的地方,自然不用背就記起來了。」
讓學生去問「為什麼?」自然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這樣的閱讀法,全世界中小學都在推廣,台灣是這五年才引進。」趙鏡中說。
美國教育家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將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與主題閱讀(見圖)。多數人的閱讀僅停留在第一階段的基礎閱讀,然而,真正好的閱讀應該是要能與書對話,在讀完後能夠瞭解書的意涵,並且提出自己的看法,這就是一種理解閱讀,也是最高層次的閱讀。
在茫茫書海中,唯有透過理解閱讀的方式,閱讀原點書,才能在有限時間裡,發揮最大的力量。李家同補充,這並不是說,不能讀時下流行的書,而是每個人應該分配多一些時間去讀原點書,藉此培養系統化的思考能力,再去讀時下的書籍。
資訊不等於知識,知識不等於智慧,原點閱讀之所以產生力量,在於透過經典書的門跨越時空,與古今中外最優秀的人對話,開啟思考力的原點,累積智慧。
透過閱讀 讓孩子體察生命的高度
在閱讀的道路上,沿途繁花似錦;經典中的高度與寬廣,可以訓練孩子與生命對話,做閱讀的主人。
彎進台大學區內幽靜的巷弄,高家靜靜的落在一角,屋內散發著一如宋版書味兒的「墨色淡香」。週日下午,伴著栩栩絲竹聲,世新大學通識教育講師高瑋謙夫婦,正在和兩個女兒朗誦島田洋七《佐賀的超級阿嬤》一書中的〈外婆和母親〉,孩子跟著情節笑了起來。
高家客廳,沒有電視,沒有長物,四壁書架,從七歲的小女兒,到十四歲的長子,觸手就是書。在高家,大家最喜歡做的事就是一起讀書,一起朗誦,一起聽音樂,甚至一起收碗筷。而他們的家規很特別:做錯事的人不准閱讀。這對愛死看書的三個孩子來說,是非常嚴重的懲罰。
家庭閱讀,是人生最長的學習。做為孩子的第一個老師,高家的家庭閱讀,是從中國經典的經史子集,一路讀到西方經典莎翁的《十四行詩》,而且父母每天身體力行帶著孩子一起讀。他們有計畫的讓孩子閱讀人生必讀的「大書(Great Books)」。
因為在閱讀的道路上,沿途繁花似錦,「與其掘九口井,不如掘一口井。」高瑋謙決心從經典下手。他們的選書,一是梁啟超為北大學生所選的國學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包括《四書》、《易經》、《楚辭》、《文選》、《李太白集》;一是根據芝加哥大學校長赫欽斯(Robert Hutchins)在芝大實行的「大書」運動書單,包括荷馬的《史詩》、柏拉圖的《對話錄》、亞里斯多德的《詩論》,歐幾里德的《原理》,拉斐爾的《化學要素》及讀希臘悲劇。
「透過閱讀,我希望讓他們體察到真正的生命高度,認識到什麼才是生命的真誠,」高瑋謙說。他順手在紙上清楚的畫出高家的「閱讀三度空間座標」,有國際觀,才能不被空間所局限;有歷史觀,可以縱觀自己生命的軸線;有宇宙觀,才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有了三度空間,才真正能為孩子打開心量的窗。」他說。師大附中國文老師葉玟秀觀察,高家的孩子,與一般孩子相較,EQ特別穩定,情緒上很少鬧彆扭,尤其長子存誠,有同齡孩子少見的理性沉穩。
高家夫妻分別畢業於哲學研究所、中文研究所,高瑋謙本身也曾在師大附中執教,但他們認為,即使一般家庭閱讀經典也非難事,只要有「一陽指」功夫就可以了,意即準備經典CD,一指按下,即可從聽覺入門。
零到三歲讓孩子聽經典CD 十三歲前讓他大量背誦四書五經
古人說,幼兒養性,所謂「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閱讀經典,是一種「薰陶」。零到三歲時,他們先為孩子準備好經典的CD,從《弟子規》、《論語》,一直到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
每天起床或睡覺前,他們給孩子聽十五到三十分鐘,且持之以恆。更好的方式,就是為孩子朗誦,因為經典的音韻語意皆美,他們讓好的聲音進入孩子心中。高瑋謙發現,小女兒守慈從娘胎中就開始聽經典CD,她的語言能力不但反應快,而且十分精準。
四到十三歲時,是童蒙養正期,孩子學習能力逐漸提升,是建立正確價值觀的關鍵時期,而且心理學研究,十三歲前是記憶力發展的黃金階段,這時,高家就讓孩子大量背誦四書五經等經典,以收潛移默化之效。像他九歲的大女兒守柔,現在記憶力特強,可以把《孟子》倒背如流。
到了十四歲到十八歲,是少年養志期,孩子知識漸開,意興風發,這時應鼓勵他們多閱讀經典中的中外偉人傳記,用旅行來閱讀世界,可以長其志氣。因此,今年暑假,長子存誠參加了魯台協會的文化交流,親自體會什麼是登泰山小天下。
而閱讀要變成一種能力,除了能讀,還要有分析與綜合的理解能力;進一步要能通達作者的思想及觀點;最後才能記憶吸收。因此,去年,長子存誠特別到湖南婁底市,拜歷史學者賀益德為師,練習深度閱讀的方法。
例如讀《三國演義》,首先先把不會的字詞圈起來;再對照白話本做移注(解釋)的工作;第三步對照三國地圖,深度了解當時的情勢,最後再看《三國演義》的名家的會評本,進行深度鑑賞。如今,高存誠已能說三國,評三國。
閱讀經典的目標並非提升學業成績 而是找到安身立命的價值觀
高瑋謙說,孩子讀人生大書,不只學習知識,還要能明心見性,「懂得和生命對話」。他為家庭閱讀設定的終極目標是,找到人生安身立命的價值觀,從出生、學業、工作、婚姻、家庭、親子、理財、養老、生死,要得其環中,才能以應無窮。
有趣的是,高家的閱讀家規有一個深沉的「悶鍋主義」。高瑋謙說,很多人閱讀,都只想趕快開發聰明,往外攀緣,終至生命無法安頓。「一旦聰明無德,就會變成智慧犯罪。」因此,他們小心翼翼的看著孩子的閱讀種子,避免太早掀鍋蓋,以免孩子因閱讀而顯驕傲。
葉玟秀也提醒,其實孩子閱讀經典,在成績上不見得有立即功效,但對孩子的一生幫助很大,家長要把他當成一種長期投資,才能水到渠成。
高家夫妻正為子女打造的是一座有生命高度的經典花園,既像東方的文人私塾,又像希臘的學園(Academus),「希望他們能自主學習,看到生命的寬廣,」高瑋謙說著。
兩步驟,引導他閱讀
根據國外學者研究,親子共讀時,家長的閱讀指導可分為兩大步驟:
Step1:引發閱讀動機
方法:
● 說明作品的創作背景或主題,激發孩子閱讀的動力。
● 建立生活化的關聯,配合課程作業或孩子們的興趣,製造閱讀時機。例如國中小的科展、國語文競賽或各種民俗節慶的由來等。
Step2:指導有效閱讀
方法:
● 建立閱讀綱要——引導孩子由書的前言、序、目次、摘要等部份得到書中綱要。
● 訓練思考力——訂定書中話題與孩子探討,先引導其闡述作者觀點,接著鼓勵他分享自己的意見、再由父母分享自己的觀點。
● 加強文字閱讀能力——引導孩子將作品中的佳言、成語摘錄,並可擴充查檢字辭典及造句的練習。
● 強化閱讀能力——指導孩子略讀、精讀、速讀等不同的能力。(資料來源:台北市立圖書館松山分館主任鄭靜欣、整理:成章瑜)
剪輯與連結 拼成自己的知識地圖
四十年前,柬埔寨首都金邊,戰火連年,十一歲的華裔男孩,拿著手電筒,在三層樓高、堆滿書的偌大再生紙廠房裡,翻閱一本本的書籍。四十年後,當初的小男孩,已經頭髮灰白,他是誠研科技董事長黃健華。
十八歲那年,他逃難來台,身上只有一百美元,白天念書,晚上到清潔公司掃廁所。然而,兒時愛讀書的習慣,卻讓他得以翻身。他三次創業都成功,從知名的殷非凡補習班、華山通訊(華寶通訊前身)、到目前掛牌興櫃的誠研科技,身價超過十億元。
「讀書讓我可以比別人看得更深,思考的角度更廣,」他回看自己。小時候一遇到開戰,學校停課時,他就跑到父親朋友經營的再生紙廠看書,即使電廠停電,一片漆黑,他仍靠著手電筒,找尋可以看的書。
其中,西方哲學對他影響最深,從柏拉圖以降,亞里斯多德到伏爾泰,他讀過的書累計近千本,沉醉於各種思潮的對話和辯論。強調民主的他逐漸建立批判式閱讀的習慣。
經營補習班 運用《國富論》分工,賺進第一桶金
當他研究戰爭史時,「我甚至還模擬作者的思考角度,瞭解他為何要這樣寫,」也因此知道作者看事情的侷限。甚至,為了瞭解十字軍東征、羅馬帝國的戰爭史,他到歐洲出差,必定抽出時間到蘇格蘭、土耳其等各個古戰場、博物館考究。而為了拼湊出南京大屠殺的事實,他花了兩、三年時間,找了十幾本書,攤在桌上一本本比對。
三十年好友,南亞科技副總白培霖觀察,因為博覽群書,黃健華看到的世界,跟一般人不同,更寬、更廣,更會看大局,而書裡的知識,也讓他經營事業,從戰略層次提升到策略層次。「戰略是將事情做對,而策略是做對的事,」白培霖說。
譬如黃健華十四年前,以一個台大電機系學生,投入一般人覺得低階的補習班經營時。當時虧損連連的補習班,卻因為他運用亞當斯密《國富論》中所提的專業分工概念起死回生。
當時,他觀察到「補教界總是單兵作戰」,率先建立十人團隊,由本國名師主講,碩、博士學生負責蒐集資料,而外國員工改作文、編教材,提高對學生的附加價值。四個月內,補習班人數從一千名暴增到一萬名,成為高中英文補教界霸主,也為自己賺進第一桶金。
投資通訊事業 先看見產業趨勢,八年回收十四倍
大學同學,智原科技總經理林孝平也說,黃健華因為勤於閱讀,看得比別人更深遠,每個投資案,他不是只看三、五年,而是考量十年後的產業狀況。因此,八年前,他敢砸下一億元,投資十幾位資歷不過三年的工程師,成為華山通訊大股東,掌握三成股權,甚至免費提供辦公場地。後來,該公司被仁寶集團收購,成為今日的華寶通訊,黃健華當時投入的資金至今已膨脹十四倍。
一樣是閱讀,有人卻能念出黃金。黃健華說,延伸閱讀很重要,唯有剪輯書中的知識,互相連結,才能瞭解全局,拼出自己的知識地圖。「我想在腦中建立自己的Data Base(資料庫)。」把所有資訊,歸類、連結成知識。
「很多決策的理論,都像把人放在無塵室裡做決策,不是很真實,」因此,他將討論三星、LG和IBM興起的書籍,互相對照,「看到書中類似或者相反的說法,我會趕快衝到書架,把所有類似的書翻出來比對。」
耶魯大學教授哈洛‧卜倫(Harold Bloom)認為,閱讀的用處之一,就是讓我們在生命的變化之時,有所準備,黃健華從窮小子翻身,就是這句話最好的註解。
看到好書就像吃東西 會捨不得看完
一九七○年,花蓮瑞穗的秀姑巒溪旁,孩子們正興高采烈的玩著大風吹。一旁,一個男孩則手捧著《唐祝文周》(編按:江南四大才子傳記),因其中有趣對話而哈哈大笑。前一天,這十歲的孩子,才剛讀完當時的禁書——《李敖全集》。從沒到過大城市的他,仰望藍天白雲,感覺這些書已帶他飛出花東縱谷,翱翔於浩瀚的時空。
一九八九年,台北市中山北路的小公寓裡,這位男孩已變成自行創業的小工程師,夜深人靜,從密密麻麻的電腦線路板抽離後,他總是翻開最愛的《鄭愁予詩集》,輕聲念著。
二○○六年,男孩創業已經成功,他的公司今年營業額將挑戰新台幣五千億元,他的身價也已達百億。這一天,在台北街頭,他邊等綠燈,邊坐在路口旁的垃圾桶上,讀起金庸最新出的版本……
這個男孩,是華碩副董事長童子賢,也是華碩最熱門的接班人,而他的另一個身分,則是誠品書店最大的個人股東。
啟蒙:書就像小叮噹的漫遊時光機 國小就已讀完《史記》、《胡適語粹》
「我從小就是閱讀寶寶。」居住在花東縱谷中,直到小學六年級前,童子賢都沒看過電視,連到花蓮市,都要騎車三小時。閱讀是他通往世界的唯一道路。
「小時候我就看到我哥吃泡麵三個月,打工半年,只是要買一套《諾貝爾全集》。」童子賢說,他父親雖然只是一位小鐘表匠,但總是從日本訂書閱讀。耳濡目染下,他很小就學會存錢去郵局劃撥訂書,「每次從郵局裡領完書,走出來拆掉信封袋那一刻,哇,好快樂!」
他喜歡躺在老榕樹下閱讀,他說,書就像是小叮噹的時光機,「我雖然只是在小山谷裡,但是卻可以漫遊好幾千年,飛越幾千萬里。」國小時,他已經讀完《史記》與《胡適語粹》,國中時期,他則讀余光中、林海音、鄭愁予的書。
上了五專,童子賢閱讀得更勤。他笑著說,別人總笑他「把五專念成二專」,因為前三年,學校的教材吸引不了他,他都浸淫在近代史中,直到第四年,他開始接觸微處理機這個新技術,「哇,那真是種知性的美,原來專業的東西這麼有趣。」興趣來了,他開始大量閱讀專業書籍,直到去外島當兵一年六個月,他沒回過家鄉,空暇時間,都與上百本的技術書籍作伴。
奠基:為了看書,不裝電視、電話 廣讀中外古今書籍,帶著問題找答案
之後,他陸續接觸凱因斯、馬克思主義,讀了經濟學的書籍,他又想了解造成經濟環境背後的因素,所以又涉獵了社會與政治的書籍。進入社會後,童子賢越讀越廣,「進入不同領域,就像是到不同國家參觀般,沒(人)規定,喜歡巴黎,就不能喜歡峇里島。」當時,他的第一份工作在宏電腦,住的地方刻意不裝電視與電話,整整兩年,只要有空閒,他就看書。
每本讀過的書,裡頭都可見他整齊的字跡。在約翰‧加爾布雷(John K. Galbraith)談歐洲經濟社會史的時候,他會在旁邊提下唐朝李白的少年遊,因為當時的中亞與唐朝已有往來。但當我們翻開鄭愁予的詩集時,卻瞥見他善感的一面。
「我們底戀啊!像雨絲,在星斗與星斗間的路上,我們底車輿是無聲的,曾嬉戲於透明的大森林,曾濯足於無水的小溪……」
「作筆記其實是一種心靈的對話感覺。」童子賢在〈雨絲〉這首詩登出五十年後,又把它重謄上去做了紀念。「這本詩集,讀了二十年都讓我意猶未盡。」他不好意思的說:「我這次也是第一次跟人談閱讀,那種感覺就像把自己的日記毫不害羞的給人家看。」閱讀,是童子賢最私密的享受。他說:「只堪自愉悅,不堪持贈君啊。」
理性與感性,科學與人文,似乎都是童子賢。「做人本來就不應該設限,閱讀也是。」懂數學與物理的人,讀到深處,可以體驗得到宇宙與生命的秩序,可以感到生命的圓滿。「那會有一種美感,你會對它產生宗教熱誠。」他讚嘆著。
大量的閱讀,不僅讓童子賢對各領域有涉獵,現在更能融會貫通。像棵大樹般,他的生命格局,隨著枝葉不斷蔓延開來,從只懂技術的專才,變成通才。
最難得的是,他珍惜閱讀的樂趣,數十年如一日。
「看到好書會捨不得看完,像吃東西一樣,第一次看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就是這樣。」他形容自己會看一看,又翻到前面再看過,反覆的咀嚼。而為了找尋一套燕京出版社的《世界文明史》,「有時間就到舊書攤去找,」但花了十年時間,至今還是找不著。
「這套書有二十四冊,有一半裝訂已經散掉,透過誠品幫忙也找不到。」他舉起手,做出翻著脆弱書頁的動作,即使坐擁百億身價,在愛書面前,他卻像個小孩般無助。
童子賢對書的喜好態度也感染了兩個小孩,每次吃飯,他與兩個孩子都手捧著碗、心不在焉的扒著飯,卻一個勁的歪著頭、聚精會神的看著桌上的書。「我老婆都會抗議,一個飯桌上有三個人邊吃飯邊看書!」
而他讀過的書順手放著,隔一天往往就出現在小孩床頭,連《毛澤東語錄》或是《魔戒》作者所著的《精靈寶鑽》都被讀完,「那本《精靈寶鑽》是好書,但是太多隱晦處,」「不過,我不會限制他們閱讀!」
「帶著問題找答案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童年時,他因為好奇心而閱讀,因為在書裡找答案而雀躍不已,從此與書本結下不解之緣。因此,他也不要自己的孩子是被規範著去閱讀。「念書要有需要,學起來才有趣。理起毛線(指書本知識)才會很漂亮,才會井井有條。否則把你逼去念書,你眼中只有一堆亂七八糟的毛線頭,根本不知道怎麼理,也不想理!」
影響:財務、業務等領域都通曉 完整歷練讓他成為最熱門的接班人
問童子賢閱讀是否對他的事業有所助益?他想了許久後答道:「我舉不出立即的好處,但如果說閱讀沒什麼用,(其實)賺錢也沒什麼用,賺很多錢也沒什麼用。」
然而,從第三者的眼光來看,閱讀的助益其實顯而易見。因為大量閱讀技術書籍,觸類旁通後,童子賢與創業夥伴們得以在英特爾推出三十二位元中央處理器時,以模擬方式同步設計出全球第一塊主機板,震驚業界。
當童子賢只是小工程師時,他就會拿《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來讀,而且讀得津津有味,「我感覺自己是從大量資料中,找尋到一個邏輯。」對別人而言,無聊枯燥的會計學,在他眼中,卻如藝術般令人感動,而這種財務訓練對他創立華碩產生極大幫助。
他回憶,當時,只要施崇棠談論管理的專有名詞時,「我不懂就記下來,找書看。」不斷的學習,讓童子賢有完整的接班人歷練,從採購、財務、業務與行銷等關鍵崗位,每次都很快就上手。
即使工作很忙,童子賢也不願意錯過看書的時間,連出差,行李都有一半是書。「五年前的產品我不記得,二十年前看的詩,我倒背如流。」他還記得,有次進行小手術,半身麻醉,童子賢來回背了好幾遍圓圓曲、老將行、長恨歌到琵琶曲,還問醫生:「到底好了沒?」
華碩董事長施崇棠也很愛書,雖然他們讀的方向不一定相同,但兩人卻有一個共通點,「施崇棠是個好奇寶寶,會想要追根究柢。」童子賢沒多說的是,他也有這個特質。
正是這種比別人更旺盛而源源不絕的好奇心,一路帶著童子賢在書本中找答案,他的能耐也因此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最後帶著這個花蓮鄉下的小男孩,衝出了山谷,擁抱了全世界。
十大名家推薦人生必讀好書
施崇棠(華碩電腦董事長)
僕人/與成功有約/如何做一位傑出的幹部/QBQ(問題背後的問題)/豐田智慧/成長力/精實革命/執行力/豐田模式/精實6標準差
蔡明介(聯發科董事長)
有效的經營者/第五項修練/彼得‧杜拉克全集/孫子兵法/我在通用的日子/大崩壞/Nonzero : The Logic of Human Destiny
郭瑞祥(台大工管系系主任)
第五項修練/目標/改造企業:再生策略的藍本/創新者的兩難/競爭策略/龍捲風暴/從A到A+/轉危為安/與成功有約/執行力
蔣勳(作家)
論語/佛經/心經/聖經/阿Q正傳/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流浪者之歌/老子/莊子/紅樓夢
何薇玲(台灣惠普董事長)
封神榜/天龍八部/所羅門王的指環/創新者的兩難/跨越鴻溝/孫子兵法/大滅絕:尋找一個消失的年代/第三種猩猩/The Far Side Gallery/1000 Places to See Before You Die
李家同(暨大資工系教授)
一個都不能留/科學怪人/基督山恩仇記/悲慘世界/動物農莊/大地之歌/蒼蠅王/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城南舊事/山居筆記
郝廣才(格林文化發行人)
孫子兵法/唐詩三百首/史記/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百年孤寂/小王子/先知/老子/莊子/魔戒
孫大偉(偉太廣告董事長)
為自己出征/學飛的男人/少年小樹之歌/愛因斯坦的夢/男人與男孩/創意工廠MIT/田園之秋/創造力(時報出版)/三等車票/精子戰爭
張杏如(信誼基金會執行長)
紅樓夢/金剛經/泰戈爾詩集/莊子/六祖壇經/蘇東坡全集/柏拉圖對話錄/故宮歷代法書全集/青蛙與蟾蜍/好餓的毛毛蟲
陳文茜(媒體工作者)
北京法源寺/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貴族/聶魯達回憶錄/遮蔽的伊斯蘭/世界是平的/太太的歷史/疾病的隱喻/What If 史上20起重要事件的另一種可能/我愛身分地位
愛上閱讀三撇步
對於終日忙碌的上班族,要如何重拾閱讀的樂趣?以下是三個小秘訣。
一、 營造情境。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大學時不太愛唸書,一工作後,更沒時間閱讀。但是五年前,他體會到需藉由閱讀充電,就刻意為自己塑造可以靜心讀書的情境。
每逢週末假日,他會跑去書局選一、兩本書,一個人在安靜的咖啡館坐下來,「這個環境讓我遠離平日辦公的氣氛。」他說。如今他變成酷愛讀書的老闆,在公司內部成立「CEO讀書會」,每兩個月就會和高階主管分享讀書心得,到國外拜訪客戶,也會要求對方看過他指定的書籍,會面時進行交流。
二、從興趣閱讀著手。永豐金控執行長盧正昕建議,先從自己有興趣的領域開始讀起,「就把他當故事來讀」,遇到裡頭講到不同領域的知識,就跨領域去找那個領域的原點書籍,因此可以不斷往外擴張,畫出不同的圈圈,讓整個閱讀地圖不斷擴大。
三、保持好奇心。文壇作家張大春說,對書本保持好奇心是驅動閱讀的力量。如果不知道興趣何在?他說:「上網去看你平常最常看的網頁是什麼,就往那深入。」例如,常看旅遊休閒的文章,就可以去找這方面的書籍來閱讀,久而久之就會喜歡上閱讀這件事。
商業周刊 2006-10-09/鄭呈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