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就常聽長輩說『富不過三代』,我也曾這麼天真地以為,但隨著年歲增長,我發現這並非事實。
事實上,周圍有錢的朋友,很多都來自繼承,而且不少都已傳承超過三代了。我再舉個媒體上的例子,誠品創辦人的女兒【吳旻潔】跟我差不多年紀,但她就是標準的富“多”代。你會說,誠品創辦人【吳清友】不是白手起家嗎?那吳旻潔就應該是富二代而已啊!不是的,吳清友是白手起家沒錯,但他的父親【吳寅卯】本身已算有錢,這在今周刊的文章有談到:
生長於日治時代的吳寅卯,讀到高等科(相當現在高中學歷)畢業,是鄉里中難得精通日文、漢文的人才,曾擔任過國小老師,後來在李聖宮開私塾,免費教導鄉人與貧童識字。吳寅卯後來務農,擁有大片農田與魚塭,家境小康。吳寅卯為人善心,經常在大旱時開放自家水井供鄰人取用,「老一輩的人大多喝過吳家的井水!」
【鏈結】闖關 吳清友的誠品傳奇
而吳寅卯在日治時代能讀到高中,在那個物質貧乏的時代裡,我相信他父親也是有錢人,所以邏輯上的推估,吳旻潔至少是富四代。
峰仔曾在《關於梁旅珠的感想》中談到:『有錢人擁有更多的資源,通常也有更多的知識,只要他了解如何教育,他的小孩絕對比一般人來得優秀。』而我看吳旻潔的養成、思考、做為,我很肯定,她的下一代還是富有。所以光是邏輯上的推估,吳家有五代肯定都是富裕的,且時間超過百年。
而今早,又看到商周的文章《新光保全前董座黃其光擊退十一國競爭者 國際扶輪社首位台籍社長人脈學》談到『黃其光,美國紐約保險學院碩士畢業,父親又是保險界耆老黃秉心(曾任臺灣產物保險及中央再保、華僑銀行總經理)』,基本上可確定黃家至少又是富四代(黃秉心父 → 黃秉心 → 黃其光 → 黃其光兒)。
所以由生活經驗、文獻的解讀,峰仔可以很確定地告訴你:『富不過三代』根本是鬼話!
那為何社會上又會瀰漫著『富不過三代』的說法呢?首先,的確有這種個案,例如鄰里中,某個有錢人家的小孩因為不長進又染上不良嗜好(通常是賭、毒)而敗光了家產,這種個案雖少,但極具感染力,讓一般人誤以為富人家庭大多如此。其次,媒體的推波助瀾,像上述的案例都是很好的社會新聞,一進派出所就會被報導,所以看新聞,會讓我們以為富有人家都是如此,但事實上剛好相反。
此外,我覺得喜歡傳播『富不過三代』這種觀念的有三類人:
一、沒判斷力的窮人:他們跟著一般群眾的想法而走,卻忘了去觀察在周圍真正發生的事,於是人云亦云,再次強化了『富不過三代』的觀念。
二、自我意淫的窮人:他們或許有懷疑過這句話,但為了讓自己與下一代的心裡獲得安慰,於是拿著社會新聞教育下一代:『富不過三代』。
三、聰明的富人:他們知道這不是事實,但卻用這件事來教育他們下一代,讓他們的兒女有危機意識。此外,為了要消弭仇恨,他們也對外這麼講,讓人家誤以為這財富最後仍是會『還出去』的,讓那些窮人的心理稍微獲得舒緩。所以很有趣的,連富人都在強調『富不過三代』這件事。
別誤會我,峰仔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要你仇恨富人,而是要你認清事實。你該教育下一代的,不是酸葡萄地說:「不用羡幕有錢人,因為富不過三代。」而是該老實地說:「富裕是會傳承的,且代代累積,老爸這代很努力了,但還不夠,你這一代要更認真唷!這樣未來才能讓家人過得更好。」
而只有當下一代知道『富不過三代』是句鬼話時,他也才有可能更認真地為他的下一代打拚。
連結:《魯蛇不哭》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