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人的成功,天賦、努力、正確決策和運氣,究竟有多重要?

暢銷書《牛奶可樂經濟學》的作者羅伯特·弗蘭克出了一本新書,Success and Luck: Good Fortune and the Myth of Meritocracy(成功與運氣:好運和精英社會的神話),說的就是這個話題。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羅伯特·弗蘭克的新書《成功與運氣》。

通常我們認為,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鬥。

然而,弗蘭克卻說,在高水平競爭中,運氣非常非常重要,可以說世界上那些特別成功的人也都是運氣特別好的人,他們都經歷了一系列——不是一次兩次——的好運氣。

特別成功的人,都有特別好的運氣

我們來看看運氣在比爾·蓋茨的早期生涯中是怎麼起作用的:

1、蓋茨正好出生在1955年。如果晚生幾年,他的青年時代就趕不上個人電腦的第一波浪潮;如果早生幾年,他就太老了。

2、蓋茨家境很好,他所上的那所私立高中,是當時全美國唯一一個給學生提供免費的、無限的、能夠即時看到運算結果的計算機終端的中學。沒有這個條件,少年蓋茨就沒法「刻意練習」那麼好的編程技術。

3、蓋茨退學創業的時候,正好趕上IBM需要個人電腦的操作系統。

4、IBM本來想從別的公司買操作系統,但是很偶然地沒談成。

5、蓋茨的公司去收購一個現有的操作系統——QDOS,對方公司那人不懂行,居然五萬美元就賣給他們了——這才有了MS-DOS,未來世界首富的第一桶金。

哪怕以上這些事中有一件不成立,蓋茨也絕對成不了世界首富。

這種運氣,等於連拋20次硬幣,次次都是正面朝上。你可能會說這種概率也太小了,怎麼可能發生——對每一個具體的人來說很難發生,但是地球上這麼多人,其中必然能找到一個人,在他身上就發生了。這就好比說買彩票中大獎的概率非常小,但是總會有人中大獎一樣。

當然我們不是說蓋茨全靠運氣成功,天賦和努力就不重要。我們說的是,在某些領域,光有天賦和努力遠遠不夠。

原因非常簡單:高手太多了。沒有天賦和努力的根本就上不了場。

如果你僅僅憑藉天賦和努力就能在一個領域取得了不起的成就,那只能說明你這個領域不夠熱門,沒有吸引到太多跟你一樣有天賦,跟你一樣努力的人。

再者,難道天賦不也是一種運氣嗎?別忘了智商主要是遺傳的。

 

只記得逆風時的努力,忘了順風時的運氣

那麼一般人都是怎麼對待運氣的呢?

我們看很多炒股和做風險投資的人,一旦成功了就說這是因為自己的眼光獨到和大量的研究工作,不愛說、甚至不承認運氣的作用。

把成功原因歸於自己水平高,這讓我們自我感覺很好,真是人的本能。

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叫做「可得性啟發法」——人們在進行判斷的時候,總是依賴最先想到的經驗和信息。

比如說,你經過一番努力,取得了一個了不起的成就。當你回顧這段經歷的時候,你最難忘的,一定是自身在其中付出的努力,而容易忽略外界的偶然因素。即使當時你覺得非常幸運,但時間過去你就容易忘記。所以過段時間之後,連你自己都會認為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你在騎自行車的時候會遇到順風和逆風的情況。如果你是逆風騎車,感覺會非常累,也就記住了這個風向。如果是順風,你就很容易忽略了風向條件。

人們特別容易記住自己逆風前行時付出的努力,而忘記順風時的幸運。

 

真相是「即使用功,未必成功」

有首網路歌曲叫《交作業》,說根本沒必要交作業,歌中唱到——

交了,又不一定是自己寫的。
寫了,又不一定考。
考了,又不一定能畢業。
畢了業,又不一定找到工作。
找到工作,又不一定找得到老婆。

我理解這首歌的精神是如果你過分強調運氣的因素,你可能就真沒心思努力寫作業了。

高水平競爭需要我們付出全部的努力,外加運氣。想進好大學,就得從小開始堅持不懈地用功,付出大量的時間甚至金錢,還未必能進得去。可是如果努力程度不夠,那就肯定進不去。

在這種條件下,家長是應該跟孩子說「努力就能成功」呢?還是實事求是地說「即使用功,未必成功」呢?

當然要強調正能量。不管運氣如何,不信這個邪,動員自己埋頭苦幹加拚命硬幹,也許到時候就真有機會。

不過從人生策略來說,正能量並不是所有人都負擔得起的。如果一個人所處的環境變化不定,運氣的成分實在太大,未來的境遇很可能還不如現在,那他應該及時享樂算了;只有當你處於個穩定的環境中,對未來有點把握,才有條件推遲享樂。

所以嚴格說來,不考慮運氣成分真不行。

 

智者如何對待運氣?

2012年的美國總統大選,是民主黨的奧巴馬對共和黨的羅姆尼。當時有人給《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寫了一封信,信中說——

奧巴馬經常說,美國人之所以能過上富裕的生活,是因為美國的社會和政治力量,讓我感謝國家;

羅姆尼則認為,一個人之所以能努力獲得財富,和他的文化傳統很有關係,讓我感謝文化傳統;

可是我總覺得,我能過上今天的日子是因為我自己努力工作啊!

你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呢?我所獲得的成就中,到底有多少該歸功於自身的努力,又有多少需要歸因於外界環境的影響呢?

布魯克斯給出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回答。他說怎麼看這個問題,其實取決於你是往前看還是往後看:

如果你要計劃將來,你就應該相信未來盡在你的掌控之中,只要付出就能有所回報 ——哪怕這只是一個幻覺,你也應該相信它,只有這樣你才能全力以赴。(努力)

但如果你已經取得成功,回顧往事的時候,你應該意識到你的所得超出了你的應得,你應當為此感到慶幸。(運氣)

當你作為一個野心勃勃的執行者,你可以認為你自己配得上你取得的每一個成就。(努力)

但是作為這個世界上的一個人,你應該知道那完全是胡說八道,沒有外界環境的支持,你無法取得今天的成就。(運氣)

布魯克斯的話,印證了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的名言:

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運氣?答案就在於你能不能調用這個一流智力。

羅輯思維 2017-01-15/萬維鋼

 

「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這是我去年反覆琢磨的一句話。

類似的話,錢鍾書先生也說過一句——
「智慧的代價是自相矛盾。」

嗯。人由兩部分構成——
1. 亂七八糟的想法。
2. 事到臨頭的選擇。

後者才是我們自己。
從這個意義上說,提升認知,提升選擇能力,是我們過好這一生的唯一保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