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講猴塞雷的《探險活寶》讓大人也瘋狂
美國卡通賣台味 打趴冠軍幼幼台
最近最夯的卡通,不是《航海王》,而是男孩搭老狗的組合,它收視率連十一週搶第一,勝出的關鍵是:接地氣。
你知道,最近最紅的卡通是哪一部嗎?不是《航海王》,也不是《海綿寶寶》或《飛天小女警》,而是《探險活寶》(Adventure Time)。
這部卡通二○一○年四月於美國首播,一播出就破紀錄,讓卡通頻道(Cartoon Network)收視人口比前一年翻倍成長,達二百五十萬人,今年三月播出第五季時,收視人口逼近三百五十萬,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兒童節目。
不只美國,來到台灣,《探險活寶》同樣「吸睛」。根據尼爾森(AGB Nielsen)調查,《探險活寶》位居有線電視同時段收視冠軍(編按:以下收視率皆為四歲至十四歲間),一旦播出新集數,收視率還曾達二.八%,比起一般卡通不到一%,高了將近兩倍。台灣卡通頻道也在《探險活寶》加持下,從六月中起,連續十一週拿下收視第一,創下開台以來紀錄,打敗常勝軍東森幼幼台,平均收視率比它還要高。
男孩阿寶,和一隻擁有魔力的寵物狗老皮,攜手在「哇賽秘境」展開一段冒險旅程……,故事看似常見,但為何《探險活寶》能在同期播出的逾七十部卡通中脫穎而出?日前,老皮還成為第一個登上高鐵車頭的卡通人物,讓大人、小孩搶拍照。
「因為它變『台』了,」長期研究動漫畫的「傻呼嚕同盟」召集人黃瀛洲分析,《探險活寶》懂得「接地氣」,「他們(指卡通頻道)幾乎把原本的台詞都重新改寫,加入常聽到的梗或笑話,讓觀眾很有親切感。」
翻譯有創意
一集四小時改寫,融入台味
一改過去直譯(translate),強調結合在地元素的「創意翻譯」(transcreate),這樣做看似簡單,其實並不然。卡通頻道配音總監張玉華就說,照一般流程,當頻道商拿到劇本,交給錄音室翻譯、潤飾,接著配音,最後校對影像、聲音,便大功告成,一集二十多分鐘的卡通,一週完成五集,但《探險活寶》一週卻只能完成兩集,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保持原創精神,又有台灣味。
比起其他卡通花六到八週準備,《探險活寶》得多花兩週,除和錄音室開動腦會議,討論配音如何呈現,還得幫劇本添血肉,從新聞時事、流行話題找靈感,讓劇本更有趣,例如,民進黨主席蘇貞昌的「衝、衝、衝」,或是紅極一時的「小三」、「大仁哥」,也都曾出現在台詞裡,「這比原創還要難。」負責《探險活寶》配音的SDI功 Media配音部經理王紀盛說。
但,這些貼近生活的用語,正是《探險活寶》在台灣創下收視佳績的關鍵。「例如老皮講『猴塞雷』,英文版根本沒有,我們每一集都要找地方把它塞進去,又要很自然,不能刻意,這很花時間,常常一集從早上改到下午三、四點,至少四、五個小時。」張玉華說。
不只台詞,像劇中老皮常唱歌,歌詞也得根據內容、情境,配合人物嘴型加以改編,甚至要押韻,「每一句都要押,英文版也沒這樣做,我們還找專業作詞人來寫,寫到人家生氣,覺得太誇張。」王紀盛坦承,曾有錄音室因為達不到卡通頻道要求,寧願不做這門生意,原先配合的五間錄音室,現在也只剩兩間。
只是一部卡通,有必要那麼認真嗎?面對質疑,張玉華卻堅持,把做卡通當成打仗,中文版要做得比美國好。然而,除了創意翻譯,《探險活寶》暴紅的關鍵,還有配音。
配音很對味
一口廣東腔,演活喜感老皮
這部卡通的靈魂人物──老皮,是一隻幽默、玩世不恭的老狗,為了讓牠的形象更鮮明,張玉華一開始就決定,要顛覆以往的配音習慣,捨棄字正腔圓,強調個人特色。於是,從模仿王偉忠,到講台灣國語,錄音室找了六個配音員來試音,卻都不到位,「最後,我想說試一個聲音看看,不行就算了,盡人事聽天命,就用廣東國語來配。」資深配音員曹冀魯回憶,沒想到,結果卻一拍即合。
由於曾主持廣播節目,訪問過不少香港藝人,曹冀魯平時就常模仿廣東腔,加上多年配音經驗,不管是任何誇張的聲音、情緒變化,他都能充分掌握,甚至連老皮唱的每一首歌,也能親自對唱。張玉華也透露,曹冀魯的廣東國語會成為《探險活寶》一大亮點,全因為他私下和老皮一樣充滿喜感,配音自然生動、有趣。
打中苦悶上班族
小人物亦正亦邪,引發共鳴
國語不標準的老皮,因為和過去的卡通人物形成反差,深受觀眾喜愛,連美國推出《探險活寶》電玩遊戲時,還有台灣網友要求推出中文配音版。此外,不只老皮,張玉華認為,如果結合台灣的各種方言,更能營造親近感,像原版裡講韓語的角色,就變成講台語,「看卡通一半體驗來自視覺,另一半來自聽覺,因此融入本土特色的對話或配音,就很重要。」卡通頻道所屬的美商特納傳播亞太區兒童頻道副總裁暨兒童內容執行長Mark Eyers說。
精心設計的台詞,加上熟悉的語言讓《探險活寶》名氣大開,這部卡通讓小孩喜歡,也讓成年人為之瘋狂。黃瀛洲認為,這全是因為社會太苦悶,「連超人、蝙蝠俠都不再無敵,卡通怎麼還能像以前,告訴你世界和平,努力就會成功?」於是,像老皮一樣亦正亦邪,偶爾也會偷懶、耍賴的小人物,反而引起了共鳴,「有一集牠說,沒關係,出包了會有人頂,這不就是很多上班族的心聲嗎?」
商業周刊 2013-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