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 理財未必SMART       中國時報/紐約時報特稿 /1999.12.09

歷屆諾貝爾獎得主除了在學術地位上立刻多出一圈光環之外,還可以領一筆為數可觀的獎金,而在諾貝爾獎的六個領域中,經濟學與人類處理金錢的活動直接相關,照理說,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在運用這筆意外之財時,應該比一般人更為精明,但從以往的經驗看來,其實不見得。一九七三年的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李昂提夫說過:「我喜歡談投機理論,但我不喜歡拿錢去投機。」很多諾貝爾經濟獎得主顯然認同這句名言,他們對金錢遊戲或經濟活動容或每個人都有一套深奧理論,卻很少付諸實踐。

有些經濟獎得主在得知獲獎後,花大筆錢請親友一起到斯德哥爾摩出席頒獎典禮,有人購買房地產,有人把錢分給子女,有人捐出一部份給慈善機構,還有人贊助公益活動或從事新的研究,當然也有人拿這筆錢去投資股市,但比率並不高。每年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都在十二月十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舉行,今年諾貝爾獎每一項的獎金為七百九十萬克郎,換算成美金為將近一百萬美元,乍看之下彷彿不少,但近年來諾貝爾獎往往是由兩、或三人合得,即使是一人獨得,也要繳納相當高的稅金,以美國人得獎為例,大約將近一半的獎金要繳市稅、州稅及聯邦稅。

如果時機不巧,獎金還可能進一步縮水。美國經濟學家盧卡斯一九八九年離婚,當時他已經是可能得諾貝爾獎的人選之一,所以他妻子堅持在離婚協議中加入一項條款,「如果盧卡斯在一九九五年十月卅一日前得獎,其離婚配偶可以分一半獎金」。結果盧卡斯正好在一九九五年得獎,平白損失一半獎金。盧卡斯事後表示,如果他能預知自己的得獎希望如此濃厚,他可能不會答應把上述條款列入離婚協議,不過他對此事倒也處之泰然,認為能分到一半獎金已屬萬幸,因為房子他沒分到半點,全歸他老婆。盧卡斯把分到的三十萬美元存在銀行,當作養老金。

墨迪格里雅尼是一九八五年的經濟獎得主,也是歷屆得主中理財最成功的人,他把獎金的大部分都投資在股市指數基金,並自稱「拜股市泡沫之賜」,這些年來賺了好幾倍。不過墨迪格里雅尼投資股市基本上是交給專業人士幫他操作,平常很少過問。

但是其他人的投資經驗就沒這麼順利,佛格在一九九三年得獎,當時華爾街股市的道瓊指數在兩千左右,佛格覺得太高,所以他把錢投資到免稅的市政債券,如今道瓊指數漲到一萬一千點以上,可見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對股市的看法也不準。

不過比起一九九七年得獎的莫頓,佛格還算幸運。現年五十三歲的莫頓早在從麻省理工學院研究所畢業之後,就是經濟學界的明星,他與布拉克及蕭爾思合作發展出判定股票選擇權未來價值的模式,從而協助創造出一個價值七百億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市場。莫頓在一九九三年加入新成立的「長期資本管理基金」成為創始會員,這個避險基金在資金規模及經營管理方面都號稱是首屈一指,結果卻在去年宣告破產,莫頓長期以來建立的學術聲譽及諾貝爾獎光環也跟著陪葬。

對獎金的運用最具崇高意義的,應屬一九九八年得獎的賽恩,印度籍的賽恩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獎的亞洲人,他年輕時親眼目睹孟加拉大飢荒的慘況,從此立志要對幫助窮人盡一份心力。他得獎後把九十四萬美元獎金撥出四十萬,分別在印度及孟加拉各成立一個以消除文盲及改善醫療為宗旨的基金。

歷屆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中,際遇最離奇的莫過於現年七十一歲的納許,納許是在一九九四年得獎,得獎原因主要是他在一九四九年所寫的博士論文,那年他才廿一歲。納許卅歲時得了精神分裂症,在得獎前已失業卅五年,要不是母親生前幫他成立的一筆小信託基金及他前妻照顧,他早就成了無家可歸的遊民。納許得獎時告訴記者,他現在或許可以去辦張信用卡。記者以為他在開玩笑,其實他是由衷之言。納許的諾貝爾獎是與另外兩人合得,他只分到廿萬美元,但這筆錢已足以改變他的一生。

諾貝爾獎創立之初,只有文學、物理、化學、醫學及和平五個獎項,經濟獎遲至一九六八年才設立,而且至今不曾有人拒領,至於是否與附帶的大筆獎金有關則不得而知。
但曾經獲頒奧斯卡金像獎、卻在頒獎典禮上缺席的影星伍迪艾倫曾說過,如果他獲頒諾貝爾獎,將會出席領獎,因為這個獎「附帶一筆頗有意思的現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