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先到了福建省工商局,提交了公司名稱。
當初考量到翁董的地緣人脈,再加上要快速進入市場,所以先以個體戶的形式在學生街開店。但個體戶有個限制,就是同區(福州市有五區)不能有二間以上,也因此,為了長遠發展,必需設立公司。
剛開始,峰子找上了會計事務所,多次詢問後,才了解到這裏的會計事務所主要是出具資信證明等,但並不會去替你辦公司。於是我去詢問幫忙商標註冊的新華國際,小張說:『應該可以透過台協會。』
是啊,我怎麼會忘了這件事?於是翻了二月時在台灣買的書,找出了福州市【台灣商業協會】的電話詢問;櫃台說:你可以找林秘書長。
於是播了通電話給秘書長,摔斷了腿的他正在家中養傷。
秘書長很熱心,但對於台灣人如何在大陸搞起一間公司也不是很清楚(真是見鬼了,難怪人家說台協會都是聚餐、吃飯與打壘球),他知道我們下一間店想在津泰路,於是介紹我到鼓樓區台辦,找張×德主任。
台協會(台商會),是台商自發組成的民間組織;而台辦,是大陸官方協助台灣人與召商的窗口。二者皆可獲得協助,但性質不同。
於是上星期五,騎了我的小摩,到了津泰路上的【福州市鼓樓區人民政府】的【台灣事務辦公室】找張主任,在他解說下,我了解到雖然文件一大堆,但最重要的是【地點】與【資信證明】,這樣才能辦公司。
「我們現在的門市在倉山區,公司的地點設在那行嗎?」峰子問,
「倉山區不好啦,那裏比較落後。設立在鼓樓區,這裏是市中心,對公司發展比較好。」張主任說,
「哦。那資本額要多少?」峰子問,
「50 萬人民幣。」主任說,
「我們很多錢在周轉,手邊現在拿不出這麼多耶。」峰子試探性的問,
「那最好有 30 萬人民幣。」主任說,
「如果現在手邊沒那麼多呢?」峰子問,
「30 萬人民幣不多啦!人家有些台資企業來,都是幾個億的。」主任說。
(峰子心想:奶奶的熊,要錢沒有,要命一條!)
在東方人的溝通文化中,常常有些事不會講得很明,而你必須靠自己的邏輯判斷,去找出背後真實的答案。雖然我不太了解台辦,但經由這段探試性的對話,我明白各區台辦肯定在召商,而且績效好壞會由所募到的資本額的多寡來決定。
這段對話,並沒有說服我在鼓樓區設公司,反倒說服了我,或許不需經由台辦,或許不需在鼓樓區。
回到家中,整理思緒後,又打了電話給秘書長。
「秘書長,福州總有辦過公司的台商吧?是不是有我能諮詢的人呢?」峰子問,
「哦,那你找一下【無名子】的張小姐吧!之前無名子的設立都是她在處理的。」秘書長回答,
「感謝。」
聯繫過張小姐後,發現她的熱心真是在大陸少見,不但跟我詳解了當初她痛苦的遭遇(繁瑣的設立過程),而且還要熱心的傳真文件。
「張小姐,妳是台灣人嗎?」峰子問,
「哦,我是閩南的。」張小姐回答。
哈,或許台灣人那種天生的熱情是來自閩南吧!峰子心裏這麼想著。
聽完張小姐的話,其實也不算清楚,但總有些脈絡可尋。我心想,不如直接跑一趟工商局好了,由最笨的方式做起。
於是在昨天,先到了古田支路 53 號,外觀老舊的福州市工商局;誰知二樓【外資處】臭臉公務婆說:『外資設立公司,要到五四路上的註冊大廳窗口。』奶奶的熊,電話中明明叫我來這辦,真是被他們的不專業氣死。
到了五四路上的福建省工商局後,才知道辦公司前要先有名稱核準,由於是時間已晚,於是拿了《外商投資企業名稱預先核準申請書》,在福州軟件園訪畢後,就回到學生街與鴻騰討論相關事宜。
而在今天,下午交出了申請書,在櫃台查詢確認名稱無人使用後,總算是完成了第一步。
在台灣,沒有書教你如何在大陸設公司,在大陸,台商會也不太清楚,所以峰子會寫下這段歷程,供後進有心者參考。
連結:《小店學堂》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