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陸的富人出國,在港台所留下的糟糕印象,反而拉近了香港和台灣,這可能是幾年前大家無法想像的。而我在報導中比較驚訝的有二:
1. 香港人最討厭的族群是大陸人
2. 只有17%的香港人會自認是中國人
有不少在大陸的台灣朋友,本來都堅持自己是中國人,但隨著接觸大陸政權與大陸人的時間變多,雖不至於贊同台獨,但也慢慢認為自己不是『中國人』了;所以,台灣人到大陸真的會產生『藍的變成綠的,綠的變成深綠』的現象。你也可以說『民進黨做不到的事,大陸人幫忙做到了』。
其實,大陸人也不乏有涵養、有學識、有品德的好人,但我個人感覺,以比例而言,這些好人還真的是少數,那『千萬同胞』的道德水平,還真讓人不敢領教,而他們才是更有代表性的多數人。
舉例來說,光吐痰這件事,我就遇到有人在電梯吐痰、馬路上吐痰到我車的擋風玻璃上、從高樓上吐到我的頭上……,而這種事,我在台灣30多年沒遇過一次,但到大陸不過幾年,全都遇上了。
再舉個例,我曾經在福州寶龍廣場的《麥當勞》大廳中,看到媽媽懶得帶小孩去它的廁所,而將小孩子的褲子脫下,讓小孩直接在大廳尿尿的情景,之後,當然是一臉無辜的服務員來拖地,而這種情形我看過不只一次。我相信我個人經驗不是特例,很多大陸人跟我也有相同遭遇。
其實,最諷刺的是,讓香港人和台灣人能感覺愈來愈近的,並不是二岸政府的努力,而是這群能出國觀光的大陸富人,所以也不能忽略他們的貢獻,因為『政府做不到的事,大陸人幫忙做到了』。
當然,我們還是希望那『千萬同胞』能改變自己的習慣,讓二岸的感覺念愈走愈近,而不是愈走愈遠。
港人27%討厭大陸人 48%認同台灣人
香港回歸後,大陸給了香港不少經濟優惠,陸客的造訪讓香港觀光產業蓬勃發展。但這樣的恩惠,並沒有得到香港民眾的認同,不少統計數據指出,大陸民眾是港人最反感的族群之一,甚至僅有不到兩成的港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香港去年陸續出爐幾項調查數據,間接的印證上述說法,首先是香港大學在五月中發布的調查報告,裡頭百分之廿七的港人對大陸人感到反感,位居所有族群之首。反觀台灣民眾受到接近半數港民(百分之四十八)的認同,排名僅輸給日本人、新加坡人。
港大民意研究也在去年底針對一千零五十五位港人調查,其中對大陸人增加的反感幅度,比前一年同期激升了十七個百分點,創下零七年來的新高紀錄。另一方面,有四成九的市民表示對台灣人有好感,也創下零七年以來的新高。
此外,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也在去年底就香港人身分認同進行調查,僅一成七受訪市民會稱自己為「中國人」,比稱自己為「香港人」的少了將近卅個百分點,創下二○○○年以來的新低紀錄。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系助理教授鍾劍華曾指出,港人對大陸民眾反感,已經是長久的問題,「很多人都厭倦內地人來炒我們的樓、搶我們的奶粉,內地孕婦霸佔我們的病床。」
「縱橫周刊」撰稿人孫驍驥認為,大陸當局在面對已擁有思想自由的人群,應有更多新思維,否則只會帶來更多的反感。
2012-01-28 聯合報╱記者陳思豪
台灣觀點/吸菸吐痰大嗓門 陸客難免顧人怨
根據觀光局統計,去年來台陸客約一百七十八萬四千人,占國外旅客最大宗,開放陸客來台後,為台灣觀光業開創無限商機,但陸客來台也常因為生活習慣不同、文化和價值觀差異,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陸客在台灣最常違規的狀況是在禁菸區吸菸、隨地吐痰或亂扔垃圾。雄獅旅行社入境部經理葉宇翔說,陸客講話嗓子大,容易在飯店內喧嘩,也曾經發生過在飯店房間內抽煙,不小心把床單燒壞,「類似情況在所難免,但不能因為少數陸客違規,就否定所有陸客。」
也有資深導遊表示,陸客來台常會忽略排隊禮儀而爭先恐後,且習慣在購物時殺價,遭到台灣人的側目。此外,有些陸客上廁所會忘記關門,也有人不習慣使用坐式馬桶,直接踩在馬桶上,台灣導遊得適時扮演溝通角色,平衡兩岸的民情差距。
聯合報2012-01-28╱記者蘇湘雲
內地人自由行:八年盤點‧八年得失/香港人Aron
最近爆發對內地人自由行的不滿,老實說,一早料到了,也不對那些指控感到稀奇,其實它們一直都發生在我們眼前,只是人們為了錢為了經濟,才忍氣吞聲直到今天。
不如先說說我的經驗吧。四年前,我在香港迪士尼第一次看到那些震撼的場面:父親和男孩在美國小鎮大街行人道的樹旁,無視其他遊人,悠然自得地尿尿灌溉。探險世界的一個嬰兒車停泊處,一群內地人踎着、吃着自家的午餐,猖狂之極,使我目不暇給。
那時有很多人聽到我的經歷後只會搖搖頭,道那些不過是例外而已,大部分中國人還是很好的。不,見識小的是他們。一個學校離旺角站僅有五分鐘路程、又經常要到銅鑼灣補習的學生所看到的,肯定會比他們多。
我每星期五天放學回家,總有一次被人拉背包或衣袖,然後便有一個操普通話的人問:『喂!到XXX怎樣走?』我答不上的便一臉不屑地走開,幫得上的,也沒有幾個字典裏有『謝謝』一詞。
中旅社影印街外面成了一個香爐,煙味和蒜味濃烈得可怖。那裏也變了一個地雷陣,你總要小心人、篋、痰。地鐵裡,聽得到的人聲十居其九是普通話,跑來跑去踩你腳的亦然。更甚者,用戰利品一字排開把整排座椅佔去,霸氣無人能及。
可是,自由行帶來的影響不只是觀感問題。我愛看書,可是漢榮被Nike取代了;榆林被逼上15樓,而16樓的博學軒則到了兩條街外的大廈裏。行人專用區上掛着的樓上書店招牌,有幾多還在?我聽音樂,但原本蠕縮在女人街排檔後面營業的CD舖卻買少見少。珠寶店藥房名店把其他店舖都逼走了,連我和朋友很愛吃的Froyo,也變成九龍珠寶。尖沙嘴星光行的商務也結業了。
彌敦道金光閃閃;廣東道衣香鬢影, 山頂上人頭湧湧,可香港人從這些香港地方絕跡了,不再是我們地頭。我們的城市正在變成供人採購的集散場和一個名為『今天香港』的景點。
惡夢陸續有來:親戚要生女兒,卻沒有床位;生了,打不到針;通街也是藥房,卻要搶奶粉。我家住的一個屋苑,8個單位,只有我和另一家常常出入。其他單位,自從經紀帶過操普通話人士入去後,便不再有人住。報紙說這裡樓價創新高,我見到的住客卻是新低。
這些人樣貌看起來也許跟我們差不多,但骨子裡我們截然不同。我們講究規矩,他們講求人情。我們或多或少會顧及自己面子,他們不會,遑論其他人的。
有次我在尖東目睹一陸客與一西方人爭執,為甚麼爭執我不清楚,但有兩件事我仍歷歷在目:那內地人的嘴臉,和那西方人走時那句“Bastard, i swear i will never come here again”。
後來到台灣日月潭,時值開放陸客觀光不久,各香港奇事再次重現。那台灣導遊慌忙跟那英國人說“Different Country,different people!”那一剎那,你便會明白,今天的衝突,都是給逼出來的。當然我認識一些跟我們差不多的內地人,可她們是真正的Exception,比不上我見到的千萬同胞。
我寫這篇文,只是想點醒一些死抱經濟不放的人:別發夢了。說是經濟好,但我們的生活有好過嗎?不,人工變相地少了,因為物價貴了,然後維持我們日常生活的店舖不是結業了,就是面對瘋狂加租。多好的經濟,帶來的錢都到了業主和名牌去。別這麼天真相信經濟和我們的生活是正比吧。
那些認為應忍讓體諒大陸人的人,聽着:當我們承受並接受他們的一套時,我們自己的價值便沒有了。我們現在已經拋棄了自己的詞彙,用上一些奇怪的詞語如“打造”、“素質”,然後便會是繁體字、禮貌、法治…我們只會變成大陸般。融合,應是各取所長,不是跟大路攞個Mean。
我最討厭的是那堆認為我們『憎人富貴厭人貧』的人(包括某專欄作家)。不,我們不稀罕富貴。我們只希望能讀到大學,有份安穩的工作,生活無憂,用十年光景把住宅供完,然後安分守己快快樂樂過日子。但今天我們卻不能再有此奢想了。
說我們厭人貧更可笑。我們每次大陸天災(雖然更大程度是人禍)時捐了多少錢和物資?(還未計特首慷他人之慨的150億)還有以前是甚麼人又郵寄又回鄉地救濟親戚? 從今天內地人談香港時的態度,我們或許會看到真正的『憎人富貴厭人貧』。
為了一班輸不起的投資者,我們犧牲了自己的安居夢;為了鈔票,我們捨棄了文化;為了虛無的幸福,我們出賣了自己的靈魂。結果我們得到甚麼?一間一間的名店珠寶店藥房地產舖;一個一個不堪入目的景象;一單一單天價物業成交;一個一個要我們供養但從沒打算留下回饋的“香港人”。我們實際上沒有得到甚麼,卻失去了我們最可貴的。
八年後來一個盤點,得與失,自是清楚不過。
Aron Algernon Lau 寫於 2012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